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研究大纲紧抓热点整合专题精心指导——高考前两个月的历史复习浙江省温州市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孙双武一、解读大纲,明确命题导向1.以“文明史”为思路(1)思路梳理: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纵向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文明史观政治文明:人类社会在政治生活领域里的文明。从专制到民主。横向经济文明:人类社会在经济生活领域里的文明。从传统农业到工业文明。精神文明:人类社会在思想领域里的演进。从迷信愚昧到科学化、理性化(2)高考题例:①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2-15题。②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37题“中华文明发展史”。③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第16~19题。2.以“现代化”为主线(1)思路梳理:政治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等)现代经济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市场化等)化史思想文化现代化(包括人类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等)观社会生活现代化(包括城市化、服饰现代化等)(2)高考题例:①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第40题。第20~22题。②2006年高考文综重庆卷第12-14题。15-18题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发展。19-22题,属于思想文化现代化类型的题目。3.以“全球化”为理念(1)思路梳理: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及相互关系全球化史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观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高考题例:①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及相互关系。2005年春季高考的“印刷术”综合题。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第37题。②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2006年高考江苏历史卷中的“中美关系及文化交往”题。③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00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的“经济全球化题”。4.以“新课程”为渗透(1)思路梳理:“研究性学习”试题、探究型试题、开放型试题。(2)高考题例:2005年高考文综第37题“民族主义”题。2006年高考四川省文综卷第39题。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和文科综合试题。5.以“正向化”为导向(1)思路梳理:主要运用正向材料,正向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2)高考题例:2005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第37题(“民族主义”题)200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37题。200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第20~22题(“社会主义运动”题)。二、搜集热点,归纳总结发散(一)长效热点问题1.新农村建设与“三农问题”(1)核心知识:①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②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等。③中国历代农业发展的共性分析。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双重作用。(2)知识发散: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土地问题。苏俄至苏联时期的土地政策的演变。中外城市化问题(中国古代的城市、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和世界近代城市化)。2.关注民生问题(1)核心知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老子主张“无为”。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墨家的“兼爱”、“非攻”主张。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封建国家统治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中国近代“民本”思想:《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地权”。中共土地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运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降低农业税乃至取消农业税。(2)知识发散:世界近代现代史: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说、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涉及到“以民为本”思想。罗斯福新政中的思想以及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制度的改革。3.党的建设与理论创新(“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江泽民文选》出版、全球祭孔等)(1)核心知识:中国历史上与荣辱观相关的内容。中国历史上的腐败问题。中共党的建设。(2)知识发散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政党政治①英国的两党制。②美国的两党政治的形成和发展。③德国的政党政治的形成和发展。(其中重点是法西斯势力的上台执政)④俄国的政党政治(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党等)的演变。4.科技创新(“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国家科技奖颁发,美国垄断2006年度三大自然科学奖,比尔·盖茨连续十三年蝉联世界首富。)(1)核心知识:古代中国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进步的影响)。近现代中国的科技成果。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2)知识发散: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美国科技的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的美国科技的崛起。第三次科技革命前后的美国科技,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美国科技发展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及其原因。二战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五次巨大变革。5.区域经济的发展(1)中国区域经济(东北、西部、中部)核心知识:东北(振兴东北战略,但2004年高考已经考过)。西部(胡锦涛春节在甘肃省慰问群众,两会期间胡锦涛专去西部团,引人注目。青藏铁路通车等。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知识发散(珠三角、长三角等)珠三角(2004年春季高考已经考过)长三角(2003年高考选择题曾考过,2006年高考第39题鸦片战争题曾涉及过.与大运河相关)。环渤海区(北京历史名称的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京津失陷、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侵华战争中对环渤海地区的侵略、平津战役、建国后的东北工业基地以及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大秦铁路、唐山大地震等)。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土地改革或民主改革、改革开放、宗教政策等。(2)世界区域经济核心知识:欧洲统一:新航路开辟。拿破仑统一欧洲战争。希特勒发动二战统一欧洲,最终失败。1957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1967年成立的欧洲共同体、1993年欧盟的成立和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南亚印度: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1905~1908年的印度民族民主运动。