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钢的热处理复习热处理部分析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4.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试验方法(YB27—64),经930℃±10℃,保温3~8小时后测得奥氏体晶粒大小。6.过冷奥氏体:在临界转变温度以下存在但不稳定,将要发生转变的奥氏体。13.钢的淬透性: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其大小用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的淬透层深度来表示。1.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与本质晶粒度;答: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系指奥氏体化过程中,奥氏体转变刚完成时奥氏体晶粒的大小,是一理论值;奥氏体的实际晶粒度指的是在某一具体加热条件下所得到的奥氏体晶粒大小;而奥氏体的本质晶粒度则指在规定的加热条件下(930±10℃,3~8h)评定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的标准。2.奥氏体、过冷奥氏体与残余奥氏体答:奥氏体是指在A1温度以上,处于稳定状态的奥氏体;过冷奥氏体是指处于A1温度以下存在时间很短暂、不稳定的奥氏体;而残余奥氏体(Ar)则指淬火后尚5.淬透性、淬硬性与淬透层深度答:淬透性表示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时获得淬透层深度的能力,主要受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和合金元素的影响;淬硬性是指钢在淬火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值,主要取决于碳含量;而淬透层深度则指从钢件表面到半马氏体区的距离。淬透性可用规定条件下所获得的淬透层深度来表示;但淬透层深度则除了和淬透性有关外,还与试样的尺寸,奥氏体化条件等有关。三、下列说法对吗,为什么?1.可锻铸铁能锻造;解:这种说法不对。可锻铸铁一般不能锻造。由于灰铸铁脆性大、塑性差,其塑性指标不能直接用ψ、δ表示,间接地用抗弯强度象征性地表示塑性。而可锻铸铁的出现,明显地改善了塑性,可用伸长率表示塑性,所以称为可锻铸铁,可锻即延展性好。2.铸铁经过热处理,改变了基体和石墨形态,从而提高了性能;解:这种说法不对。因为热处理只能改变基体组织,并不能改变石墨的形态。3转变,由于转变温度低,固态原子的扩散能力有限,所以石墨化的第三个阶段最难进行。4.共析钢加热为奥氏体,冷却时所形成的组织主要取决于钢的加热温度;不对。钢在冷却时得到何种组织,并非取决于加热温度,而主要取决于钢在冷却过程中的转变温度。5.低碳钢或高碳钢为便于进行机械加工,可预先进行球化退火;高碳钢为便于进行机械加工可预先进行球化退火是正确的。其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工艺性能;二是为最终热处理淬火做好组织准备。低碳钢进行球化退火就错了。因其碳含量本身就低,再经球化退火其硬度更低,切削加工性就更差了,具体表现在粘刀、工件表面粗糙度差、刀具易磨损。解决的方法是采用正火处理,提高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6.钢的实际晶粒度主要取决于钢在加热后的冷却速度;不对。钢的实际晶粒度实质上指的是奥氏体的实际晶粒度,它除与钢的化学成分和原始组织有关外,主要取决于钢的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而与随后的冷却速度无关。7.过冷奥氏体的冷却速度越快,钢冷却后的硬度越高;在一定前提条件下,这种说法正确。但当冷却速度大于上临界冷速后,冷却速度再快,钢冷却后的硬度就不再提高,因此时组织不发生变化。8.钢中合金元素越多,则淬火后硬度越高;不正确。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一是通过提高淬透性来提高其强度,二是形成合金化合物如碳化物等来提高合金的耐磨性。而钢的硬度则主要取决于碳含量。9.同一钢材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水淬比油淬的淬透性好,小件比大件的淬透性好。不正确。因淬透性是钢材本身固有的属性,钢材成分确定,其淬透性亦定,因此不能说水淬比油淬的淬透性好,小件比大件的淬透性好。应改为;同一钢材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水淬比油淬所获得的淬透层深度深,小件比大件所获得的淬透层深度深。四、判断题1.亚共析钢加热至Ac1和Ac3之间将获得奥氏体+铁素体二相组织,在此区间,奥氏体的含碳量总是大于钢的含碳量。(∨)2.所谓本质细晶粒钢,就是说它在任何加热条件下晶粒均不粗化。(×)3.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固溶体。(×)4.40Cr钢的淬透性与淬硬性都比T10钢要高。(×)5.不论碳含量高低,马氏体的硬度都很高,脆性都很大。(×)6.因为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曲线位于等温冷却转变曲线的右下方,所以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的临界冷速比等温转变曲线的大。(×)7.为调整硬度,便于机械加工,低碳钢、中碳钢和低碳合金钢在锻造后应采用正火处理。(×)8.化学热处理既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又改变其表面组织。(∨)9.