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眼的调节作用眼能看清远物,又能明辨近处的目标,这种作用就称为眼的调节作用。调节作用主要是靠睫状肌的收缩和晶体固有的弹性。晶状体通过附着其赤道部囊膜上的睫状韧带与睫状体发生联系,在均匀一致的韧带牵引力影响下,晶体和弹性受到约束。保证其表面弯曲度保持不变,以适应其看清楚远处物体的需要。当视线向眼前一定近距离目标注视时,也就是看近时,睫状肌开始收缩,睫状体和晶体赤道部之间的距离缩短,使睫状韧带松弛,它对晶体的牵引力减弱。此时晶体按其固有的本身的弹性,表面弯曲度增大,屈光力加大。结果使眼前来的分散光线入眼后,经屈折就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楚的图像。所以说,要充分发挥眼的调节作用,必须同时具有健全的睫状肌功能和晶体弹性。近视眼的医学代名词就是眼视觉能力调节障碍,也就是睫状肌由于长时间工作而疲劳引起功能性障碍。因此影响到了晶状体的自然功效的发挥。晶状体是人体的一个器官,长时间的处于一种状态,久而久之就会永远保持失去约束的状态,也就是晶体屈面弯曲度比原来大,这样就形成了近视。如果近视了不采取其他措施,只靠戴眼镜,睫状肌就会越来越得不到锻练,不能回到原来工作的位置,因此,要造成机能退化,而引起更严重的近视。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消除睫状肌的疲劳和痉挛,使其恢复原有的工作能力,来消除近视的状态。但是,近视了不戴眼镜,睫状肌会更加疲劳,更加得不到休息,更加没有充分恢复的时间了。这样问题就来了,不戴眼镜睫状肌工作强度更大,戴了眼镜睫状就没了锻炼的机会。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要想这个矛盾对立又统一,只有了解眼的屈光,眼的调节,眼的光学,眼的组织学,总之,你要了解眼的正常工作状态和不正常工作状态,才能做好近视的预防和治疗,才能很好的解决近视戴眼镜的矛盾。到那时你就知道该什么时候戴,该什么时候摘。总起来说你不能一天到晚戴眼镜。一、眼看近看远时的状态两眼平视,自然状态看前方时称为正视。正视眼看远的物体时,不用调节,物像正落于视网膜上,睫状肌处于休息状态。看近物体时若不予调节,则物像落于视网膜之后,所以眼的睫状肌收缩,晶体悬韧带变松,晶体前面由于自身弹性变凸,则其屈折力增加,使物像恰好落于视网膜上。在大脑中枢形成清晰图像。望远状态:正视眼望远时眼球处于休息状态,不需要调节。看近状态:看近物体时眼球起调节作用,睫状肌收缩,晶体韧带放松,使晶体变凸。二、眼的调节当眼看近物时,眼的屈折力增加,则远物像不能落于视网膜上,而落于视网膜之前,物像就变得不清楚。所以,眼不能同时适合于两种距离的物体的调节,也就是说不能同时看清两种不同距离的物体。眼在调节状态时,瞳孔同时缩小,视线集合。下面是眼调节力的具体情况:(1)眼看无限远时,不需要调节。(2)眼离一米远看物体时,眼球只需要作一个屈光度的调节。(3)眼离50厘米看远物体时,眼球需要作二个屈光度的调节。(4)眼离33厘米(约一市尺)看书本时,眼需要作三个屈光度的调节。这时恰好符合眼调节生理功能的要求,此时的睫状肌用力适中,就像汽车中速行驶一样,是最佳状态。(5)眼离25厘米看书本时,眼球需要作四个屈光度的调节。(6)眼离10厘米看书本时,眼球需要作八个屈光度的调节。(7)眼如果离书本再近就没法作屈光调节了,10厘米就是一个极限了。眼离物体愈近,所需调节力愈强。经常10厘米—20厘米的范围内看书,就会使睫状肌工作任务加重,容易造成疲劳,失去应有的调节作用。如果长期用眼视物过近就会强化眼的调节,使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变形,导致眼轴过长形成真性近视。所以看书时看一段时间休息一会,看远处一会,对于保持眼球的调节力致关重要。课间学生看远几分钟,对视力保护是大大有好处的。看远可使睫状肌不工作,充分得到休息。你如果有这个好习惯,你必定会有好的视力。三、眼睛的远点、近点1、远点:当眼休息时,不用调节力所能看清的最远距离,称为远点。正视眼的远点在无限远处,近视眼的远点在眼前,远视眼无远点。2、近点:当用最大的调节力眼能看清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近点距眼球愈近,调节力愈强,近点远则调节力弱。四、眼睛的调节限:亦称调节范围即眼休息时的屈折力与眼用最大调节的屈折力之差,平常以度数计算。正视眼的调节限计算法,是以其近点距离的厘米数除100,等于其调节限度数。远视眼计数后,再加其远视度数,近视眼计算后再减其近视度数。五、集合作用:亦称辐辏作用当看远物时,两眼的视轴是平行向前直视,使光线平行落于双眼的黄斑上。但在看近物时,两眼的视轴必须向内斜,使之交集于所看的目标上,这种作用称两眼的集合作用。由两眼的内直肌收缩所致。六、调节作用与集合作用的联合看近物时瞳孔缩小,睫状肌收缩,晶体悬韧带松弛,产生调节。同时双眼内直肌收缩产生集合作用,所以,调节作用与集合作用是同时发生的。在正常情况下,所用调节力的度数与集合角数是相同的。如果这种关系发生变化,则容易发生斜视或视力疲劳。
本文标题:眼的调节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768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