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四川省成都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理科)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19届高二理科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S-32Pb-207第I卷(选择题,共44分)本卷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在水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是A.食醋B.苏打C.蔗糖D.酒精【答案】B【解析】A.醋酸是弱酸,难电离,食醋中醋酸主要以分子的形式存在,A错误;B.苏打是碳酸钠,完全电离,在水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B正确;C.蔗糖是非电解质,在水中以分子形式存在,C错误;D.酒精是非电解质,在水中以分子形式存在,D错误,答案选B。2.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A.B.C.D.【答案】C【解析】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是滴定管、锥形瓶以及滴加指示剂的胶头滴管,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分液漏斗,答案选C。3.下列解释相关的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A.H2S溶于水:H2S+H2OHS-+H3O+B.向Na2S2O3溶液中加入稀硫酸:S2O3-+2H+=S↓+SO2↑+H2OC.NH4Cl溶液呈酸性:NH4++H2O=NH3·H2O+H+D.K2Cr2O7溶于水:Cr2O7-+H2O2CrO42-+2H+【答案】C4.辛烷(C8H18)是汽油的重要成分,其与O2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曲线b代表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B.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C.表示辛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C8H18(l)+25/2O2(g)=8CO2(g)+9H2O(g)ΔH=-5152.6kJ/molD.反应a、b的活化能不同【答案】D【解析】A.催化剂降低活化能,所以曲线a代表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A错误;B.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错误;C.在一定条件下,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是燃烧热,所以表示C8H18(l)+25/2O2(g)=8CO2(g)+9H2O(g)ΔH=-5152.6kJ/mol不能表示辛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C错误;D.催化剂降低活化能,所以反应a、b的活化能不同,D正确,答案选D。点睛:反应热是指当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用符号Q表示,单位kJ/mol。焓(H)是用于描述物质所具有的能量的物理量,在恒压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等于焓变,注意二者的区别。另外催化剂可以改变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反应热,为易错点。5.常温下将pH=3的硫酸和pH=11的某一元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在混合后的溶液中,加入的下列离子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是A.H+B.OH-C.Ba2+D.NO3-【答案】D【解析】A、如果碱是强碱,则二者恰好反应,溶液显中性,如果碱是弱碱,碱过量,反应后溶液显碱性,所以氢离子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B、如果生成的盐是强酸弱碱盐,例如硫酸铵等,氢氧根离子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C、由于反应后存在硫酸根离子,所以钡离子一定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硝酸根离子一定可以大量共存,D正确,答案选D。6.如图所示,利用提取粗盐后的母液进行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第①步可用沉淀剂Ca(OH)2B.第①②步均涉及到复分解反应C.第③步可在空气中加热D.第④步可以通入Cl2【答案】C【解析】A.氢氧化钙能与镁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且来源丰富,所以第①步可用沉淀剂Ca(OH)2,A正确;B.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因此第①②步均涉及到复分解反应,B正确;C.氯化镁水解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氢,水解吸热,加热促进水解,生成的氯化氢挥发,所以直接加热氯化镁晶体得不到氯化镁,因此第③步应该在氯化氢气流中加热,C错误;D.氯气能把溴化钠氧化为单质溴,则第④步可以通入Cl2,D正确,答案选C。7.常温下向pH=3的醋酸中加入下列物质后,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减小的是A.水B.NaHSO4固体C.CH3COONa固体D.NaCl固体【答案】B【解析】A.加入水促进醋酸电离,但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则氢氧根浓度增大,所以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增大,A错误;B.加入NaHSO4固体,电离出的氢离子抑制醋酸的电离,但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氢氧根浓度减小,所以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减小,B正确;C.加入CH3COONa固体,醋酸根浓度增大,抑制醋酸的电离,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增大,C错误;D.NaCl固体不会改变醋酸的电离平衡,且氯化钠不水解,因此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不变,D错误,答案选B。点睛:明确水的电离特点以及酸碱盐对水电离平衡的影响是解答的关键,另外需要注意溶液中的c(H+)和水电离出来的c(H+)是不同的,例如常温下水电离出的c(H+)=1×10-7mol·L-1,若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1×10-7mol·L-1,则可判断出该溶液中加入了酸或碱抑制了水的电离;若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1×10-7mol·L-1,则可判断出该溶液中加入了可以水解的盐促进了水的电离。所以计算酸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应该通过计算溶液中的氢氧根,反过来计算碱溶液中的氢氧根,应该计算溶液中的氢离子。对于能水解的盐溶液,则需要根据盐的水解特点和溶液的酸碱性分析。8.某小组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影响H2O2分解速率的因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该实验探究的是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B.该实验要控制MnO2的质量、颗粒大小相同C.实验中,H2O2的浓度不宜过大D.温度相同时,若用FeCl3代替MnO2,反应速率相同【答案】D..................