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身体经验与隐喻认知赵维森一、身体经验与认知的关系1、身体经验是一切认知的起点在人的所有认知对象中,身体是人类最早意识到的对象。因为人类对自己身体的感知最频繁、最切近、最深切、最熟悉。人类对一切动物的“手、脚、头、尾、腹、背、眼睛、耳朵、鼻子”等身体结构的认知,首先来自对自己的“手、脚、头、尾、腹、背、眼睛、耳朵、鼻子”等身体结构的认知;人类对呼吸、心跳的频率与运动的强烈程度、以及与情绪的激动程度的认知首先来自对自身的呼吸、心跳的频率与运动、情绪的强烈程度的关系认知;人类对饥饿、疼痛、冷热、痛苦、高兴的感知认识首先来自对自身的饥饿、疼痛、冷热、痛苦、高兴的感知。2、身体经验是人类一切认知的基础身体经验既是人类最早的认知对象。那么人类是怎样通过身体经验来认识身体以外的一切未知对象的呢?这就涉及到人类认知的另外一个特点,即人类总是借助已有的身体经验知识来认识未知对象的。为什么身体经验是人类一切认知的基础呢?因为人们要认识世界必须首先通过身体对客观世界直接或间接的感受,没有身体的感受,人就不可能获得对对象世界的感知、印象。没有眼睛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赤澄黄绿青蓝紫的视觉知识,没有身体的接触就不可能产生冷热软硬痛痒动静等触觉的经验知识,没有耳朵的感受就没有关于世界上各种声音现象感知认识。没有整个身心对生死离别境遇的综合感受,人就不会产生对亲情的认识,就不会产生对人际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看待,就不会懂得什么叫思念、担心、恐惧、无助。再想想,远近、上下、左右、前后这些观念知识是怎样产生的?是不是以人的身体为坐标而获得的?美丑、善恶、真假这些观念是怎样产生的?是不是也建立在人的身体经验基础之上呢?因此,身体是人与世界联系的桥梁,是人们认识世界凭借的媒介,是一切知识产生的平台。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在《论真理》中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就包含这个意思。身体经验在认知中的基础地位,也决定了人类的一切认知都要具有主观性。二、身体经验与隐喻思维——建立在身体经验基础上的认知必然具有隐喻性(身体的必然是隐喻的)那么具体来说,人类是怎样借助身体经验来认识未知对象的?这就是利用未知对象与身体经验之间的某些相似点,通过类推、类比获得对未知对象某些特征、属性的认识。例如,人类有了对自身“头”“脚”“眼”“耳”“口”“鼻”的认识,于是在认识其它事物时,所有像头的部位都可以叫头,所有像脚的部位都可以叫脚……于是山也有了头,桌子也有了脚,针也有了眼,水壶也有了嘴,玉米也有了须,岩石也有了脉,果实、蔬菜也有了心……大家在想想,“吃头文件精神”,“他是我们的头”,“大腿拧不过胳膊”,“你说的屁话”,“再没脸面见人”,“拖了人家的后腿”,“他是你的心腹”,“你是我的心肝”……是不是都是借助身体经验来认识其他事物呢?人类在刚刚睁开智慧的双眼看待世界的远古时代,对许多自然现象浑然无知。他们如何认识这个未知的对象是世界呢?人类从远古时代起便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原型去构想宇宙的形态,于是他们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巨人死了以后他身体演化而成的:江河湖海是巨人的血液变成的,大地泥土是巨人的皮肤、肌肉变成的,岩石是巨人的骨骼变成的,树木花草是巨人的毛发变成的,太阳、月亮十巨人的双眼变成的。类似故事情节的神话在世界各个民族中都有,只是这个巨人在不同神话中有不同的名称而而已。这类神话叫“创世神话”,创世神话的一个共同主题是,世界的产生是以巨人的死作为代价的,是巨人“垂死化生”的结果。为什么在没有任何文化交流的神话时代不同民族中会产生同样故事情节的“创世神话”?这是出于偶然还是必然?这是必然的,其必然性就在于:身体经验是人类认知的基础,人类总是首先借助于身体经验来认识未知对象的。人类不仅在认知能力低下的远古时代借助身体经验认识未知对象,可以这么说,借助身体经验认识未知对象是人类认知的普遍的永恒的途径。大家注意到没有,即使现在,当人们认识社会上出现的新的事物、新的现象、新的问题时,总是喜欢借助身体经验来认识它、理解它。Computer刚刚引进中国时,由于普通人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有什么功能,于是有人把它翻译为“电脑”,于是大家懂了,原来它是具有人脑一样功能的一种机器;为了使人们对俄罗斯九十年代激进的社会改革的功过得失获得深入的理解,有人把这种改革叫做“休克疗法”;同样是九十年代,朱镕基为了使过热的经济降温又不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渐进的调整政策,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使更多人理解当时的一系列政策,有人把这样的经济调整叫做“软着陆”。