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银行考试模拟题(35)
《管理学》简单讲义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明确管理学的基本问题,弄清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框架。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把握管理学发展的动向和前沿问题,理清管理学发展的历史线索。本章重点:科学管理理论;韦伯的组织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本章难点:系统管理理论一、管理1、组织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2、管理的定义有关管理的定义很多,且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早期的管理学者玛丽·帕克·福莱特(MaryParkerFollett)给管理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Follett,1942)。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RobbinsandCoultar,1996):“管理这一术语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帕梅拉·S.路易斯、斯蒂芬·H.古德曼和帕特丽夏·M.范特(Lewis,GoodmanandFandt,1998):“管理被定义为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沃伦·R.普伦基特和雷蒙德·F.阿特纳(PlunkettandAttner,1997)把管理者定义为“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分配和监督的人员”,把管理定义为“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和集体通过行使相关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和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原材料、货币和人员)来制订并达到目标的活动”。要给管理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比较困难。从管理活动至管理思想到管理理论其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至少有几千年以上。因为管理活动自古就有,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关于管理的定义,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统一。周三多: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我们给出的定义:管理是运用科学艺术方法,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对组织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理解管理含义的要点它包含:1)存在于组织之中,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任何组织都必须。2)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的活动构成。是过程而不是瞬间。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的资源。资源是一个组织运行的基础,也是开展管理工作的前提。传统意义上的资源主要是指人、财、物,强调的是那些内部的、有形的资源。现代意义上的资源远不只是这些,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都是组织的资源。组织的管理工作要把可利用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给资源赋予更大的价值,以此实现组织的目标。在某种意义上说,组织间的管理实际上是资源利用效果的较量,资源是流动的,不能给资源赋予更高价值的组织将会减少对资源的拥有量甚至无法获取资源。4)“有效地”指的是既要注重效率,又要注重效果二、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职能是在管理过程中所从事的活动或发挥的作用。人类的管理活动具有那些最基本的职能?至今仍众说纷纭。A、最早是在20世纪初,法国的工业家亨利·法约尔在其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提出,所有管理人员都行使五种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B、1950年代中期,美国的两位教授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内尔把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职能用作管理学教材书的理论框架,这本权威的教材畅销了二十年。不同的学者对管理的职能作出了不同的划分。如今的管理学教材仍然是围绕管理职能来加以组织的。C、我们使用的周三多的教材把管理的职能分为五种: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以上职能是带有普遍性的。所有的管理人员不论其什么头衔,在何岗位,处于哪一管理层次,都须执行这些基本管理职能。但不同层次对不同职能的时间精力分配不同。三、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要求1、管理者的形成1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铁路公司最早采用“受薪经理”代替所有者行使管理职能。开始由懂业务技术的“硬专家”管理转变为“软专家”管理。2、管理者的含义及分类(1)管理者的含义管理者是组织中指挥别人活动的人,或对他人的工作负有责任的人(有下级的人)。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2)管理者的分类组织中的成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业人员(直接从事某项工作,不具有监督他人工作的职责);另一类是管理人员(指挥别人活动并为其工作好坏负责任的人,在组织中有一定的职权)。在组织中区分管理者和操作者并不难,因为管理者一般都有某种头衔。A、从纵向上看,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可分为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直接监察实际作业人员的管理者。如生产线线长、工长、领班、小组长。中层管理人员:管理着基层管理者,贯彻和执行高层管理部门制定的目标和政策。如部门经理、项目经理、地区经理高层管理人员:他们承担着制定广泛的组织决策的责任,以及为整个组织制订计划和目标的责任。(战略、对外的“官方”身份)如总裁、首席执行官、董事会主席。B、横向上可分为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综合管理人员:小企业的总经理;跨国公司各事业部经理专业管理人员:按不同的业务领域来分类。在企业中的各级管理层次中,都可能有市场营销、财务、生产、人事、行政及其他各类管理人员。3、管理者的角色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即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1)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着人际角色。包括: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2)信息角色:接受、收集和传播信息。包括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3)决策角色:作出抉择的活动。包括四种决策制定角色,即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4、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技能。指熟悉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尤为重要,成为业务内行是作为有效的管理者的前提条件,指导下属并回答有关具体问题。②人际技能。