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重庆一中2015届高三10月月考试题(历史)
历史试题(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3.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目的是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14.朱熹在将两个孙子的教育托付于弟子后,在信中叮嘱弟子严督二孙“只可着力学做好人,是自家本分事。平时所望于儿孙者不过如此,初不曾说要入太学,取科第也。”王守仁也曾将读书作文称为“枝叶事”,立志才是“植根事”。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家A.强调人的修养为首位B.明确反对科举制度C.强调“发明本心”D.强调“天理”的决定作用15.某同学对中国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进行研究发现:由于专制统治的强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文化呈现出反传统和世俗化的趋势。下列文化现象不属于这一趋势是A.小说的兴盛B.文人画的兴起C.京剧的发展D.“工商皆本”思想产生16.中国自古以来,识字并不普及,下层民众只能通过鼓词等说唱形式来认识人生。《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人生教科书”,鼓词等说唱形式所起的传播作用功不可没。据此可知A.戏曲是文人创作、传播儒学的艺术B.戏曲艺术源于民间、反对儒家伦理C.戏曲艺术可以传播思想、教化百姓D.戏曲是政府普及文化的艺术形式17.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宋真宗将其改名景德镇。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此设“浮梁瓷局”,明朝朱元璋在此设立洪武窑,顺治十一年(1654),设立景德镇官窑。材料反映出景德镇A.制瓷业源于北宋时期B.明清时期私营制瓷业衰败C.声名鹊起与官窑相关D.明清官营制瓷业发展迅速18.有学者认为:农业定居阶段的氏族社会,城兴,有城无市。家族社会里,城中有市,市被垣(矮墙)围。地主经济形态下,市破垣而出,散布全城,城区即市区。下列描述最符合“城区即市区”的是A.“列廛(chán居民区)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D.“新封丘门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外,……至门约十里余,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19.右图为近代中国某类企业产生的外部环境结构图,据此该类企业指A.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B.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20.从洋务运动到国民政府在南京十年的建设,中国逐渐发展了现代的工商业,……现代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包括铁路、轮船航线,所及诸处,文化与社会,均呈现“都会化”现象,而且居民也趋向于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工商业均集中于政治中心B.现代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C.工商业分布区域极不平衡D.政治因素是工商业发展的根本21.阅读下表,可以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有无锡市某村农民与合作社供应关系情况表①1950年该村开始社会主义改造②农民日常生活与合作社联系密切③该村农业合作社呈现发展趋势④农业合作社已在全国推广普及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2.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这次院系调整()A.建立了科学的高校专业体系B.为配合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C.为适应建国初的工业化需求D.推动了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23.80年代国企工人写段子描述到:“搞生产技术的是人参,越老越值钱,搞政治工作的是丝瓜,越老越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国企领导政治觉悟较低B.国企改革简政放权打破“铁饭碗”C.国企改革指导方针出现偏差D.“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持续影响24.某同学梳理新中国对外开放关键事件,列出了: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如要继续梳理,下列可以成为选择内容的是A.安徽凤阳新气象B.珠三角共发展同提升C.厦门开放照东方D.新世纪入世成功政治环境(Political):官员致力于效法西方国家,引进西方工业企业模式。经济环境(Economic):外国棉纺织品大量流入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社会文化环境(Social&cultural):国内对机器生产的高质廉价的棉纺织品要求殷切。企业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39.(30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屋檐下的变革可以透视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传统家庭分家研究我国传统的分家方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般家庭的分家有两个内容,即家庭财产的析分和家庭门户的传继。家产和家庭门户的传继是沿着直系血缘关系中的“父子关系”进行的。在亲生儿子继承家产、传延门户的时候,我国古代的传统是每个儿子都有相同的继承权,实行诸子平均析产的方式。亲生儿子在继产承户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具体方式。一种是多次性析产承户方式。从商鞅变法的时候起就开始推行这种方式,当时的法令规定,如果各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子壮则出分”的习俗,就是要求随着儿子们长大结婚陆续分财异居。另一种是一次性继产承户方式。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财产也不异居,到父母死了以后弟兄们一次性分清财产。入汉以后,不再强调家有二男就要分家,渐渐地由儿子结婚后暂时不分家发展到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加之儒家孝悌学说的倡导,一次性分家方式明显多了起来。——摘自《中国家庭史》材料二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研究这一时期反对封建婚姻家庭思潮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女界学生精英最为勇敢突出。秋瑾挣脱封建婚姻束缚,走出家庭的事例自不待言,其他如陈撷芬、梁绮川、徐慕兰、庄汉翅、宋雪君等都是在亲身反对封建婚姻家庭的斗争中,获得了革命的青春。至于留学生和国内学堂学生创办“自由结婚演说会”,带头举行文明婚礼,宣唱《自由结婚歌》,反抗家长压制之事,更是所在皆有,屡屡发生。——摘自徐永志《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材料三新时期我国农村家庭制度变化杨善华教授把农村家庭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1991年,特点是人民公社制度废除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得到普遍推广;第二阶段是从1992-2000年,这个阶段在伴随市场化的加速非农化;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是城郊农村的快速城市化及其地域拓展。