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转载《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王荣生)
(转载)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散文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散文阅读教学占据语文教学的大部分课时。1散文也是阅读教学中问题最多的一个领域,这与散文的文类特征难以把握有直接关系。一、不安分的“散文”文类(一)从“文章”中被挤出“文章”这个词语,古今经历了一个“变性”的过程。“文章”原义是“色彩错杂,花文斑斓”,在先秦,特指有文藻的文字写作。到西汉中后期,“文章”与“儒学”、“儒雅”对举,含义接近现代所谓的“文学”,指经、史、子著述之外的诗赋等文学作品。2东汉末年至南朝,已明确区分出“有韵之文”与“无韵之笔”。后者约等于中国古代文学史所讲的“散文”,与“诗”对举,包括“古文”、“时文”以及科举文、官方使用的应用文等。“无韵之笔”,仍是文学,它有暗示性和装饰性的特点。3暗示性,是指不把要表现的内容全部在文章表层展示出来,而是尽量克制,要依赖于读者想象的一种性质。这使汉语文章表达往往追求一种言不尽意、书不尽言,富有言外之意的效果。装饰性,是指文章表达强烈地追求着形式美,特别是音乐美。比如古代独占文坛六七百年的“四六文”(骈体文)就具有极度的装饰性,对句式、字数、音节乃至用典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四六文”以外的文章也或多或少有着旬式、字数、音节等方面的装饰性追求。延续到近代,“文章”一词,一直在两层含义上使用,或包含有韵之文,或只指无韵之笔,总之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在现代,西方的文学观念传入,诗歌、小说、戏剧以及与中国传统一脉相承的散文,归名到“文学”。但直到20世纪前半叶,“文章”一词,仍多与“文学”混用,夏丐尊《文章作法》4不少例子取自《红楼梦》《水浒传》,夏丐尊、叶圣陶合著《文章讲话》5,也时常出现李白、杜甫等古典诗词。文章“变性”为“非文学”,大概与叶圣陶提出的“普通文章”(普通文)很有关系。“其实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里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6但“普通文”却也不包括通知、借条等应用文。从叶圣陶“就普通文章的道理跟读者谈谈”的《文章例话》看,“普通文章”指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文章,主体是广义的散文,“它事实上是一本有特色的散文批评之作”7。1985年,张志公主编的《现代汉语》,明确提出“实用性文体”(实用文)。实用性文体“不是一般常说的那种‘应用文’”,它与“文艺性文体”对举,“除了文艺性文体之外的,都是实用性文体”。“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处理各种问题的实用文。”81996年出版的《汉语辞章学论集》,张志公进一步将“主要诉之于情”的文学作品,与“主要诉之于理”的各种“应用性的文章”加以区别:“无论是政治的(宣传什么或反对什么)、科学的(介绍什么、说明什么、反驳什么)、社会交际的(公关)以及日常应用的(信、公文等),都属于应用性的体裁。”9“实用性文体”、“应用性的体裁”,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文章”,或称实用文章。一定要注意区分“古代文章学”和“现代文章学”。古代文章学,与古代文学大致重合,所讲的“章法”等,主要指文言散文,往往包括诗歌,以及从文章角度评点的小说、戏剧等,如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西厢记》等。现代文章学,是正在形成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现代“实用文章”,一般不包括作为文学文类的现代“散文”。(二)在“文学”中被另类从中外文学实践看,文学文类的划分,通常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二分法,指中国古代和古希腊分别出现的一种以有无韵律的文类划分。三分法,指发源于古希腊,按言说方式加以分类:叙事类、抒情类和戏剧类。这种分类发展为在西方通行的小说、诗歌和戏剧三大文类。10四分法,如弗莱提出的喜剧、传奇、悲剧和讽刺作品四分法11。自晚清以来,参照西方的三分法,结合自身的传统,我国形成了独特的四分法: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将散文视作文学的主要文类,这具有中国特色,也给我们的文学理论和语文教学造成了难题。我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建筑在国外传输的基础上,与之大致相适应的文类,是小说、诗歌、戏剧。