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绪论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三个理论来源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2)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提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发展规律,提出经济生活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价值由劳动创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表达了建立新制度的愿望。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二、思维能否认识或真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时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时间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分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论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运动观(定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反对错误观点)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会导致形而上学;另一个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3)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性会导致两种错误倾向:①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②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4、意识观(起源、本质、能动作用)1)从起源上看,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2)从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实践观(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性,社会与自然的统一与分化)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地能动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体现了社会历史性的特点。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2)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6、联系与发展的本性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事物之间、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7、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关系,方法论意义)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2)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况: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个性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共性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事物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和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8、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掌握度的意义、量变质变及其关系,方法论意义)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2)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3)量变是事物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变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4)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事物的发展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我们就有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只有脚踏实地的创造质变的条件吗,才能达成事物质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趋成熟时,则必须把握契机,趁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9、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方法论意义)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式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恢复性上,其中有短暂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理。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第二章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1)与唯心主义: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即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2)与旧唯物主义:首先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莱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4、真理及其客观性定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们既不能把真理的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真理性,把真理当成客观存在,又要反对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的错误观点。5、真理的二重性及方法论意义1)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通谬误有原则的界线,都不能被推翻,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首先,真理能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3)第一,要发现真理,必须依靠客观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第二,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因此不必害怕反错,而要正确对待错误。第三,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6、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式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第三章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的表现形式)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其根本对立表现在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不同回答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2)唯心史观的表现形式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唯心表现:至多观察了人们的活动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前提出发,把历史的发展看成精神森发展史,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上发展的决定作用2、社会存在三个部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它们都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但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3、社会意识及其构成
本文标题: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知识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83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