二战后印度的独立以及印度独立后社会发展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东南亚:(2005年高考第39题已考)葡萄牙对东南亚的侵略和占领,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对东南亚的侵略。二战后60、70年代,东南亚新加坡经济的崛起;80年代,泰国和马来西亚的迅速发展;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知识发散:北美美国经济的发展、拉丁美洲地区经济发展及其困难。6.大国崛起(1)核心知识:美国崛起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资源、市场、思想、地域等方面的原因。英国崛起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资源、市场、思想、地域等方面的原因。法国崛起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资源、市场、思想、地域等方面的原因。日本崛起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资源、市场、思想、地域等方面的原因。以上主要国家崛起及衰落的共同原因。中国和平崛起的独特原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及启示。(2)知识发散:大国崛起中的国际关系:中非、中美、中日、中俄、中印关系。美日、美欧等关系。7.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国际联盟、联合国等)(1)核心知识:国际联盟成立的时间、原因、宗旨、实质和影响(特别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世界性的政治组织对国际关系客观上产生的进步作用。)联合国成立的时间、原因、主要国家、宗旨、机构。成立初期和后来所发挥的不同作用等等。(2)知识发散: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共同体和欧盟的成立。8.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欧洲统一、朝鲜核问题、台湾问题)(1)核心知识:欧洲统一(略)。朝鲜核问题:朝鲜历史重大事件回顾。台湾问题:重在澎湖巡检司设立、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开发台湾的主要措施、台湾府的设立、新中国成立后台海两岸对峙(1949~1979年)和交流频繁(1979年至现在)、阻碍台湾统一的主要国内和国际因素。(2)知识发散:人类使用核能的重大史实。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转换关系式。美国试验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二战后,原子能技术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成就之一。1954年,第一座核电站建成,标志核能开始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务。9.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1)核心知识: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关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孔子、老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庄子、荀子、王充、范缜、朱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中国近代思想家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观点。(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世界近现代史中建立和谐社会的运动和主张。(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自由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运动、干预主义经济思想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思想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2)知识发散:科学发展观: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对自然的破坏。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资源的掠夺。新中国建立后经济发展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世界近现代史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破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中非关系和中印关系等。10.建立法制社会(1)核心知识中国古代的法制史中国近代的法制建设新中国的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发展(2)知识发散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法制建设宪法类:《权利法案》、《人权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1781年法国宪法。法律类:《宅地法》、《民法典》等。社会主义的法律文献:苏联1936年新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国际性法律文件:《国际联盟盟约》、《联合国宪章》、《大西洋宪章》等。(二)2006年、2007年热点问题。1.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革命精神——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精神)(1)核心知识(2)知识发散2.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民族问题)(1)核心知识(2)知识发散3.香港回归十周年(祖国统一)4.周年问题与2006年相关的周年问题:(1)公元前:(2)公元后:与2007年相关的周年问题:三、整合教材,创新专题复习按新课标的要求,分成十个专题进行复习。1.中外政治文明历程2.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3.中国革命史中的国共两党及其相互关系、政党史4.古代手工业及近代现代工业化5.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6.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7.中外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8.中外交往与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9.中外科技发展、文化思想发展历程10.中外城市化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四、科学复习,答题指导,提高得分效率1.复习策略(1)抓热点,三科教师齐努力。(2)理冷点,主干知识不遗漏。关注教材中的小字。关注教材上的重要地图、照片、漫画等图片。2.辅导策略(1)辅:“提问”与“背书”的协调逼迫式提问,培养学生会提问。强迫式背书,发现知识网络的疏漏。(2)导:心理疏导与知识梳理心理疏导。配合心理教师。知识梳理。从不同角度纵横联系。3.训练策略(1)审题角度——规范化。选择题:审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关键限制词、答题要素。非选择题:审主题词、按语、标点、引文、释语材料解析题提问的三种方式及类型(1)内涵式。提示语是“根据”,答案在材料中。(2)外延式。提示语是“结合所学知识”,答案在材料外。(3)内涵和外延结合式。提示语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要通过材料和教材相结合。37.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材料二:会宁(黑龙江阿城)及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金史·世宗纪》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元)许衡《鲁斋遗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9分)(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9分)(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10分)(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分)2004年高考第37题:材料二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复习研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15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