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银行卡知识竞赛-创新支付产品
银行卡创新产品支付介绍目录1.银行卡支付创新概况1.1银行卡支付介质的创新1.2银行卡支付渠道和支付终端的丰富1.3银行卡支付应用领域的扩大2.银行IC卡2.1银行IC卡产业状况2.1.1银行IC产业政策2.1.2银行IC卡产业现状与规模2.2银行IC卡的基础知识2.2.1银行IC卡的发展历程2.2.2银行IC卡的特点与优势2.2.3银行IC卡的分类2.3银行IC卡产品及规范2.3.1三种产品的功能与特点2.3.2国内IC卡标准规范2.3.3IC卡行业应用及银联创新产品介绍3.互联网支付3.1互联网支付产业状况3.1.1互联网支付产业政策3.1.2互联网支付产业链3.2互联网支付基础知识3.2.1国外互联网支付发展情况3.2.1国内互联网支付发展与特点3.3银联互联网支付产品3.3.1网关支付3.3.2商户页面无跳转支付3.3.3快捷支付通道前移3.3.4网银支付前移模式3.3.5代收代付4.移动支付4.1移动支付产业状况4.1.1移动支付产业链4.1.2移动支付未来产业趋势4.2移动支付基础知识4.2.1国外移动支付的发展4.2.2国内移动支付的发展及特点4.2.3移动支付的主要模式与特点4.2.4移动支付的分类4.3移动支付产品4.3.1近场支付产品4.3.2远程支付产品银行卡的出现是支付创新的产物,银行卡的整个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互联网、移动通讯的广泛使用,进一步加速了银行卡支付创新的进程。1.银行卡支付创新概况近些年,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银行卡支付领域的创新不断涌现。银行卡支付创新主要围绕支付介质的变革、支付渠道和支付终端的丰富、应用领域的扩大三个方面展开。1.1银行卡支付介质的创新银行卡与个人银行账户直接相关联,如借记卡与个人存款账户相关联,信用卡与个人信用账户相关联。因此,银行卡本质上属于个人银行账户的载体,是一种支付介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居民支付需求的多样化,这种卡基支付介质在两个层面悄然发生变化。对银行卡本身而言,无论是磁条卡还是IC卡,最重要的功能是用来识别持卡人身份。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使得识别持卡人身份的手段趋于多样化,出现了指纹识别等多种更为安全可靠的方式。这里提到的通过指纹识别持卡人身份的方式也被称为指纹支付,持卡人只要事先将个人指纹数据信息与指定的付款账户绑定,在支付时只需“按”手指并输入身份识别码,就能完成付款。指纹支付是指纹识别与身份认证技术在金融支付领域的创新应用,相对于其他支付方式而言,其主要优势在于可以避免携带现金或其他支付工具的繁琐,并且由于指纹信息具有唯一性,所以其安全性相对较高。1.2银行卡支付渠道和支付终端的丰富在信息技术演进的推动下,银行卡支付渠道不断拓展。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固定电话网络、数字电视网络都发展成为银行卡的新支付渠道。与支付渠道发展相对应,银行卡的受理终端也正朝着低成本、多层次和便捷的趋势发展。除了传统的POS终端和ATM以外,电脑、手机、电话支付终端、数字机顶盒等这些在居民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电子产品,都可以帮助持卡人轻松地完成支付。多样化的支付渠道和支付终端的结合催生出了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数字机顶盒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其中,通过电脑实现的互联网支付和通过手机实现的移动支付发展尤为迅速,成为最受关注的新兴支付方式。1.3银行卡支付应用领域的扩大随着银行卡的不断普及,以及银行卡受理渠道和受理终端的日益丰富,银行卡的应用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取款和购物、餐饮、住宿等日常消费领域,而是逐步扩展到公共事业缴费、保险基金等理财产品购买以及学费医药费的缴纳等领域。在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银行卡的应用正在进一步深入,居民的多元化支付需求正在得到进一步满足。同时,随着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传统流通领域支付方式升级的需求日益强烈,银行卡作为非现金支付工具,在电子商务领域、企业资金归集领域、快速消费品行业和分销行业都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2.