点睛:由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多种,在探究相关规律时,需要控制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某一个条件,探究这一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此解答此类题时,要认真审题,清楚实验目的,弄清要探究的外界条件有哪些。然后分析题干信息,确定一个变化的量,弄清在其他几个量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变化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而总结出规律。然后再确定另一个变量,重新进行相关分析。9.一定温度下,向恒容容器中充入amolH2和amolI2蒸气,发生反应H2(g)+I2(g)2HI(g).下列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质量不再发生改变B.每断裂1molH-H键的同时就生成2molI-H键C.容器中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变D.H2和I2的体积分数相等【答案】C【解析】A.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混合气的质量和混合气的总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反应过程中质量和物质的量均是不变的,因此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质量不再发生改变不能说明,A错误;B.每断裂1molH-H键的同时就生成2molI-H键均表示正反应速率,不能说明,B错误;C.容器中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变说明碘蒸气的浓度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D.H2和I2按照化学计量数之比充入进行反应,则任何时刻H2和I2的体积分数始终相等,不能说明,D错误,答案选C。点睛:由于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有两个核心的判断依据,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和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这说明对于随反应的发生而发生变化的物理量如果不变了,即说明可逆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因此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关键是看给定的条件能否推出参与反应的任一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例如选项D中H2和I2的体积分数相等不是变量,就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10.用如图装置测锌和稀硫酸的反应速率。分别在t1、t2时刻测得下列物理量,其中不能用于表示(或计算)其反应速率的是A.H2的浓度B.溶液的质量C.H2的体积D.H2SO4的浓度【答案】A【解析】测定Zn和稀H2SO4反应的速率,测定反应物的变化,可通过测量等质量的Zn完全溶解所需要的时间;单位时间内H2SO4浓度的变化或溶液质量的变化,测定生成物,可通过收集等体积H2需要的时间长短,由于容器的容积是变化的,所以不能通过测定氢气的浓度变化量来计算其反应速率,答案选A。11.室温下,分别向两杯100mL的水中逐渐加入少量NH4Cl和NaOH固体,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X代表NaOH,Y代表NH4ClB.pH变化相同时,n(NH4Cl)n(NaOH)C.两份溶液的Kw均大于1.0×10-14D.若两杯溶液混合后呈中性,则加入的n(NH4Cl)和n(NaOH)不相等【答案】D【解析】A.氯化铵水解溶液显酸性,pH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显碱性,pH升高,则Y代表NaOH,X代表NH4Cl,A错误;B.稀释促进水解,则pH变化相同时,n(NH4Cl)>n(NaOH),B错误;C.水的离子积常数只与温度有关系,室温下两份溶液的Kw均等于1.0×10-14,C错误;D.若两杯溶液混合后呈中性,则氯化铵过量,所以加入的n(NH4Cl)和n(NaOH)不相等,D正确,答案选D。12.如右图所示进行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②中白色沉淀变成黄色沉淀B.该实验可说明溶度积Ksp(AgCl)Ksp(AgI)C.反应后c(Ag+):①②D.实验②中发生反应:AgCl+I-=AgI+Cl-【答案】C【解析】A.碘化银的溶度积常数小于氯化银,则实验②中白色沉淀变成黄色沉淀,A正确;B.根据沉淀容易向更难溶的方向转化可知,该实验可说明溶度积Ksp(AgCl)Ksp(AgI),B正确;C.碘化银的溶度积常数小于氯化银,则反应后c(Ag+):①>②,C错误;D.沉淀容易向更难溶的方向转化可知,因此实验②中发生反应:AgCl+I-=AgI+Cl-,D正确,答案选C。13.利用硅胶作吸附工具有利于将雾霾中的NO转变为NO2。下列有关转化反应2NO+O22NO2的说法错误的是A.若增加反应体系的压强,c(NO)将减小B.v正(NO)=2v正(O2)C.该反应的进行是有一定限度的D.可将吸附后的硅胶置于水中,通足量空气进行后续处理【答案】A【解析】A.正反应体积减小,若增加反应体系的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但平衡后c(NO)仍然增大,A错误;B.反应速率之比是化学计量数之比,则v正(NO)=2v正(O2),B正确;C.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因此该反应的进行是有一定限度的,C正确;D.NO2溶于水与氧气反应生成硝酸,所以可将吸附后的硅胶置于水中,通足量空气进行后续处理,D正确,答案选A。点睛:选项A是易错点,学生往往认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NO浓度应该降低,而忽略了引起平衡移动的原因。解答的关键是利用好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浓度),平衡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应用时要注意关键字“减弱”,这说明结果只是减弱了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不能完全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新化学平衡时,此物理量更靠近改变的方向。如增大反应物A的浓度,化学平衡右移,但达到新化学平衡时,A的浓度比原化学平衡时大;同理,若改变的条件是温度或压强等,其变化也相似。14.如图为泡沫灭火器构造示意图,内筒a装有Al2(SO4)3溶液,外筒b装有饱和NaHCO3溶液。结合生活中的应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使用时必须将泡沫灭火器倒立B.工作时HCO3-水解较彻底C.灭火时产生的Al(OH)3覆盖可燃物有利于阻隔氧气D.该灭火器可用于扑灭Na等金属着火【答案】D【解析】A.使用时必须将泡沫灭火器倒立让两种溶液混合反应产生CO2而灭火,A正确;B.铝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水解相互促进生成氢氧化铝和二氧化碳,所以工作时HCO3-水解较彻底,B正确;C.灭火时产生的Al(OH)3覆盖可燃物有利于阻隔氧气,C正确;D.钠燃烧生成的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所以该灭火器不能用于扑灭Na等金属着火,D错误,答案选D。15.常温下,pH=1的H2SO4和pH=12的NaOH溶液按体积比2:9混合,混合后溶液的pH为(忽略体积变化)A.9B.10C.2D.3【答案】C【解析】常温下,pH=1的H2SO4(氢离子浓度是0.1mol/L)和pH=12的NaOH溶液(氢氧根离子浓度是0.01mol/
本文标题:四川省成都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理科)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789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