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研复习
一、道路交通定义1)道路(4)道路是能够提供各种车辆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具有城市交通运输、公共空间、防灾减灾、空间结构形态及空间引导等方面的功能。道路是交通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道路是交通的基础,负担着城市内部和城际之间交通中转,集散的功能。2)交通(1)交通是人与物的运输与流通,包括各种现代的与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城市交通是一个组织庞大、复杂、严密而又精细的体系。就其运输方式有道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与电梯送带等;就其空间分布有城市对外的市际与城乡间的交通,城市范围内的市区与市郊间的交通;就其运行组织形式有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就其运输对象有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二.道路分级城市道路应按道路在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等,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级别的确定是由交通流量确定的,具有相应的城市职能。快速路:机动车道路(双幅或四幅路),解决中长距离、大运量过境的交通问题;主干路:以机动车交通为主,适当考虑非机动车和行人、城市分区之间的联系(城市组团之间的形式);次干路:通达性,从交通逐渐过渡到生活;支路: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道路分类道路按其使用范围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等。公路分类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在公路网中起骨架作用的公路称干线公路;起连接作用的公路为支线公路。干线公路可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三、车辆停发方式:(13)(a)前进停车,后退发车;(b)后退停车,前进发车;(c)前进停车,前进发车。车辆的停放方式:(13)按场地可划分为平行式(平行道路停放)、垂直式(垂直道路停放)、斜列式(与道路成角度停放,60°、45°、30°)。城市公共停车设施(14)分为公共停车带和路外停车场(库)两大类。公共停车带(路内停车):使用的用地为道路用地,借用道路空间,人流通行少;路外停车场:有三种形式,1)借用路面,2)借用路侧带,3)借用路面和路侧带的一部分,短时停放,即停即走,公共场所限时收费。公共停车设施用地(14):路边停车带一般设在车行道旁或路边,多为短时停车,随到随开,没有一定规律。通常路边停车采用单边单排的港湾式布置,不专设通道。在交通量较大的城市次要路旁设路边停车带时,可考虑设置分隔岛和通道。路外停车场(库)包括道路用地以外设置的露天地面停车场和室内停车库。停车库又包括地下或多层构筑物的坡道式和提升式停车库。停车场的布置形式有出入口分设的停车场、出入口合一的停车场、有分隔岛的路边停车、港湾式路边停车带城市公交的安排:如何行驶?速度受什么影响?(p44)公共交通车辆是按固定线路行驶,沿途停靠站点的。所以它的速度变化就受到站距的限制,与道路上其他车辆的行驶特征不同。公交车辆在两个停靠站之间的典型运行情况,可分为启动加速、加速行驶、等速行驶、淌车、制动五个过程。四、交通流交通流表示交通运行的状态,具有液体的特征。交通流三大物理量,流量、速度和密度。服务水平。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和通行能力的关系。(p29/p30)服务水平是交通流中车辆运行的以及驾驶员和乘客或行人感受的质量量度。道路通行能力是指在正常的气候和条件下,道路某一路段或交叉口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以veh/h,p/h,或veh/d表示。可分为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通行能力之比,综合反映道路的服务质量。即可以用通行能力来评价道路的服务水平,服务水平与通行能力呈正比。通行能力与三大基本物理量成正比;服务水平(质的感受)与交通通行能力成反比。五、汽车爬坡能力(22)汽车爬坡能力用汽车满载时I挡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度imax来表示,轿车的最高车速大,加速时间短,又在较好的平坦路面上行使,所以一般不强调它的爬坡能力。