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试题分析一、填空题:主要针对作品选以及文学史上的著名篇章二、名词解释:注意整理三、阅读:主要为文论方面的材料,回答时要有自己的观点。首先分析材料,找到题眼;回顾教材有关原理;概述此原理的有关内容;结合文学史更多实例进行论述和分析四、作品分析:简述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主题;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章语言;分析文章的总体风格;分析文章承传(受前代哪些作品的影响,对后世作品有何影响,与同时代作品的联系);复习方法1、三遍读书法:第一遍:尽可能多地看第二遍:尽可能多地背第三遍:回忆与查漏补缺.2、作品选对照真题进行复习注意背诵,我们建议大家对文学史进行四轮复习。其中:第一轮:自己看书,对书的内容有大概了解第二轮:结合我们讲课的内容仔细理解和掌握第三轮:记忆第四轮:结合真题,做最后复习第一编先秦文学总论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一)社会历史概况周灭殷商,奴隶制的发展、分封制、井田制、土地私有的萌芽。平王东迁。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奴隶制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文化学术的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战国时代的政治、阶级斗争。战国后期七雄并峙,人民迫切要求统一。(二)文学发展概况1、中国文学的源头(1)传说时期的文学:远古歌谣和神话:在古籍中保存少数质朴的歌谣,形式淳朴自然,内容多是反映远古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在思想和形式上比较接近原始形态。《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吕氏春秋.音初篇》: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礼记·郊特牲》中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主要特征:产生于生产劳动,集体口头创作,语言淳朴、节奏短促,以二言为主,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文学起源诸说。原始劳动歌谣和原始神话是原始时代最初的文学样式。(2)诗乐舞紧密结合葛天氏之乐,《大韶》《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2、先秦文学的形态(1)文史哲不分,先秦诗歌的发展过程:宗教颂赞祷祝诗―――政治叙事诗―――言志抒情诗(2)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3)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3、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4、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1)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2)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3)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战国时代特有的文化气质:百家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很少提及春秋时流行的“天命”等思想;由于士人们成为文化甚至政治的中心,所以他们不再盲目认同某种既定的秩序,他们的自觉创作大为增强;(4)楚地文化与楚辞5、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殷商是文学初步定型期,开始产生书面文学。殷商和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封爻之辞,《尚书》中的某些文诰是散文萌芽。周的诗歌总集――《诗经》。其现实主义精神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开辟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历史教育和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战国后期出现了个人独立创作的诗歌。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以诗歌、散文为主要文学形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形成。为我国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石,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发愤著书的传统;忧国忧民的传统;放言无惮的传统;深于比兴、深于取象。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第一节神话的产生和记录1、神话的起源、产生条件及其性质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神话是由于人们的幻想所构成,神话中的“神”是人们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神话的产生是由于人们企图借助幻想形式来征服、支配自然力;神话产生于人类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幼年时期,一旦生产力发展了,科学发达了,神话也就消失了。2、保留在《淮南子》中的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留在《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1、古代神话的五种类型: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2、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1)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这与奥林匹斯诸神的享乐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2)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创造了保护神和龙凤等神话形象,体现了人们对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在本质上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3)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如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1、以已观物的神话思维特征,是先民理解神秘世界的一个最主要的方法2、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3、神话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4、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第四节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1神话历史化:把神话看作是历史传说,删削或改造。2、神话发展为仙话:为道教所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3、神话对文学的影响:(1)作为文学素材(2)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二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1、四家诗:指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家主要学派。