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文论简明教案
1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教案(简版)一、前言同学们好,我是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教师胡海。大家也许觉得,马克思主义早就过时了,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论这门课程就没有学习的必要。其实,马克思主义是西方价值观中最适应中国的部分,也是西方智慧中最值得借鉴的部分,还是西方思想中最具有根本合理性的部分,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是人民大众的利益,其核心是反对一切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军事暴力,其目标是共同富裕、社会和谐以及个人心灵的自由充实和快乐,如果我们自认是普通大众的一分子,如果我们觉得公平、公正、物质精神财富都已经充裕的时代还没有来临,那么我们就不应该觉得马克思主义过时。马克思主义文论是这种人民大众的价值观在文艺领域的反映。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最初可谓革命文化,要求文学具有人民性,具有直面现实的精神,不是粉饰太平,不是逆来顺受,不是乞求清官侠客来恩赐自己幸福,为自己打抱不平,不是得过且过,而是要发动每一个人,都觉悟起来,要求作家具有为人民鼓与呼的使命感。在今天,文学固然可以作为一种消遣,但是不能一味迎合读者,媚俗。要倾情弱势,反映民生,不能只是用虚幻的理想来满足读者。革命文艺并未过时。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红色经典现象,后来有许多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文艺影视作品出现,如《激情燃烧的岁月》、《暗算》。红色经典现象一是表明革命文艺符合大众的价值观,二是那种峥嵘岁月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所以大家喜欢。贺拉斯说,自然界和社会上有许多崇高的事物,人心中也有对崇高的追求。我们不必逃避崇高。很多同学是人民教师,应该传授学生以独立的思考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与审美素养。即使不是教师,也是自己孩子的导师,如果自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明事理,就不能够指望孩子成功幸福。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能够只想混个文凭,达到学历要求,只想轻松过关。要培养学习的意识。不要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觉得老师不会认真教。现在随着普通高校扩招,函授教育越来越边缘化,同学们更是轻视自己的学业。觉得如果重视这么个不伦不类的函授,自己倒觉得不好意思。我想说的是,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这句你们用来鼓励学生的话对你们也是适用的。听函授课本身确实不能获得太多东西,但是,每一门课、每一本教材都给你开启了一道大门。这个世界有无穷尽多的信息,只要接触到一些新的名词、术语和观点,看到一些书名和章节名,从此你就会比以前对许多新的信息更敏感,就会关注到并吸收更多的信息,会不断进步,而不是坐等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挤出历史舞台,沦为二线看客,甚至下岗解聘。我们的讲课主要是讲考题,包括几个至今还有意义的重要理论问题,并且纳入一些新的文学现象和问题分析,比如“红色经典”问题。多数内容教材上有,我们的讲解是考虑到教材过于学术化,所以力图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帮助大家理解。二、关于作业你们的作业是写一个作品评论,可以是革命历史题材,即红色经典,包括红色经典影响下的新作,如《长征》、《光荣岁月》、《51号兵站》之类。看了本讲义后你们多少会掌握一些理论,最好是能够运用有关理论来谈,但是这些不作硬性要求,只有分数高低之别,不会影响到及格。如果需要拿学位,需要最低分保证,请在作业纸上说明,并且好好做。字数不限,但也是分数高低的一个参照。三、关于考试考试分为三种题型。一是名词解释,用简明的语言将最核心的意思说出来,每小题10分,大概200字左右。二是原著片段理解,对于原著中所选出来的片段,结合全篇加以理解和说明,略微展开,可以结合实例,但是不对实例过多展开分析,能够说明问题就行。每小题15分,大概300字左右。三是论述题,这个题要求结合文学作品或者文学现象展开,着重通过作品和现象的分析来阐明理论问题。这个作品,要求大家自己去寻找合适的。或者用多个相关作品来分析,这样可以不对一个作品展开深入分析。每小题25分,约500字左右。2可以从教材上寻找答案,或者参照教材,除教材上没有的题外。我们的讲解只能是提纲挈领式的,有些话是本人讲课的口语化表述,是最能够帮助大家理解的,有些是书面语性质的教案,是依据教材而参考其他学术成果的讲义。我们的讲解不能原封不动地作为答案,要有所取舍,或者根据教材、你们的思考体会及读过的作品展开。比如有时我们会提供两种说法,还会加上自己的帮助你们理解的讲评。这会略微费事一点,但是并不难,而你在费点心之后会有所提高。四、关于写毕业论文函授生的毕业论文建议写作品分析。确立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大概从三个方面展开。比如“繁漪形象分析”,首先确立这个形象是的特点是有追求而受压抑,试图反抗而不得,导致性格扭曲,并且在违背伦理、伤害别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其次从其处境心理行为来分析——她应该是读书人,而嫁入有钱人家,周朴园确实是个小镇的人,兴趣不合,而且年龄不合。乱伦而有心理压力,疯狂抓住周萍不放。可以从网上搜索毕业论文参考,但是不要抄袭。只要符合形式要求,大体上是主题明确,围绕主题,就可以通过,但是抄袭就一票否决。五、对有意深造的学生中等师范毕业而函授自考拿到本科文凭,最后考上硕士博士的不乏其人,还有留在河大做老师的。这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首先好好学英语,拿到学位,然后上河大网研究生院网页看有关考研情况,看好五种教材。工作过的人理解力强,一切皆有可能。能够拿到学位的尽量拿,这是一个证明,努力一时,这方面一生无憾。所有的同学,都应该有持续学习的意识,为了工作,为了能够辅导自己的儿孙。讲义正文一、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或人化的自然是人通过实践创造的对象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包括人之外的自然及人自身的自然被人化两方面含义。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首先使用的术语,表示一种过程,即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客观世界对象化的过程,或者说,由于人的对象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天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即人工自然。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界,人类创造的自然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本质力量越来越表现了自然界的对象化,自然界在越来越广泛的意义上成为人化自然,成为人工生态系统。