从总体而言,中国农村的家庭制度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父权家庭制度逐步转变为夫妻平权的家庭制度,这一制度转变的动因是农村的非农化,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是统父系父权制度的基础,市场化和非农化的力量,既动摇了传统家庭制度的根基,同时也催生了以男女平权为特征的新型家庭制度。—摘自《屋檐下的宁静变革:中国家庭30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家习俗的基本原则。(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原则形成的政治经济因素。(4分)(2)根据材料一,两种分家方式选择的分家时间有何不同?由此推断战国时期的分家习俗存在怎样的弊端?(4分)综合思考,汉以后的典型农村家庭承担着哪些社会功能?(2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呈现哪些新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4)根据材料三,杨善华教授农村家庭变迁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导致这种变迁的历史因素?(6分)40.(22分)阅读下列关于新中国“前三十年”(1949——1978年)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统计数据看“前三十年”表一历史阶段1949—1952年1953—1957年钢铁产量1952年135万吨1957年535万吨工业总产值每年涨幅34.8%18%粮食产量1952年3278亿斤1957年3901亿斤农业总产值每年涨幅14.1%4.5%表二历史阶段1965—1976年总体统计1949—1978年国民收入增长倍数1.9倍7.7倍国民收入每年涨幅6%7.3%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倍数2.34倍13.8倍工农业总产值每年涨幅8%9.5%工业总产值增长倍数2.72倍39.2倍工业总产值每年涨幅9.5%13.5%农业总产值增长倍数1.51倍3.4倍农业总产值每年涨幅3.8%4.3%——根据刘日新《对前三十年应当怎样看》整理材料二建设成就看“前三十年”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当时运用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有效动员和集中国家有限的资源,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保证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这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陈先《九十纪行》30多年来,我国实行有计划发展经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了10亿人口吃饭穿衣的需要,做到了充分就业,保证了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陈先文选》材料三错误看“前三十年”对于大多数领导人和各级干部来说,过去在长期革命战争年代中习惯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来解决面对的各种困难,并且取得巨大成功,大家便以为在经济建设中只要搬用这一过去成功的老经验来指导工作,就能闯出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来。但事实告诉我们:不管你出于多么良好的愿望,不管你怎样动员群众的力量,如果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便会遭到惩罚,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金冲击《谈新中国的“前30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从阶段发展和整体发展两方面归纳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发展状况。(8分)示例:阶段发展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总值涨幅明显;钢铁产量和粮食产量持续增加;其中工业发展速度尤为突出。(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前三十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哪些突出成就?(6分)以及该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特点。(2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评析作者的主要观点。(6分)历史参考答案选择题:BABCCDABBCBD39(1)优先传子,诸子平分;(4分)宗法血缘政治的影响;土地私有制的兴起和商鞅变法发展小农经济的需要;(4分)(2)前者是在父母在世时,后者是在父母去世后。(2分)无法赡养父母。(2分)组织生产和赡养老人等。(2分)(3)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主张文明婚礼。(4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和影响;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4分)(4)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2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自主经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强;城市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城市就业,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衰落;教育事业的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家庭、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思想的解放;(共6分,学生能合理从3个角度分析得满分。)40(1)“文革时期”国民收入和工农业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工、农业产值涨幅比“一五”计划时期放缓。(4分)新中国“前三十年”国民收入、工农业产值持续增加,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其中工业发展速度尤为突出。(4分)(2)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国防尖端科技,保证了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稳定了社会经济,保证百姓日常生活得到满足。(6分)采用计划经济体制,有效的动员和集中有限资源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分)(3)观点明确,史实充分,表述清晰,逻辑合理。(5—6分)观点明确,史实不够充分,逻辑不够清晰。(3—4分)缺乏观点,史实不够充分。(0—2分)
本文标题:重庆一中2015届高三10月月考试题(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771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