渗碳后,由于工件表面含碳量提高,所以不需要淬火既可获得高硬度与耐磨性。(×)10.所有的合金元素都阻碍奥氏体晶粒的长大。(×)11.T12与20CrMnTi相比,淬透性和淬硬性都较低。(×)片状马氏体(针状):在高碳钢中形成的马氏体完全是片状马氏体。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呈针状或竹叶状。片状马氏体内部的亚结构主要是孪晶。因此,片状马氏体又称为孪晶马氏体和高碳马氏体高碳钢在正常温度淬火时,细小的奥氏体晶粒和碳化物都能使其获得细针状马氏体组织,这种组织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分辨称为隐针马氏体.。片状马氏体则常见于高,中碳钢,每个马氏体晶体的厚度与径向尺寸相比很小其断面形状呈针片状,故称片状马氏体或针状马氏体1.碳钢马氏体组织形态主要有板条状、针状两种,其中板条M强韧性较好。2.按温度划分,淬火钢的回火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三类,但低温回火后组织为M回,性能是保持淬火钢的高硬度、高耐磨性。3.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过程是由马氏体的分解,残余奥氏体的分解,碳化物类型的转变及碳化物聚集长大与α相的回复再结晶等四个阶段组成。5.热处理通常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组成。32.化学热处理过程包括分解、吸收、扩散三个基本过程。6.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包括奥氏体形核、奥氏体晶核的长大、残余Fe3C溶解和奥氏体均匀化。8.金相观察发现,20钢淬火后得到板条状马氏体,T10钢得到针状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11.钢热处理确定其加热温度的依据是变化了的Fe-Fe3C相图,而确定过冷奥氏体冷却转变产物的依据是TTT和CCT曲线。12.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特征和产物的组织形态,兼有扩散型转变和非扩散型转变的特征,称为半扩散型相变。14.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s点越低,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多15.完全退火是将钢件或钢材加热到Ac3以上20℃~30℃,经完全奥氏体化后进行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16.在正常加热条件下,亚共析钢的“C”曲线随着含碳量增加向右移;过共析钢的“C”曲线随含碳量的增加向左移。合金元素除钴以外都使“C”曲线向右移动,但必须使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后方有这样作用。17.不完全退火将钢加热到Ac1~Ac3(亚共析钢)或Ac1~Accm之间的双相区,保温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19.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后空冷的热处理工艺。亚共析钢的正火加热温度为Ac3+30℃~50℃;而过共析钢的正火加热温度则为Accm+30℃~50℃。20.共析钢加热时奥氏体形成是由奥氏体形核、奥氏体晶核长大、残余渗碳体溶解及奥氏体成分均匀化26.钢的淬透性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其大小用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的淬透层深度来表示。通常采用从淬火工件表面到半马氏体区距离作为淬透层深度。钢的淬透性主要决定于合金元素含量。28.淬火钢一般不在250~400℃温度回火,是为了避免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而某些合金钢在450~650℃温度回火时,较快的冷却,目的是防止产生第二类回火脆性。31.表面淬火:仅对钢的表面加热、冷却而不改变成分的热处理淬火工艺。32.表面淬火衡量测试指标:硬化层深度、表面硬度。33.回火的四个过程:1.钢在淬火后所获得的马氏体组织的粗细主要取决于(D)。A、奥氏体的本质晶粒度;B、加热前的原始组织;C、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D、奥氏体的实际晶粒度。2.影响钢的淬透性的决定性因素是(BA、工件尺寸的大小;B、钢的临界冷却速度;C、淬火介质冷却能力;D、.5.调质处理后可获得综合力学性能好的组织是(D.6.过共析钢的正常淬火加热温度是(BA、Acm+(30-50℃);B、Ac1+(30-50℃);C、Ac3+(30-50℃);D、Ac1-(30-50℃).7.共析钢加热为奥氏体后,冷却时所形成组织主要决定于(BA、奥氏体的加热温度;B、奥氏体冷却时的转变温度;C、奥氏体在加热时的均匀化程度;8.影响淬火后残余奥氏体量的主要因素是(AA、奥氏体含碳量;B、钢材本身含碳量;C、加热时保温时间的长短;9.过共析钢正火的目的是(DA、调整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B、细化晶粒,为淬火作组织准备;10.直径为10mm的45钢棒,加热至850℃投入水中,其显微组织应为(C)。A、M+B;B、M+F;C、M;D、M+P②B下:在350℃-230℃之间形成,是由针片状过饱和铁素体和与其共格的ε-碳化物(Fe2.4C)组成。
本文标题:钢的热处理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703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