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诗歌散文 > 长亭送别(公开课).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兴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李叔同送别双玉读曲《西厢记》在宝黛心中引起的强烈共鸣,也正是封建时代青年男女的共鸣。难怪封建卫道士要视之为“移人性情”的洪水猛兽,明、清两代统治者都曾明令禁毁。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元·王实甫长亭送别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四个场面,请给每一个场面加上一个小标题。并且,每个小标题中有一个字是相同的。结合课文,说说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场面需要哪些关键词?柳长亭酒泪秋感受曲词魅力读完全篇曲词,请找出文中最能拨动你心弦的曲子,读出感情。并鉴赏它为什么能感动你?语言特色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赏析[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唱词鉴赏(一)送别途中结尾两句采用设问、夸张、情景交融的手法。在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为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一个“染”字,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意境悲凉,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前五句选取了蓝天白云、满地的黄花,凄紧的西风,南飞的大雁,染红的霜林,以一组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集中渲染出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表达了女主人公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之情。赏析[端正好]前五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后两句好在哪里?(一)送别途中一曲【端正好】,诗意浓郁,哀愁绵长,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互统一,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后人评价【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1、这首曲子用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2、这首曲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1.这首曲子用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选取“柳丝”“玉骢”“疏林”“斜晖”等意象与富有主观色彩的“难系”“恨”“挂住”“迍迍”相结合,在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中表现依依不舍的惜别深情。2.这首曲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情景交融夸张(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写出莺莺身心的交瘁。反复三个“恨”反复出现,表现了炽热而又复杂的感情。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古人“折柳”相留,言朋友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意。最早见于《诗经》,首开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一煞]中再写环境,分析此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这支曲子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图,与[端正好]照应,但比[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更加萧瑟凄凉。生动表现出莺莺痴立目送,但欲见不能又不忍离去的惆怅眷恋之情。[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唱词鉴赏(四)惜别目送《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它们的妙处。【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只恐双溪舴(zé)艋(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化虚为实),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汉卿曲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山,如奔骐骥;其光也,如火,如金铁。实甫曲如初升日,如清风,如云,如烟,如霞,如幽林曲涧,如漾,如珠玉之辉。—(清)姚鼐(一)最重要的语言特色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富于意境美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假如来年春天仍在十里长亭:张生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崔莺莺长亭相迎······;张生名落孙山,落魄而还,莺莺长亭相迎······;张生一去不复返,杳无音信,崔莺莺长亭思盼······根据以上三种情景,任选一种情景,写出一段情景交融的话。课堂练笔(二)人物形象请同学们阅读《长亭送别》第二和第三个场景,在这部分课文中找出表现老夫人、张生和崔莺莺三人对待科举的态度的句子。分析三人对待科举的态度有何不同,反映了三人怎样的性格。①老夫人的形象老夫人:“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形象:看重家世利益,积极捍卫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捍卫封建门阀制度和门第等级差别,推崇科举制度,认为不得功名即“辱没了相国门庭”,为了讲求门当户对不惜失信于人扼杀张生和崔莺莺的自由爱情,是封建卫道者的代表。②张生的形象张生:对白以及【脱布衫】【小梁州】等的侧面描写。形象:张生虽然有软弱的一面,但对爱情是执著专一的。长亭分别之际,他“蹙愁眉”“长吁气”“阁泪汪汪不敢垂”,根本不愿意离去,但为了婚姻,只得忍痛“伯劳东去燕西飞”,他蔑视门阀制度,冲破世俗观念,真可谓是钟情至诚之士。③莺莺的形象【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形象: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她对礼教的背叛是彻底的,是个叛逆者的形象。有书记载,一个姓杜的读书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正想回家,却收到妻子寄来的诗: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这位妻子的诗句实在是够刻薄的,但她为丈夫害羞,希望丈夫趁着夜色偷偷回来的心情也十分真实。收到这首诗的丈夫,还会回家吗?因此不少人硬是困守长安,下了个死决心,不考出个名堂来绝不回家。——余秋雨金榜无名誓不归-----余秋雨《十万进士》《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写才子佳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却又跳出一般风花雪月的局限,反映了崭新的爱情观,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婚姻理想,歌颂了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在元代杂剧中具有“天下夺魁”的成就。(三)《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我的思考亲爱的同学们,写出你这节课的收获吧!小结《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浓郁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处处给人以深沉的美感,将永远散发迷人的艺术魅力。1、用本节课所学知识鉴赏剩下来的曲目。2、背诵并默写“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四支曲子。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兴欢,今宵别梦寒。
本文标题:长亭送别(公开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765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