这种利用相似性关系,借助已有的身体经验来认识未知对象的思维方式就叫“以己度物”。19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柯在《新科学》说:“由于人类心灵的不确定性,每逢堕在无知的场合,人就把自己当作权衡一切事物的标准。”“以己度物”是人类认知时遵循的第一条原则。人类认知还遵循另一条类似的原则,我们把它叫做“以近知远”。用维科的话说就是:“人类心灵还有另外一个特点:人对辽远的未知的事物,都根据已熟悉的近在手边的事物去进行判断。”例如,人类最初对宇宙自然界许多现象不了解,天上为什么会打雷、刮风、下雨?天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威力?于是借助人间社会的经验常识认为,人间最有威力的是君王,天上一定也有一个类似君王的巨人在左右着天空的一切事务,于是有了“天公”“玉皇大帝”“天老爷”的联想;人间的帝王居住在豪华的宫殿里,玉皇大帝一定也拥有豪华的宫殿,于是有了“天宫”“月宫”的联想。现在人的认知也是一样,例如科学家发现宇宙间存在一个空间现象,一切天体、物质、能量,甚至包括光线经过它时统统被吞没得无影无踪,科学家不知它是什么东西,只好用日常生活中的“黑洞”为它命名。再比如人们对电脑上各个零部件的认识,借助日常生活中的老鼠认识输入控制器,借助熟悉的窗口理解屏幕,电脑软件界面上有许多功能按钮,为了让人们容易理解识别这些按钮的不同功能用途,于是用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务的图标表示。以上我们说人类认知遵循两条原则,一是以己度物,一是以近知远。实际上,最早对人类认知的这两条规律进行总结的是我们中国的祖先。《易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天象,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其中“近取诸身”就是以己度物的意思,“远取诸物”就是以近知远的意思。周易八卦、汉语文字就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产物。什么是隐喻思维?就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就是以己度物,以近知远。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就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就是以己度物,以近知远。简单来说就是以彼喻此。三、隐喻思维的特点1、隐喻思维是一种类比思维(略)2、隐喻思维是一种整体直观的形象思维隐喻思维是建立在两个事物的某种相似性的基础上的类推思维,但它不是建立在对事物内部结构和抽象属性的相似性的分析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整体上的相似性的直观把握。例如,(“斗”)的本意是指盛酒的勺子,后来人们发现天空中有一组星象直观上也像这个盛酒的勺子的模样,于是把这一组星象也叫做“斗”(北斗),其实这两个事物在内在结构、本质属性上根本不是一回事。再比如,远古代人类认为,江河湖海是巨人的血,树木花草是巨人的毛发,大地岩石分别是巨人的皮肤、骨骼,太阳月亮是巨人的双眼。再比如,刚刚兴建的建筑却开始破损坍塌,人们把它们叫做“豆腐渣工程”,还有人说“婚姻是一幅拉链”等等。我有一个远房小侄子,小时候不爱学习,经常逃学。他上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我在地上写了一个中国的“国”字问他认识不认识。他愣了半天说不出来,但又不想承认不认识;又左看右看了一会,终于说:“是羊圈门子”。这就是整体直观形象思维,这就是隐喻思维。因为隐喻的整体直观的形象化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非常相似,所以,维柯把隐喻思维叫做“诗性智慧”。而人类在童年时期的隐喻思维最为发达,所以维柯又说:“世界在童年时期,人们按本性就是些崇高的诗人。”3、隐喻思维是一种求同思维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永远围绕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对事物的相异性关系的认知,一是对事物相似性关系的认知。前者叫求异认知,后者叫求同认知。因为隐喻思维建立在两类事物的某种相似性的基础上,所以,隐喻思维属于求同认知。那么求同认知在人类认知过程中占据什么地位呢?或者说,求异认知重要还是求同认知重要?我想引用一段我们老祖先的话来说明这个问题,《黄帝内经》:“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为什么求同认知体现了智慧?其一,整个世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结构、本质上、运动规律上具有异质同构性。