即鲁人申培传授的鲁诗,齐人辕固传授的齐诗,燕人韩婴传授的韩诗,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前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三家诗兴盛一时。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2、诗之六义: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六诗或六义。风、雅、颂是根据音乐的不同划分的。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15国风共160篇;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当时人们把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看作正声,大雅31篇,小篇74;颂有形容的意思,是一种宗庙祭祀之乐,多为舞曲,共40篇。3、赋、比、兴:最早见于《周礼》,是前人归纳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它们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4、毛诗郑笺:《毛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后独毛亨、毛苌传的古文毛诗得以流行于世。《毛诗郑笺》是汉代三大《诗经》研究著作之一,它兼采齐、鲁、韩三家诗说,融入三礼的观念解诗,把诗与伦理观念结合在一起,对于后人分析梳理汉代毛诗发展线索、揭示汉代毛诗的传承关系、从中归纳总结毛诗解释特色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补充:历代注释《诗经》者甚多,有汉末郑玄的《毛诗郑笺》、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南宋朱熹的《诗集传》。其中以郑玄笺与朱熹集注尤为有名。汉代三大《诗经》研究著作:《毛诗郑笺》、《毛诗序》、《毛诗故训传》)。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5、全书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作品,大约在BC6编定成书。第二节《诗经》的内容1、祭祖和周族史诗《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被认为是周族史诗,体现了雅诗重视社会生活描写这一特点。完整地表现了周人由产生到逐步强大,最后到武王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也总结了历史教训,提出了治国思想。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2、农事诗《豳风·七月》《周南·芣苢》3、燕飨诗:《小雅.鹿鸣》4、怨刺诗:《伐檀》《硕鼠》《相鼠》5、爱情婚姻诗《周南·关睢》反映了男主人公大胆、真率、健康的爱情追求;《邶风·静女》写到青年男女幽会的情趣;《秦风·兼葭》则表现了相思者寻觅和苦恼;《鄘风·柏舟》是少女怨恨反抗家长对婚姻的干涉。6、战争徭役诗《小雅·采薇》是一首反映久戍不归、思念家乡的诗。《小雅·何草不黄》是服役者痛苦与怨愤的写照;《豳风·东山》反映了征人还乡的复杂心理。《秦风·无衣》反映了人民团结一心、反抗外敌的情景,具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精神。《小雅·采薇》交织着士兵的爱国热情和诉说战争生活劳苦的复杂情绪。《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思妇诗。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开创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之一。2、句式和章法(1)章法:《诗经》作品的联章复叠形式,便于记诵,又具有回旋跌宕的效果。(2)句式:句式以带有很强节奏感的四言为基本单位,兼具杂言。3、语言风格:(1)字法:联绵字与双声叠韵的使用,读来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2)节奏与音韵,具有音乐美。(3)丰富的词汇与修辞,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几乎都能找到。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抒情诗传统:《诗经》主要的是抒情言志之作,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2、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所表现出来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人的创作。3、比兴的垂范: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一、《春秋》1、《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春秋》本是周严正声明和各诸候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2、基本精神是“道名分”,即讲社会伦理秩序,并通过对历史事实的选择、以寓褒贬,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孔子是通过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3、春秋笔法:是指孔子首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孔子修订的《春秋》文字简洁精辟,多含议论褒贬,以“一字寓褒贬”,一字之用竟会“寓褒贬,别善恶”,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这部史书的写作技巧被后世称为“春秋笔法”。它用词准确,选词严谨,常根据事情的性质、情形和结果以及作者的态度,选用不同的词语,往往微言大义,有着很深刻、丰富的含义,不仅表现了作者的思想,而且也给读者以深刻的影响。其基本特征有二:一是虽文字精短而微言大义,二是尽管富含褒贬,又每每中规中矩。这种鲜明的倾向性和笔法对后代文学家、历史家有极大影响。二、《左传》1、概说:《左传》是《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其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反映了它进步的历史观,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了;在君与民的关系中,民的地位提高了。是先秦史传散文的顶峰之作,把中国叙事文推向成熟,开《战国策》、《史记》等史传散文之先河。2、叙事特征:(1)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2)其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性、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也有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手法的运用。(3)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4)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5)事件叙述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有的叙事记言出于臆测和虚构。(6)人物描写:《春秋》由于是编年史,人物的广告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3、《左传》的记言文: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刘知几《史通》评价为“文典而美”“语博而奥”。叙
本文标题:首师中国古代汉语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04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