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2015高中语文12故都的秋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
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2015高中语文1.2故都的秋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一、学习目标1、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2、学习作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3、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二、学习重难点1、品味语言,体味情景。2、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三、课时安排:两课时一、预习案【知识链接】1、关于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健将,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3年参加左翼文艺运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南洋的苏门答腊。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兄长一起留学日本,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性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提倡“静”的文学,写的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艺术上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仿佛是一些不甘沉沦却已无力挣扎者发出的呼喊,或者是一些穷愁潦倒、孤独愤世者的倾诉和叹息”。本文写于1934年8月。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他的小说,传世之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散文名篇有《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胡愈之称之为“天才的诗人”、(七古的高手)人文主义者、真正的爱国者。本文写于1934年8月。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2、写作背景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做枯竭,过的是一种闲适安逸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检查课前预习】1、正音潭柘寺(zhè)廿四桥(niàn)驯鸽(xùn)落蕊(ruǐ)细腻(nì)平仄(zè)歧韵(qí)椭圆(tuǒ)颓废(tuí)2.多音字(hún)混蛋(lù)露珠(pāo)泡桐混露泡(hùn)混沌(lòu)露脸(pào)泡茶(zhē)折腾(jiá)夹袄(luò)疏落折(shé)折耗夹(jiā)夹板落(là)落在后面(zhé)折寿(gā)夹肢窝(lào)落枕二、探究案(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故都”即北平,如果把题目改为“北平的秋”好不好?4.第二节写的是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形成对比,请同学们通观全文,还有哪一个自然段写了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你认为那一句写得好,为什么?5.作者对故都的秋有着深深的情感,那么,哪一自然段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爱之深,恋之切呢?6、文章开头抒情,结尾又抒情,第二段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倒数第二段又进行对比,请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品读、鉴赏,合作探究。1、阅读3——11节思考: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古语曰:景物声色也。找出文章中描写颜色、声音的词语并且划出体现作者心境的词语和句子。(小结)如果你置身这样的颜色、环境之中,内心自然而然会也会产生“悲凉”情感来,而“悲凉”正是故都浓浓秋味的存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作者对故都的秋有着无限的热爱、眷念,竟愿意以生命作为代价去换得故都之秋的存在,而他的笔下北国之秋的景物竟寄寓了他悲凉的心境,这是为什么?(结合背景及作者的身世。)明确:作者所写的秋景是围绕“清、静、悲凉”的特点选取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的,秋声是寂静与落寞的,秋味是悲凉的,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第二,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所以作者在文中采用的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二、能力迁移训练:课堂趣味填词(曲):初中学过马致远的《秋思》,似乎随意拈来几种景物入诗,便做成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而郁达夫写景、状物、抒情选取的景物多带有凄凉、破败、萧瑟的特点,和《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很相似,请同学们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曲牌,试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入诗,写一首小诗,过一下诗人的瘾。三、学习小结1、了解郁达夫身世及其创作风格。2、积累写景状物散文鉴赏的方法。三、练习案3、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方博士到场时,整个大厅都坐满了和颜悦色的大学生,大家都为有机会聆听这位科学家的演讲而兴奋不已。B.春秋时期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战国时的周朝天子,至多只能和宋、鲁等小国的君主相提并论罢了。C.今年,中国电脑领域的大哥大——联想集团收购了IBM笔记本计算机制造权,在国际信息产业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D.王老师在山村小学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一心为学生着想,他这种好为人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纯朴的乡亲们。4、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借以探求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个目标大得很。B.阅读的过程,应是不断探究、不断思考、不断生疑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才有收获,有发现,甚至有创造。C.如果陈水扁执意按其所谓“台独”时间表,蓄意改变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坐视不管。D.此前,布什政府一直将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列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它对保卫美国不受敌对国家导弹的打击至关重要。故都的秋(答案)1.(明确)“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在描写故都自然风物的同时,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念之情,题目明确而又深沉。2.(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表达了作者对秋的热爱、向往和思念之情,体现情感的真切、热烈。3.明确)草木凋零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时常多雨而少风。只能感到一点点的清凉。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衬托出北国之秋味的厚重感,表达对北国秋的渴盼和思念。4.(明确)第13自然段。“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A、黄酒的温和,白酒的浓烈B、稀饭的稀薄,馍馍的厚实感C、鲈鱼细腻鲜美,大蟹的刚强味浓D、黄犬的轻佻小巧,骆驼的沉稳高大前面三个对比是通过饮食之味形象写出秋之味,后面的对比通过动物的体形与性子写秋味的大、厚实。写出北国秋味的强烈和厚重感,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5.(明确)最后一个自然段(14段)作者愿意用生命的代价来换取北国的秋,足见作者的“痴”,对北国秋的深深眷恋。也让没有到过北国的人产生了去北国赏玩,一饱眼福的念头。6.(明确)首尾呼应,有一种荡气回肠之感,也使整篇文章结构完整。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故都之秋浓浓的热爱、眷念之情。下面让我们跟随作者阅读3——11节,神游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情。二(1)明确: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秋色:碧绿、青、蓝、白、紫黑、淡红、灰沉沉、青(布)、淡绿微黄、以冷色调为主,喜欢冷色调,主要体现体现清,当然还有静和悲凉秋声:驯鸽的飞声、足音、蝉声、雨声、人声主要体现静。也有清和悲凉。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①鸟的飞声是极细微的,一般是听不到的,除非是很安静的时候。②写到踩上落蕊的时候,声音也没有。③蝉声,不同于夏天的热闹非凡,这里的蝉声是衰弱残声,嘶叫的,嘶哑的,疏疏落落,时有时无,低沉的声音。在萧条的秋天里,安静的环境,再加上作者一颗细腻的心,这样的声音尤显突兀,凄凉——这是静静地秋天里单调的哀婉之调。④雨声——息列索落,疏落的寂静的悲凉。⑤人声:能够清晰地听到人声及谈话的内容。安静的环境才显人声的突兀。例如,夜晚深巷的琵琶,夜晚深巷的犬吠,婴孩的啼哭声……又有诗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体现的还是静。秋情:①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空远,辽远,天越高越显认的渺小——孤单寂寞
本文标题: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2015高中语文12故都的秋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789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