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防震小常识1、室内怎样避震?地震发生后,如来不及撤离建筑物,千万要沉着冷静,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利用建筑物内的避震有利部位,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冷静,一定要选择安全的地方,比如坚固的桌椅下、睡床下,逃往小跨度的厨房、厕所、小房间、墙角,这些地方空间小,容易形成三角支架,万万不能在窗户、阳台、楼梯、电梯及附近停留。同时用被子、枕头等保护头等比较重要的部位。绝对不能盲目乱跑、跳楼等。躲过主震后,应迅速撤到宽敞的户外。2、户外怎样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用书包等保护头部;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上下;高烟囱、水塔下。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3、公共场所怎样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2-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后悬挂物。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4、野外怎样避震?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向两侧方向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若不能逃离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5、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燃气泄漏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毒气泄漏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不要触摸倒下的电线或与之接触的物体。与救助人员通力合作。积极响应来自警察、救火员、紧急指挥人员和救济组织的自愿者号召,但未接到援助请求时,请勿进入事故现-3-场。6、如果被压怎么办?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可以摸一些砖头石块等尽量撑住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太用力,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不要乱叫,保持体力,待外面有声音时,用敲击声或呼喊求救。7、怎样救助被埋压人员?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压人员生存率达99%,由此可见,自救、互救是减少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救助被压埋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2)要根据房屋结构,先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再行抢救,以防止意外伤亡;(3)先抢救建筑物边沿瓦砾中的幸存者,及时抢救那些容易获救的幸存者,以扩大互救队伍;(4)救援需讲究方法。首先应使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尘土,防止窒息,再行抢救,不可用利器刨挖;(5)对于埋压废虚中时间较长的幸存者,首先应输送饮料,然后边挖边支撑,注意保护幸存者的眼睛;(6)检查伤员。不要试图移动受伤或昏迷人员,除非他们直接-4-受到来自电线、洪水或其他有害物质的生命威胁。体内损伤往往不易从外部看到,但可能很严重,足以威胁到生命。如果有人已停止呼吸,务必呼叫医务人员进行急救,如果您受过训练,请立刻进行CPR(心肺复苏法)急救。请按住伤口进行止血。如果被困,请尽力发出各种求救信号,引起他人注意。对于那些一息尚存的危重伤员,应尽可能在现场进行救治,然后迅速送往医院和医疗点。8、怎样应付余震?尽管多数余震比主地震等级较低,但仍可能大到足够造成更多的破坏或导致较弱的建筑倒塌。因此,摇晃停止后,要迅速撤离到空旷的地方。不可冒险返回建筑物中。地震之后,可能发生火灾、化学泄露、山体滑坡、水库决口以及海啸,因此务必监听广播或电视,以获取更多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9、疏散您的家人,如果您的家人必须进行疏散:在事先安排好的地点或家人可以找到的地方,留下便条或消息,说明您的去处;并放置足够的食物和水。10、家庭如何做好防震工作?A、家中应准备急救箱及灭火器,并告知家人所储放的地方,了解使用方法。B、知道煤气、自来水及电源安全阀如何开关。C、家中高悬的物品应绑牢,橱柜门闩宜锁紧。D、重物不要置于高架上,放稳笨重家具。E、事先找好家中安全避难处,并准备好饮水、食物和自救绳索等。11、学校如何防震?-5-A、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校)应经常在课堂宣传防震常识,并教导学生避难事宜,举行防震演习。B、教室的照明灯具、实验室的橱柜及图书馆的书架应加以固定。C、地震时避于桌下,背向窗户,并用书包保护头部。D、地震时切忌慌乱冲出教室,并避免慌张地上下楼梯。E、地震时如在室外,远离建筑物。F、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12、晚上地震怎么办?在茶几角、桌角等易摇动的物体上,倒置一个空酒瓶,地震发生后,空酒瓶坠地声音可惊醒人们逃生。但要防止动物、风吹等弄倒酒瓶。13、地震发生后,第一逃生时间有多长?地震专家介绍,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震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时间为10秒钟。在这短短时间内,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就地避险,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自救。14、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有哪些重要措施?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于工程结构物的地震破坏。因此,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的工程性措施是减灾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法律、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制订地震应急预案等属于重要的非工程性减灾措施。15、为什么说中国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我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在我国发生的地震又多又强,其绝大多数又是-6-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公里以内。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但20世纪有1/3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死亡人数约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20世纪死亡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全球共两次,都发生在中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余人;另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万余人。这两次大地震都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惨痛的损失。16、为什么说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科学难题之一?地震预报是地球科学中的一门前沿学科,也是当今世界上的科学难题之一。地震预报的艰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震源情况无法直接探测。地震大多发生在15公里左右的地壳中。在近代科学发展的今天,虽然借助于天文望远镜,人类的目光已经达到数百亿光年之外的遥远天体,但对于地壳,就是应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花费巨额的资金和力量,目前其最大钻探深度也仅12公里。因此,人们无法直接探测震源情况,只能通过在地壳表层布设测震、地壳形变、地下水位、水化学、地磁、地电、重力、地应力、动物宏观等观测手段,间接探测地壳深处的变化情况。(2)地震预报实践机会少。具有破坏性的7级以上的地震,虽然全球每年平均发生10多次。但大部分发生在海沟或人烟稀少的地区,而在有稠密观测台网的地区-7-却发生得比较少。大陆地区强烈地震在同一区域重复发生的周期往往在百年或千年以上。因此,人们从事地震预报的实践机会较少。17、发布地震预报有哪些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不得向国(境)外提出地震预测意见。18、我国有哪些地震监测方法和手段?地震前兆是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相关联的异常现象。由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很复杂的自然现象,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将出现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乃至生物学、气象学等多学科领域中的各种异常现象。经过系统的清理和研究,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已在70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前记录到1000多条前兆异常。这些异常可归为十大类,即地震学、地壳形变、重力地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气、油)动态、应力应变、气象异常以及宏观前兆现象。每一类前兆又包含多种监测手段和异常分析项目。如地壳形变包含有大面积水准测量、断层位移测量、海平面观测、湖面观测、地面倾斜观测等手段。地震学前兆分析项目是各大类前兆中最丰富的,包括地震活动分布的条带、空区集中、地震频度、能量、应变、b值、震群、前震、地震波速、波形、应力降等三十多种异常-8-分析项目。宏观异常项目亦是丰富多彩,如地声、地光、光球、喷水、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井水翻花、冒泡、突升、突降、变色、变味、井孔变形、各种动物行为的反常现象等等。总之,由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复杂性,决定了地震前兆具有丰富,多样和综合的特点。归纳起来,前兆现象可分为十大类,其中包含异常分析项目和观测手段可达近百项。19、如何识别地震谣言?地震谣言,指没有事实根据或缺乏科学依据的地震消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离奇传说的地震传闻;(2)传说地震是外国人预报的地震传闻;(3)传说的地震震级很大或震级、发震时间、地点都很精确的地震传闻;(4)打着某专家的旗号或说成是某地震机构的预报,不通过正常途径而由小道传播的地震传闻等。我们可以根据地震谣言的上述特征来识别。20、在灾后特殊环境下怎样生活?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积极投入恢复重建工作。按规定服用预防药物,增强身体抵抗力,防疫灭病。
本文标题:防震小常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829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