银行IC卡IC是集成电路卡(IntegratedCircuitCard)的英文简称,也称智能卡、芯片卡等,将一个专用的集成电路芯片镶嵌于符合国际标准的PVC(或ABS等)塑料等基片中,封装成外形与磁条卡类似的卡片形式,即为IC卡。近年来,随着伪卡欺诈率的增加、用户交易时间成本的上升和银行卡跨行业应用的增多,银行IC卡引起了商业银行和商户的极大兴趣。银行IC卡的安全性高、功能应用多等特性不仅加深了银行卡的支付层次,而且使银行整合行业资源、实现跨行业合作成为可能,为金融支付工具跨入行业支付领域提供了机会。2.1银行IC卡产业状况2.1.1银行IC产业政策自2011年起,人民银行开始大力推进IC卡升级步伐,陆续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金融IC卡发卡量开始爆发式增长。根据政策要求,到2015年,经济发达地区的银行新发卡必须是IC卡。以下是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关于金融IC卡的主要政策:总纲:2011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银发[2011]64号),明确要求全国性银行POS和ATM分别在2011与2012年底前完成IC卡改造;2013年起全国性银行开始发行金融IC卡;2015年,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合作行业领域发行的银行卡为金融IC卡。47个城市:201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下发《关于选择部分城市开展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应用工作的通知》(银办发[2011]129号),决定在47个城市同时推广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2.1.2银行IC卡产业现状与规模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末,已发行金融IC卡的商业银行达到88家,全国金融IC卡累计发卡1.92亿张,较去年同期增长近5倍。2013年一季度末,受理环境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受理金融IC卡的POS终端达726万台,ATM达45万台,改造率分别为98.4%和96.1%。2013年上半年,累计实现IC卡跨行交易笔数约2亿笔,交易金额约3,509.6亿元,较2012年上半年同比分别增长1386%和1873.1%。2.2银行IC卡的基础知识2.2.1银行IC卡的发展历程(1)国际银行IC卡发展历程银行IC卡最早于1985年出现在法国。IC卡脱机支付的功能适应了欧洲当时通信成本高和通信质量差的状况,使得IC卡在欧洲迅速发展。法国CB的BO卡、比利时的Proton卡、丹麦的Danmon卡和德国的GeldKarte卡等,均在欧洲市场得到广泛使用。EMV迁移是指按照EMV标准,在发卡、业务流程、安全控管、收单、信息转接等多个环节实施推进银行磁条卡向IC卡技术的升级。实行EMV迁移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磁条银行卡存在较高的伪卡欺诈风险。VISA于2009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伪卡欺诈损失占所有银行卡欺诈损失的68.94%。EMV迁移的推进极大地促进了银行IC卡的发展。截至2011年9月末,全球符合EMV标准的IC卡共发行约13.4亿张,EMV受理终端约2046.75万台[1]。随着IC卡卡片成本的下降、EMV标准的完善及国际EMV迁移计划的实施,银行卡IC化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2)国内银行IC卡发展历程1994年4月,中国银行推出境内第一个银行IC卡系统,在海口、三亚、哈尔滨等城市试点发行IC卡,银行IC卡在中国境内宣告出现。当时受理环境非常薄弱,持卡人用卡消费习惯尚未形成,国内银行IC卡标准还未制定,因此,银行业对IC卡的第一次尝试并未实现规模性推广。2005年4月,福建被确定作为《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2005版)首个试点省份。2005年8月10日,中国农业银行福建分行在泉州推出了金穗通宝(智能)卡。金穗通宝卡是在金穗借记卡和金博士理财卡功能的基础上加载了IC芯片,采用磁条芯片复合介质,同时支持接触、非接触两种通讯方式。