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集中体现了这一世界观。我国学者张光鉴在《相似论》这部著作中总结了事物相似性的三条规律:相似运动律、相似联系律、相似创造律。这一研究成果受到钱学森的高度评价。其二,求同认知体现了思维的经济性、高效性、概括性原则。对未知事物人们不需要一个一个地逐个考察认知,认识了一个事物就认识了一类事物。老子《道德经》的总体思路就是由天道推论人道。彭加勒认为“如果在我们的世界中,只有个体的异,而无相似的类,元素不只是几十种,却是几百亿个相异者,那么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便不会有科学,也许连思想,甚至连生活也不可能了”。其三,求同认知是对事物本质真相的最高认识。例如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从最原始的本质来看,都是阴阳二气鼓荡感应的结果,所以《庄子·知北游》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事物的种种分别对立都是人的主观的狭隘的看法。4、隐喻思维(求同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隐喻思维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善于从两个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之间发现同一性。为什么说隐喻思维(求同认知)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呢?人类最早的思维是一种浑沌思维:缺乏主客观意识,不懂得事物在内在上的差异性,只要两类事物在直观形象上具有相似性就认为是同一的东西。例如分不清影子与事物实体之间的区别、分不清梦中的情景与真实生活之间的分别,于是产生了灵魂的观念。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人们逐渐产生了分别、分析的意识,逐渐懂得了天地人之间的分别,逐渐懂得了万事万物之间的种种差异对立,逐渐懂得了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对立,于是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人文与科学两大类,又进一步把人文与科学分成无数个分支学科。这是人类心灵智慧的巨大进步。但自从人类有了分别分析的意识,用分别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分析方法思考问题变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于是在人们的心目中,一切事物一切现象一切问题处处充满了对立差异,忽略了事物在本质上还具有统一性、同构性的一面。(分析分解—求异;抽象概括—求同)在这种普遍思维定势的背景之下,有些人却能够超越常规思维,摆脱世俗偏见,从事物的同一性、同构性的角度,揭示了被普通人所忽略了的事物本来面目的另外一面,就使人产生了一种清新的、震聋发聩式的认知效应。例如“婚姻是一幅拉链”,“真理是高山上的仙草”,“人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天乃有喜怒哀乐之行,人亦有春秋冬夏之气者,合类之谓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辨人在》)“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己,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数学家巴拿赫说:“一个人是数学家,那是因为他善于发现判断之间的类似;如果他能判明论证之间的类似,他就是一个优秀数学家;要是他竟识到理论之间的类似他就成为杰出的数学家。”()考察一下人类创造发明的历史就会发现,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创造发明几乎都是在隐喻思维(求同思维、类推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鲁班从手捋茅草受伤的现象想到了锯子的发明,莱特兄弟模仿鸟在空中飞翔的原理制造出了人类第一架飞机,从火药的发明到枪炮、火箭的发明,从树木、树叶在水中漂流到舟船、轮船、航空母舰的发明都是隐喻思维、模拟类推思维的结果。理论发明也是一样的道理。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Lorenz)于1963年提出了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
本文标题:身体经验与隐喻认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869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