有时称为人际关系技能,与组织内外上下左右打交道的能力,包括A联络处理和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B激励和诱导组织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能力;C正确的指导和指挥组织成员开展工作的能力。这项技能不仅要求管理人员要善解人意,而且能创造一种使下级感到安全并能自由发表意见的氛围。③概念技能。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运用这种技能管理者必须能够将组织看作一个整体,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象组织如何适应它所处的广泛的环境。尤其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这种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层次管理者对几种管理技能的重要程度不同: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不同层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管理技能四、管理的属性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与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由社会化大生产所决定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引申出来--连续的、永恒性概念•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体现了由一定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历史性、短暂性概念2、共性与个性的统一3、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统一。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反映了管理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对管理原理运用的灵活性和对管理方式和方法选择的技巧性。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1、中国。中国有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如长城、大运河、都江堰等。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中包含十分丰富的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世界,特别是对东方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出现过一批像孔子、管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商鞅、诸葛亮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称得上是伟大的管理学家。在他们当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最具有影响力。与儒家思想同样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中国著名军事家孙武和他所著的《孙子兵法》。人际关系技能概念技能技术技能日美管理学者研究《孙子兵法》者较多。孙子兵法格言被日本应用到企业管理,在美国作为基层军人的格言。2、外国。外国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作为古代文明古国的埃及和巴比伦。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平均每座要动用230万块石料,10多万劳动力,建筑工期在20年以上,而且采用金字塔式的管理机构。古代欧洲的希腊和罗马帝国,曾经是奴隶制高度发达的国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管理思想。公元前370年,希腊学者色诺芬曾提出过制鞋生产流水化作业的设想,还出现过像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一批思想家和哲学家。古罗马帝国最早采用职能式的组织形式并建立了分级管理的中央集权等级制度。15世纪,意大利著名思想家马基埃维利(MachiavelliNiccolo)在他的著作《君主论》中,最早提出了有关领导行为和素质的理论。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四项领导原理:(1)领导者必须得到群众的拥护。有两层含义为:一是群众要拥护他作为领导者;二是领导者做事要征得群众的同意。(2)领导者必须维持组织的内聚力。领导者必须有能力把组织的成员团结在一起,使自己和组织具有很强的吸引力。(3)领导者必须具备坚强的精神意志。领导者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能为组织和自己的生存不断努力奋斗。(4)领导者必须具有崇高的品德和非凡的能力。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西方世界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社会关系上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诸如效率和效益问题等。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对管理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影响的的思想应运而生。代表人物有:a、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他出生前八周,其父即去世,母亲独自将他抚养长大,亚当•斯密终生未娶,与母亲相伴。在1776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国富论》。提出了劳动分工和“经济人”观点。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以制针为例说明了劳动分工的好处。书中写到:如果—名工人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恐怕工作一天也难以制造出一枚针来(每个人都得拔丝、矫直、切断、敲针头、磨针尖、将针头和针尖焊在一起)。如果把制针程序分为若干项目,每个工人只分工负责其中一项,这样一来,平均一个工人每天可以生产4800枚针,生产效率提高的幅度是相当惊人的。作用体现在:①分工能增强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②分工减少了因工作变换而损失的时间;③分工使专门从事某项作业的劳动者比较容易改良工具和发明高效率的机器。此外,他还提出了研究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即每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利己心”支配,人人追求个人私利,而这种追求客观上也会促进整个社会共同利益的发展。这种个人私利的追求者,就是“经济人”。这种所谓的“经济人”观点认为社会利益是以个人利益为立足点的。这种观点正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反映,后来成了整个西方管理的理论基础。b、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1771—1858)是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一名企业管理改革家。欧文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了人事管理方面的实践与理论。他曾经为工厂管理制度的改革进行一系列试验。他倡导在企业管理中要重视人的因素,反对将人视为机器。提出要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工资、改善工人的住宅等。希望通过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并使工厂获得很高的利润。他认为:只要对工人加以训练和指挥,就可以取得50%-100%的报酬,从而使工厂主的收入大大增加;而花在机器上的支
本文标题:银行考试模拟题(3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07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