这是国内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电子钱包。2007年11月,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与北京交通管理部门合作,发行了国内第一批符合PBOC2.0贷记应用标准的银行IC卡——工行牡丹交通卡。该卡除具有金融应用(包括贷记功能和电子钱包)外,还具有交管部门的交警应用功能(存储驾驶员信息及扣分功能)。2008年12月,宁波市民卡试发行。宁波市民卡属于国内首创的符合PBOC2.0标准的银行联名卡。该卡通过银联系统实现跨行转接清算,采用非接触式非对称密钥技术实现小额支付应用,已经可以在宁波市内许多公交线路和特约商户通用。2009年2月20日,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携手推出“广深铁路牡丹金融IC卡”。该卡是深圳市第一张符合PBOC2.0标准的双界面金融IC卡,除具备金融支付功能外,还可以通过非接触刷卡方式乘坐广深线“和谐号”动车组,比传统的窗口购票更方便快捷。2010年,银行IC卡的发行和行业应用继续有序推进。2010年1月,中国银联与中国工商银行(亚洲)在香港推出“广深铁路银联双币芯片卡”,首次实现我国PBOC2.0标准在境外市场应用。此外,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召开成为银行卡IC化及银行IC卡非接触应用的重要催化剂,如交通银行推出了太平洋智能芯片借记卡和太平洋世博主题非接触式芯片预付卡。2011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就金融IC卡的受理环境改造和发行提出了时间表[2],标志着国内银行磁条卡向金融IC卡的正式大规模迁移。同年7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央行联合发布了《关于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的通知》。这些政策的逐步实施推动银行IC卡步入了快速发展期。2.2.2银行IC卡的特点与优势IC卡的外形与磁卡相似,它与磁卡的区别在于数据存储的媒体不同。磁卡是通过卡上磁条的磁场变化来存储信息的,而IC卡是通过嵌入卡中的电擦除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集成电路芯片(EEPROM)来存储数据信息的。此外,磁条仅有存储功能,而IC芯片具有计算能力。IC卡具有以下几个优点:存储容量大:磁卡的存储容量大约在200个数字字符;IC卡的存储容量根据型号不同,小的几百个字符,大的上百万个字符。目前银行发行的IC卡普遍采用32K直接以上存储容量的IC卡。安全保密性好:通过物理和逻辑方面的保护来保证安全性。IC卡上的信息都有密码保护,不能够随意读取、修改、擦除,目前为止CPUIC卡都不能被破解和复制。数据处理能力:在与读卡器进行数据交换时,可对数据进行加密、解密,以确保交换数据的准确可靠;而磁卡则无此功能。使用寿命长:可擦写次数多,受外部环境影响小。体积可以很小:重量轻,抗干扰能力强,便于携带,易于使用,方便保管。2.2.3银行IC卡的分类(1)按芯片类型分为三类:存储器卡:早期IC卡产品,单纯的存储数据,没有安全保护机制,没有数据的组织管理,通常存储量也很小,例如:早期的IC电话卡。逻辑加密存储卡:相对安全的存储卡,有固定的存储区划分管理,有简单的密钥访问保护,可存储一定量的数据,例如:MifareI的公交卡。CPUIC卡:有智能CPU,依靠COS(cardoperationsystem)管理IC卡,可以灵活设计文件结构管理数据,复杂可配置的安全控制模式,可储存比较多的数据,实现复杂的功能,例如:银行PBOC2.0IC卡(2)按接触方式分为三类:接触式IC卡:卡体表面,可见黄色的电极膜片;使用时,需要将卡片插入读卡设备的读卡槽或者读卡口中,通过与电极膜片上出点的接触,实现对芯片的供电,以及对卡片内容的访问。接触式IC卡一般遵循ISO7816规范。非接触式IC卡:卡体表面,无可见的电极膜片,卡片内部有通讯线圈与芯片相连接;使用时,通过非接触的电磁场信号,实现对芯片的供电,以及对于卡片内容的访问。双界面IC卡:同一个半导体芯片,既可以通过接触方式访问,又可以通过非接触方式访问,两种访问方式所需要的硬件设备整合在同一张卡片上。2.3银行IC卡产品及规范2.3.1三种产品的功能与特点(1)标准借贷记产品标准借贷产品实现银行卡的借记/贷记功能,是一种全新的、高安全的支付手段,可以完全取代磁条卡。并不仅仅是对现有磁条卡产品的功
本文标题:银行卡知识竞赛-创新支付产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732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