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马原论文---用唯物史观分析雷洋事件
用唯物史观正确地认识雷洋事件摘要:雷洋事件从发生、升温到发酵,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一直在默默地发挥着作用。我们究竟该怎么样认识雷洋事件?本文从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理论对雷洋事件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雷洋事件的深刻社会历史意义。关键词:雷洋事件唯物史观社会存在规律人民群众近些天来,雷洋事件成为了全国舆论关注的焦点,人们众说纷纭,有为中国执法暴力扼腕叹息的,有为雷洋之死打抱不平的,沸沸扬扬,争论不休。国家对此也做出了反应,迅速着手调查,并启动法律程序对案件进行审理,致力于早日还事件当事双方、还社会大众一个真相。那么雷洋事件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呢?有没有什么科学的规律性解释?该事件的发生又会为我们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呢?接下来我将会运用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对雷洋事件进行深入的剖析。首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雷洋事件之所以能够发生、发酵,是基于以下几个基本的社会存在:1.当今中国法制建设不是很完善2.民众对政府尤其是执法机关有着不信任感3.雷洋与警察之间确实发生了一些冲突,但其中具体因果关系局外人尚不清楚4.网络媒体强大的舆论力量5.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出现了类似的事情必然要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正是有了这些已经存在的社会存在,才决定了雷洋事件这样以一个新闻热点的社会意识的形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而社会意识反过来又会对社会存在起着能动的反作用。在雷洋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后,反过来又促进了该事件真相的进一步调查,无论调查结果如何,也必然会推进我国的法制建设。而雷洋事件之所以能够成为热点,收到各方关注,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分不开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领域也不例外。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正是在各种矛盾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下的相互作用中,社会才能得以进步和发展。雷洋事件就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一个爆发点。长期以来,中国司法界一直存在暴力执法的现象,并因此产生了不少冤假错案,对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全感构成了严重威胁。人们对此一直愤愤不平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来对此进行声讨。这次雷洋博士之死,加上雷洋家人朋友在网络媒体上对此事大加宣扬,激起了人们长久以来忍受着的愤怒情绪,于是无论真相是否到底是怎样,这个矛盾的爆发已经是不可避免了。但是矛盾并不意味着是一件坏事,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对雷洋事件的关注正好可以促使社会各界反思、探索,为我国司法公正的未来发展做出进一步的贡献。在矛盾发生之后,我们不能害怕矛盾,拒绝解决矛盾,而要深刻认识到矛盾的两面性,在实践中解决矛盾。这样我们才能推动社会历史不断进步。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发展的桎梏的时候,生产力就必然要求改变或变革生产关系,而一旦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状况发生了变化,就会同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并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雷洋事件的发生,是基于我国当下深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建设现状的大背景下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获得了很大的提升,生产力发展迅猛。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公正执法、公正司法等方面的政治制度建设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对于社会正义的呼吁越来越多。而且,雷洋作为北大的博士,代表着我国社会各个群体当中的精英人才,社会地位、声望都是比较高的。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环境下,当人们对于正义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法制建设的呼唤越来越强烈的情况下,作为中国精英阶层一员的雷洋都遭到了这样不公正的可怕的遭遇,虽然说只是一种可能,更是引起了人们心中深层次的愤怒与恐慌,纷纷把矛头指向了执法机关。于是雷洋事件也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依法启动各项法律程序对该事件进行审查。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看到我国当下的生产力经济基础诚然影响着上层建筑。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中国,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和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近年来,中国警察权的滥用已经到了引起民众情绪紧张的地步。警察不仅拥有包括行政拘留、收容教育、劳动教养等在内的各种强制性手段,还可以实施包括罚款在内的各种行政处罚。所以人们看到,刑讯逼供、违法取证、超期羁押、滥用强制措施等广泛应用于刑事侦查中。比如在介于非法与违法的卖淫嫖娼问题,无论是作为卖淫者的妇女还是作为嫖客的男人,最容易受到警察滥用权力的伤害。警察权作为行政权力的一种,它以限制人的自由为主要特征,是与公民联系最密切的公共权力。北京大学教授陈兴良认为,警察权力与公民权利在一定条件下成反比例关系。这种反比例,其实就是一种零和博弈,即警察权的扩大意味着公民权利的缩小,警察权的滥用则往往使公民权利化为乌有。王立军在薄熙来的纵容、支持下,几乎将整个重庆市公安局变成了其私人衙门,把一大批公安干警变成其私人家丁,并滥用警察强制、技术侦查措施对诸多公民、企业经营者实施非法加害,给中国法治进程造成难以平复的创伤。警察权的扩张和滥用可以说是中国人在追求免于恐惧的自由过程中,面临的一座山,也是极大破坏中国法治建设的“恐怖力量”。这种“恐怖力量”对社会形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广大网民在关注“雷洋案”的时候,一方面是在关注事件的成因,造成雷洋的死亡,究竟有没有警察权的滥用?另一方面是在关注后续处理的结果,在后续的尸检和调查处理过程中,会不会有领导干部或者其他公权力干预司法?在6月1日北京检方通报的“雷洋案”最新进展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司空见惯的“警察权扩张”和“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基本被排除。“雷洋案”由于舆情的持续高度关注,中央高层的法治精神贯彻,目前正步入公正公开的法律操作程序。雷洋案作为一个偶然的突发性事件,却可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进程,碾碎中国法治建设中,警察权力这一“恐怖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条件,但也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和改进的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雷洋事件,可以说是人民群众力量的显现,人民意愿的现实表达。当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社会舆论传播创造了便捷迅速而又巨大的空间,人民群众关注的、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会在短时间内得到飞速的传播。这次的雷洋事件,就是深深地触痛了人民群众对暴力执法的敏感神经,再加上雷洋作为中国社会中精英阶层的代表都可能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更是引发了人民群众深深地不安。这样,在人民群众的怒火被点燃后,网络舆情就如同洪水一般泛滥起来,很快雷洋事件就变成了一个热点事件,迅速发酵。我们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看到人民群众伟大的历时力量,在人民群众的呼声中开展有效地调查,早日还群众一个真相。同时不管案件结果如何,都要进一步推动法制建设,为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保驾护航。参考文献: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2.雷洋案”转机碾碎中国法治建设两大“恐怖力量2016-06-01新浪博客“蚂蚁的照相机”犟萝卜
本文标题:马原论文---用唯物史观分析雷洋事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85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