货车经常要在各种路面上行驶,所以要求它具有足够的爬坡能力,一般imax为30%,即16.5度左右。六、道路净空、建筑限界净空:人和车辆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一定的通行断面,称为净空。限界:道路建筑限界是为保证车辆和行人正常通行,规定在道路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设施及障碍物侵入的空间范围。道路建筑限界应为道路上净高线和道路两侧侧向净宽边线组成的空间界线。桥下净空不得小于多少?(245)设计洪水位或计算通航水位(或桥下行车路面)至桥跨结构最下缘的距离,以H表示。它应保证能安全排洪(或车辆通行),并不得小于对该河流通航所规定的高度。道路净空实质内容(二维)净高和净宽(非机动车道)车道的净空高度为非机动车本身的高度加安全距离之和。行驶自行车的最小净高要求为2.5m,其他非机动车行驶的最小净空高度要求为3.5m。一条非机动车道的宽度至少4.5m,若高峰小时自行车交通量大,宽度可达6~7m。一条自行车道的净空宽度按1m计。自行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净空宽度距路缘石的距离为0.25m;在地道时,净空宽度离墙壁宜采用0.4m。人行道的净空要求一般规定,人行道的净空高度需要在2.5m以上。为了避免行人间相互超越的干扰,每人至少应有0.75m的人行带宽度人行道有效宽度应按人行带的倍数计算,最小宽度不得小于1.5m。在车站码头、人行天桥和地道等人流密集区域,人行带的宽度须达到0.9m。1.道路净空和限界的关系(现行规范)车道的净空高度为非机动车本身的高度加安全距离之和。视距保障也涉及净空和限界七、计算行车速度设计速度,道路几何设计所依据的车速理想化条件: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一半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所有城市道路(所有城乡、空间)等级道路的起点,所有等级道路都是按照车速进行设计的,道路工程中线形设计需要计算行车速度。八、平面线形(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道路曲线设计内容平曲线:根据道路网规划确定的道路走向和道路之间的方位关系,以道路中线为准,考虑地形、地物、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根据行车技术要求确定道路用地范围内的平面线形,以及组成这些线形的直线、曲线和他们之间的衔接关系;对于小半径曲线,还应当考虑行车视距、路段的价款和道路超高设置等要求。(48)半径问题圆曲线半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设超高时的推荐半径平曲线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设超高时的推荐半径。其数值介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和极限最小半径之间。超高值随半径增大而按比例减少。(51)小半径道路段的弯道的超高和加宽加宽界值:为了保证汽车在转弯时不侵占相邻车道,小于或等于250m半径的圆曲线路段均需要加宽。加宽的形式有三种,内侧加宽(地形满足的前提下),外侧或两侧同时加宽,逐条车道加宽。何时设超高:道路实际允许的最大转弯半径小于规范中不设超高的圆曲线半径时。在平曲线外侧进行超高,形式有两种,沿道路路面边缘内侧、沿道路中线。道路缓和曲线设置目的是为了道路转折的平顺,出现曲线。通过曲率的逐渐变化,适应车辆转向操作的行驶轨迹和路线的顺畅,缓和行车方向的突变和离心力的骤增,是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并可作为缓和超高变化的过渡段,从而使汽车从直线段安全、迅速的驶入小半径弯道。(54)缓和曲线的避免和省略:(1)圆曲线半径大于表格中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时,直线与圆曲线可直接连接。(2)不采用回旋线线形,道路计算行车速度小于40Km/h,缓和曲线可用直线代替。设置位置: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时,半径不同的同享圆曲线连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当计算行车速度小于40Km/h时,且两圆半径都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也可不设缓和曲线而构成符合曲线。6.曲线设计平曲线让车辆怎样行驶、目的、关键7.平面线形设计当中要考虑什么竖曲线半径与平曲线半径有何关系平曲线的最大横净距:道路曲线范围最内侧的车道中心线行车轨迹线至由安全视距两端点连线所构成的曲线内侧空间界限(即包络线)的距离。