现当代散文研究,问津者向来较少12。早年多是散文作家的经验谈或作品评论,如周作人、郁达夫等,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如杨朔、刘白羽等。以现当代散文研究为学问的,开风气者是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稿》,后来者也多沿治史的路径,如范培松《中国现代散文史(20世纪)》和《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理论批评史》等13。欢章《中国现代散文欣赏》、陈剑晖《现代散文文体论》、丁晓原《“五四”散文的现代性阐释》、傅瑛《昨夜星空——中国现代散文研究》等,侧重于对现当代散文作家作品的理解与评价。中国散文理论话语的建构,“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才逐渐形成的”l4。李晓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王兆胜《真诚与自由——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蔡江珍《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想象》,李林荣《嬗变的文体》等,是近年值得关注的论著。但诚如研究者所言:“从整体上看散文研究还处在文学研究滞后的位置,亦步亦趋地跟随小说与诗歌研究艰难前行。”l5港台研究散文的也屈指可数,较有影响的,如不算余光中的话,有卢玮銮《不老的缪思——中国现当代散文理论》,郑明娳《现代散文纵横论》、《现代散文现象论》、《现代散文构成论》、《现代散文类型论》,张瑞芬《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史论》。“可以说,新时期中国散文的研究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l6中小学散文教学可资参考的,除孙绍振《文学创作论》等少量论著外,主要是孙绍振、钱理群、王富仁等文学专家在解读一些散文文本时所显现的解读方式。一方面,散文是主导文类:一方面,散文理论研究缺位,散文解读理论几近阙如。这就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所处的困境。(三)在文类演变中“被剩余”“散文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它只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17“散文”的定义,向来用“排除法”。也就是说,凡是在文体上说不清、道不明的,就会被放进“散文”这个筐里。在中国古代,骈文之外,便是“散文”;韵文之外,都是“散文”。在中国现代,小说、诗歌、戏剧等,被称之为纯文学,“散文”则被称之为杂文学,文学作品中“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都是散文”l8。在当代,“散文”的地盘被进一步挤压。凡是形成了文类规范,能指明文类特征的,逐渐从“散文”中分离出去,比如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报刊言论文章、传记、演讲辞、科普小品、学术札记、寓言、儿童故事等。有些亚文类,如回忆录、序言、杂文等,尽管仍然赖在“散文”这个筐子里,但因其文类规范和特征逐渐明朗,往往也被当作相对独立的文类来对待。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特指“现代散文”19,它主要有两种所指:(1)宽泛的:除去诗歌、小说、戏剧等“纯文学”和实用文章之外的,并剔除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报刊言论文章、演讲辞、科普小品、学术札记等已经独立门户的亚文类之后,剩余下来的那些作品。(2)紧缩的:在上述范围之外,进一步圈出回忆录、序言、杂文、散文诗等文体特征已比较清晰的亚文类,所剩余下来的那些作品;或者只收纳其中“文学性”较显著的一小部分,与仍“被剩余”的合并,统称为“文学性的散文”。二、现代散文的文类特征散文的文类特征,其实是“无特征”。即使不断清理门户,“文学性的散文”依然是个庞大的家族,成员样式繁多,文体各异;其共性,就是“散”。“散在骨子里”20是现代散文的文类特征,也是现代散文区别于古代散文(文言文)的关键点。(一)现代散文不拘一格表现在散文的内容上,是“题材广泛多样”21。散文的内容,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取材十分广泛。22表现在散文的形式上,是“写法自由和体式不拘”23。“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24。散文无边界,可兼采诗歌、小说、剧本和实用文章的要素。散文可混合多种成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交织其中。散文的结构方式开放而无定态,无需遵循特别的章法和结构模式。