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学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1)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这里的“经验”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总结出来的经验,而是指“经历”,是个体通过某种活动来获得经验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信息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可以是个体做某种事情,可以是观察别人的活动,也可以是阅读或听讲等。(2)由于学习必然发生的变化有时立即见诸于行为,有时这种变化未必立即见诸于行为,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见诸于行为。因此,有的性理学家把这种情况视为行为潜能的变化。然而,认知学习理论家则认为,由于学习的发生引起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故应直接视为思维的变化。当然,无论是思维或行为的变化,都是比较持久的。(3)不能简单地认为行为的变化等同于学习的存在。学习的产生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学习发生之后将要引起行为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并不一定马上发生,有时发生产之后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出现行为的变化。而且,不能简单的认为,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学习的存在。有机体的行为变化不仅可以由学习引起,也可以由本能、疲劳、适应和成熟等引起,由这些引起的行为变化就不能称之为学习的行为变化。(4)学习是一个广义概念,它不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而且动物也存在学习。综上所述,我们以对学习做出这样的界定:学习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的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2.如何根据五种智力技能的层级关系安排教学顺序?安排教学顺序时,应该遵循由低到高学习水平层级顺序: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等智慧技能。每一级智力技能的学习要以低一级智力技能的获得为前提,最复杂的智力技能则是把许多简单的技能组合起来。比如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中,要教学生区分词性,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别不同的词有着不同的作用(辨别),然后让学生找出一些词的共同点并将词按照共同点分类(区分概念),然后给出规范的词性如名词、代词的定义(定义概念),之后教给学生各类词组句的用法(规则),并且最后能够在句子中区分出各个词的词性(高级规则)。3.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给我们什么启示?(1)很明显,有意义的与机械的,接受的与发现的,这是划分学习的互不依赖、彼此独立的两个维度。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或机械的,关键是这种学习是否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讲授得法,就不会导致学生机械地学习。(2)教师在教学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充分认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掌握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判断学生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是否巩固和清晰,就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方法很多,如课前、课中、课后和学生进行交流,批改作业,专项知识检查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关键是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广泛收集和分析反馈信息。(3)运用“先行组织者”,同化理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现代心理学认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吸纳旧的知识或概念,形成新的知识和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先行组织者,认知同化理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前面我们说过,先行组织者有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组织者,用于为新知识提供一个上位的类属者;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它通过比较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类似的或邻近的知识的异同,提高二者的可辨别性,从而促进对新知识的学习。由此可见,运用先行组织者可以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进来,并说明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知识框架。那么,教师在教授新知识之前,应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材料,这些材料的内容介于新旧知识之间,同时又高度概括地包含了将要学的新知识的关键内容,对学生理解新知识起到桥梁作用,为学生同化新知识创造条件。同时,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一方面应提供适当的范例,促进上位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教师应找准恰当的上位概念,促进下位概念的同化。这样一来,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4)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培养不同的学习动机。有意义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我们可以把学习的心向理解为学习动机。而根据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认知驱力、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这三种成分是随着年龄、性别、社会文化、社会阶层、种族和个性结构等方面的因素的不同而变化的。(5)重视认知与情感的融合。综观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虽然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涉及了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因素,但他的“同化”理论和“逐渐分化,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主要是围绕一个中心———“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只为了一个目的———优化认知结构。因此,他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发展。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目标从单纯以知识掌握为目的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转变,从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认知和情感的融合。因此,一方面,在教学时教师要在客观认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组织特点的基础上来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序,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最终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现行的课程和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还应把科学家或自己对该学科的深入探索和执著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一同带给学生,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热忱和兴趣,最终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真正融合。4.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理论对教学具有什么意义?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理论对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1)内隐学习的现象出现在很多领域,如第二语言的学习、社会行为的习得以及运动技能的完善等,并且学习和记忆的效果十分持久。内隐学习的研究证明,学习复杂任务时,人们常常以内隐的直觉方式进行,这就提醒我们,教育应当适当地引入内隐学习。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更好地创立教学情境,使学生投入其中;传授知识时,应该尽量直观展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课堂中应安排更多能让学生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避免只是用语言描述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2)内隐记忆包括三种类型:经典性条件作用、程序记忆与启动效应。经典性条件作用提醒我们要从潜意识层面降低疏导学生的焦虑;程序记忆提醒我们在教授程序性知识时应该让学生多实践练习,所谓“熟能生巧”;启动效应提醒我们要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脑海中已有知识,并连接所学新知识,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5.学习理论存在哪些流派?它们是如何发展的?学习理论存在构造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等流派。(1)构造主义学派:19世纪末产生,由冯特提出,由铁钦纳发扬光大。主张内省,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之后很快遭到心理学各学派的批评,止步于冯特和铁钦纳一代。(2)机能主义学派:创始人是詹姆士和杜威。在构造主义之后兴起,反对构造主义将意识还原为元素,着重研究意识与环境的关系。(3)格式塔学派:20世纪初出现,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与构造主义针锋相对,主张心理研究是一个整体,强调采用综合方法研究心理学。但在遗传环境的问题上错误强调遗传作用,主观唯心,缺乏行为主义的说服力。(4)行为主义学派:20世纪出现,反对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否认意识、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实验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刺激-反应模式。(5)认知心理学派:20世纪60年代出现,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并把认知作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过程。研究方法继承行为主义,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6)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应运而生,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行为主义不重视人类本身特征,认为认知心理学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6.中性刺激怎么变为条件刺激?将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反复多次配对呈现,中性刺激就成为条件刺激。如在巴布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实验里,讲中性刺激铃声和无条件刺激肉末多次结合,即摇铃给肉末,铃声逐渐成为条件刺激,狗听铃而分泌唾液。7.如何利用经典性条件作用帮助学生热爱某门学科?(1)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提供温暖、舒适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产生温馨的感觉;教师的语气温柔,目光充满鼓励和期待,面部表情柔和等。(2)帮助学生克服窘境。如果学生在班级面前回答问题时遇到困难,教师给予要引导帮助,而不是嘲笑讽刺;如果学生不愿意回答课堂提问,可以先向他提问一些简单而明确的问题,并对其主动回答给予积极评价。(3)帮助学生摆脱考试焦虑。疏导学生的焦虑情绪,不过分渲染考试分数的重要性,让考试发挥检测学习效果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残酷排名。8.如何利用普雷马克原理来识别出学习者的最佳强化物?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或者是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利用这一原理时,要着重了解学习者的年龄心理各项特点,采用观察或者调查的方式,找出学习者的高频行为,从而确定其喜好,将这一喜好作为最佳强化物。9.如何利用强化程序来教学习者习得并维持一个新行为?
本文标题:心理学大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08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