(65)h为最大横净距。视距、视距包络线含义,绘制目的:视距:在一定条件下(大多是运动状态条件),人所能正常看到的距离(不是直的,任意的一条曲线,空间的线形)。行车视距是指为了行车安全,在道路设计中应当保证驾驶人员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能随时看到前方道路上出现的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车辆,以便及时采取刹车制动措施,或绕过障碍物。这个必不可少的距离成为行车视距。(63)是确保汽车刹车时应当看得见、停得住的必要短距离。它分为三种: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停车视距: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从看到同一车道上的障碍物时,开始刹车到达障碍物前安全行车的最短距离。它由驾驶员在反应时间内车辆行驶距离,开始刹车至停车的制动距离和安全距离组成。最大横净距:视距包络线:划定对于道路曲线内侧影响视距的切除范围的一种图解法。从平曲线前一个停车视距长开始清除,到后方一个停车视距长。(67)视距的保证考虑哪些因素:汽车在直线上行驶时,会车视距、停车视距和超车视距是容易保证的;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弯道内侧树木、路堑边坡及建筑物等可能会阻挡行车视线,要保证汽车的平面视距,必须清除弯道内侧一定范围内的障碍物。九、纵面线形纵坡设计内容最大纵坡:相应道路等级标准下,所能允许的最大纵坡度。海拔高度越高,所能允许的最大纵坡下降,气候寒冷地区考虑冰雪路面问题,机动车的动力要求,非机动车的爬坡能力。最小纵坡:道路最小纵坡为道路本身纵向排雨水,能适应路面上雨水排除,和防止并不致造成雨水排泄管道淤塞所必需的最小纵向坡度值。不大于0.3%,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设施。锯齿形街沟(or锯齿形边沟)街沟纵坡(或平石纵坡)由升坡到降坡再到升坡,如此连续交替进行,街沟的纵坡如同锯齿形状的,称为锯齿形街沟。当道路纵坡小于0.3%时,为利于路面雨水的排除,将位于街沟附近的路面横坡在一定宽度内变化,提高街沟的纵坡。缓和坡段:指的是在纵坡长度达到坡长限制时,按规定设置的较小纵坡路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符合纵坡长度的规定。坡长限制:坡长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在变坡处最大坡度达到最长,出现锯齿坡,产生跳跃,影响视线,发生事故。较小坡度要按规范加大坡长。6合成坡度:当汽车行驶在弯道与陡坡相重叠的路段上时,行车条件十分不利。从道路线形分析来看,在小半径弯道上行车,因弯道内侧行车轨迹半径较道路中心线的半径较小,故弯道内侧车行道的圆弧长度较道路中线处短,因而车行道内侧的纵坡就相应的大于道路中线处的设计纵坡。这一特点,弯道半径愈小愈明显。综上分析可知,为了保证汽车在小半径弯道路段上安全而不降速形式,必须使该处道路设计纵坡比直线段上所容许的最大纵坡有所减少,使得道路弯道超高的坡度与道路纵向坡度所组成的矢量和,即合成坡度在规定范围内。纵坡折减:指的是对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降低最大纵坡的规定。竖曲线设计纵面线形起伏,转折的地方,设置竖曲线,纵面变坡点处都要设置。凸形竖曲线:设置的目的在于缓和纵坡转折线,保证汽车的行车视距。凹形竖曲线:主要为缓和行车时的颠簸与振动而设置的。竖曲线基本组成要素包括:竖曲线长度L,切线长度T和外距E。(线形要素:半径、坐标、长度)竖曲线的设计,关键在半径的选择,一般而言,应根据道路交通要求,地形条件,力求选用较大半径。至于凸形凹形竖曲线的容许最小半径,则分别按视距要求及行车不产生过分颠簸来控制。十、道路横断面横断面宜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车带、设施带、绿化带等组成,特殊断面还可包括应急车道、路肩和排水沟等。(横断面=路幅)多幅路:路幅的出现是有交通设计产生的,分行、分车、分速(机非分行、上下分向、速度分流)。分隔带=分车带+两侧路缘带,分隔带上:绿化、沿路地上设施。路缘带:分为中央带(用于两幅路)和两侧带(用于三幅路),沿机动车车道的缘带宽度宽、沿非机动车车道的缘带宽度窄、沿路侧带的可有可无。路侧带:路侧设施及绿化带+人行道+市政设施及绿化带。车道&车行道、车道面&车行道面、车道面宽&车行道
本文标题: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研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818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