25正如有研究者所讲,散文无规范,一讲“规范”,散文就死:“纯、正、高、雅,每个字都能将散文箍死。”26“对散文写法作任何规定,不管是老八股也好,洋八股也好,都会戕害散文的生命。”27(二)现代散文张扬个性不拘一格,也就是张扬个性。“‘散’字的要义不仅在于‘形散神不散’之类的命题,更重要的是自由精神。‘散’字的内部神韵在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28“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29散文抒写性灵。散文乃是个体情怀的见证。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30梁实秋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露的表现出来。”31“对于散文来说,文类尺度的撤离几乎使个体特征成为唯一的依据。”32谈论散文的时候,人们更多想到的是某某人的散文:鲁迅的散文、周作人的散文、郁达夫的散文、沈从文的散文、汪曾祺的散文、蒙田的散文、尼采的散文等等。不同时期的散文,是不同的样式;不同作者的散文,是不同的样式;同一位作者的不同散文,尤其是不同阶段的散文,往往也是不同的样式。三、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文言文)的分野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有传承关系,也有本质的差异。现代散文,讲究“散”,率性而为,以“无法”为冠冕。而古代散文,则讲究章法。(一)古代散文的章法“章法”,是从古代散文(文言文)的范文中归纳出来的,可以作为后学者效仿的谋篇布局的方法,即古人所说的“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33。1.章法有表里两层表层,即“笔法”,属于文章形式方面,指谋篇布局的“技巧”,如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前人从范文中归纳出一系列“笔法”,并形成一套带有中国特色的章法知识,如起转承合、熊腰豹尾、伏笔铺垫、就题字生情、一字之骨、波澜纵横、曲折翻波、起笔不平、小中见大等。里层,即“脉络”,属于文章内容方面,指作者的行文思路。“脉络”以人体血流动脉来比喻文章作品结构组织的内部联系,有时也被称为“意脉”、“义脉”、“语脉”、“气脉”等。作者的行文思路,即内在思想、情感的逻辑性,它是章法的基础。文章的组织构造及技巧运用,都不单纯是写作技能方面的问题;34好的文章,表里统一,体用一致。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宋、元以来,章法知识在文言文学习中,既引导阅读范文,也用于指导写作。阅读文言范文,古人有“上等读法”和“次等读法”之说:所谓上等读法,先审题,然后“如我当境作文一般,要如何用意下笔遣词,再四沉思”,再将自己所沉思之文,与范文加以比照,“得失自知矣”。这相当于范文的还原法,以脉络统领技巧,在把握文章思想内容、领会作者行文思路的基础上,体会范文的写作技巧,学习笔法的运用。所谓次等读法,即“揣摩谋篇”的细读法,从笔法入手,体会行文的技巧,领会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先考明题目来历”,“然后逐字逐句而细读之,看其措语遣辞如何锤炼;由逐节逐段而细思之,看其承接起落如何转变;又将通篇抑扬唱叹缓缓读之,审其音节;又将通篇一气紧读,审其脉络局势,再看其通篇结构照应章法一一完密与否,则于此首古文自有心得矣。”35(二)章法的“读写结合”从范文中归纳的文章知识,在需写的文章与范文一致的情况下,可以转化为写作知识,即如何谋篇布局的知识。从范文中提炼章法知识,原本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后学者效仿范文,所谓取法乎上。章法知识服务于“学写古文”,落点是科举文,尤其是八股文。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以“文章赏析”为教学的手段,以“揣摩谋篇”为教学的核心,以“仿效范文”为教学的目的,由此形成了一种“独步于世界教坛”的“读写结合”。36而“仿效范文”为目的的“读写结合”,成功之关键,是要在技法和脉络的统一中把握章法。如果这样,那么所学的章法,便可能成为“活法”——流传至今的一些杰出的八股文作品,就是“活法”的榜样。反之,如果不顾文章的具体内容,脱离脉络,所学的笔法便会成为“死法”,成为“省闱作文之法”,成为应试作文的“造文”套路——大量不入流的应试八股文,便是“死法”的标本。(三)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准则以古习
本文标题:转载《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王荣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89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