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练习题
1.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质壁分离是指A.细胞质与细胞膜之间发生分离B.细胞质与细胞壁之间发生分离C.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发生分离D.液泡膜与细胞壁之间发生分离2.细胞膜在功能上的特性是A.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具有选择透过性C.具有渗透性D.具有半透性3.下列有关生物膜的结构特点的叙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构成生物膜的成分中只有磷脂分子可以运动B.构成生物膜的成分中只有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C.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D.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静止的4.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动运输发生在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物质时,要消耗细胞的能量,也需要依靠膜上的载体蛋白B.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既不需要消耗能量,也不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C.大分子有机物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转运才能进入细胞内,并且要消耗能量D.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5.线粒体DNA上的基因所表达的酶与线粒体功能有关。若线粒体DNA受损伤,则下列细胞的功能受影响最大的是()A.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甘油B.肌肉细胞吸收氧气C.红细胞吸收葡萄糖D.甲状腺细胞吸收碘离子6.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共同之处是A.都可以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一边B.都需要供给ATPC.都需要载体协助D.即需要载体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7.脂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原因是A.细胞膜以磷脂分子为基本支架B.细胞膜上有搬运脂质的载体蛋白质C.细胞膜外表面有糖蛋白D.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8.下列关于概念图中空白处的描述正确的是A.①和②所示的过程都需要消耗细胞内ATP水解释放的能量B.只有①所示的过程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C.大分子物质只有通过①所示的过程才能进入细胞D.果脯在腌制过程中蔗糖进入细胞与过程①和②有关9.夏天,很多人都爱吃拌黄瓜,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虽然拌黄瓜时加了盐和醋及其他一些调味品,黄瓜的外表面是有味的,但黄瓜果肉内却是淡的。这是因为A.拌的时间短B.细胞壁阻止盐进入细胞内C.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D.盐溶在醋中,无法进入细胞内10.下列跨膜运输的生理活动,属于主动运输的是A.酒精进入胃黏膜细胞B.二氧化碳由静脉血进入肺泡内C.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D.水分子出入细胞11.右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图,其中a和b分别代表不同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如果图示为小肠上皮细胞膜,则a可代表甘油,b可代表K+B.如果该细胞能接受激素的调节,则与①有关C.b的运输方式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不同物种的细胞中①、②和③的种类有差异,细胞膜的流动性与②有关,与①、③无关12.下图表示渗透作用装置图,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图1、3装置溶液A、B、a、b浓度分别用MA、MB、Ma、Mb表示,图2、4分别表示一段时间后,图1、3液面上升的高度h1、h2。如果A、B、a、b均为蔗糖溶液,且MAMB、Ma=MbMA,则达到平衡后A.h1>h2Ma>MbB.h1>h2Ma<MbC.h1<h2Ma<MbD.h1<h2Ma>Mb13.图A、B、C表示的是物质运输的三种方式,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A.图A是自由扩散B.图B运输速度的限制因素是能量C.图C是主动运输D.图C细胞内物质浓度不断升高,说明该物质进行逆浓度运输非选择题1.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如下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A代表分子;B代表,它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2)在a~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代表主动运输的是(3)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的物质,叫做,它的减少使得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2.某学生做“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所用材料为紫色的洋葱鳞片叶,试剂是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请回答:(1)显微镜下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图B处于状态;“⑦”处溶液叫;“⑧”处溶液是。(2)图B细胞中的原生质层是标号,依次由图A细胞中标号变化而来。其原因是图A细胞外蔗糖溶液的浓度比“①”处溶液浓度。3.实验室有新配制的蔗糖溶液(0.9mol/L)和硝酸钾溶液(0.45mol/L)各一瓶,另有蒸馏水一瓶,因忘记贴标签,仅凭肉眼已无法鉴别。你能以活细胞为材料设计一个鉴别方案,将这三瓶液体区分开吗?(11分)实验材料:3瓶液体、新鲜的紫色洋葱鳞片叶适量、清水。实验用具:刀片、滴管、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显微镜等。实验步骤:(1)对三种未知溶液进行编号标记。(2)。(3)。结果预测:(表示在坐标图上并加以说明)说明:图a为滴加;图b为滴加;图C为滴加。
本文标题: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822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