自从有了人以后,人类为了能够生活就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作用于自然,变天然的自然为人化的自然。人引起自然界的变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体现,并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致性。人化自然,也就是被人实际改造或者精神改造过的自然。实际改造,如刀耕火种,移山填海,兴修水利;精神改造,如上古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解释宇宙大地的形成,如将自然风光作为吟咏对象,在没有认识和登上月亮前,月亮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就是较之于动物而言,人具有意识,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对象化就是这种意识支配去创造,在物质和精神产品中实现这种意志和欲求,是指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及及社会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是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确证,成为人的创造物和人的现实性。这个过程,对主体来说,称作“对象化”。人的劳动过程,就是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指人在与自然(包括社会)的关系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确证,成为人的创造物和人的现实性。三、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指作家遵循现实主义进行创作,有可能在创作中违背和摆脱自己的主观偏见,引起世界观内部的矛盾,促使作家部分地改变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态度,从而反映出生活的真实。任何一个作家的主观思想观念都是有局限的,甚至可能有错误和偏见,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让生活本身来说话,作家尽可能客观,让读者从生活中去寻求更多的启示。3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曾以巴尔扎克的创作为例,指出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他称这一现象为“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围绕这一问题在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之间及其内部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恩格斯这个说法本身包含了对艺术特殊性的承认,其含义是生活本身包含了意识形态属性或客观倾向,现实主义的胜利是生活本身的胜利。虽然处于东西方不同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对恩格斯所说的现象存在着“诠释不足”与“过度诠释”的不同情况,但讨论过程本身体现了争取艺术对意识形态的某种自主性的共同追求。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个“正统派”,他的全部同情都在贵族阶级方面,但是他看到了上升的资产阶级“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看到了贵族灭亡的必然性。因而他“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空前尖刻地嘲笑了贵族男女,赞扬了他政治上的死敌。恩格斯说这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肯定了现实主义原则的客观性及其作用。现实主义原则的客观性,可以使作家在感受现实时能够接近生活真理,最终在作品中表现出历史发展逻辑本身的力量。恩格斯在信中所论述的现实主义原则和由此对世界观与创作的辩证分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主义理论的完全成熟,不仅推动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无产阶级文艺的蓬勃发展,就是在今天对社会主义文艺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巴尔扎克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学倾向,违反了他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重点理解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是什么力量使他战胜了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究其实质是客观的真实对错误的主观偏见的胜利,是对现实生活的尊重纠正了作家旧有的偏见,这种从生活出发,尊重生活的创作是可以使作家的世界观得到发展、进步的。对于一个有良知的作家来讲,应当把真实看得高于一切,这样,才会以对时代生活的本质真实的正视而纠正自己的主观偏见。对比敏·考茨基。这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能与时俱进的关键,是作家能够在创作中自己也不断超越、进步的关键。现实主义的胜利,也说明文艺创作并非就是作家某种社会政治观点的直接表露,说明创作方法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及其对作家世界观的反作用。四、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化:是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的科学概括,也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创作精神的形象化表述。是指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去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深刻的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席勒式:是指“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是指席勒创作中部分的存在的从主观自我、观念、理想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观察,以抽象观念的演绎代替对实际生活的真实描写。这是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1859年4月19日于伦敦)的一封信中所提出来的概念,这个概念是针对拉萨尔(他于1858年初写成五幕历史悲剧《济金根》,剧本以济金根为主人公,描写了他叛乱的经过。拉萨尔违背唯物历史观,把骑士叛乱说成是代表全民利益的革命运动,把济金根说成是全民的领袖,肯定反动的王朝兼并战争,肯定普鲁士王朝对统一运动的领导,反对独立的工农运动。此作品在艺术上属于唯心主义美学的范畴。是创作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马克思要拉萨尔借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经验,是为了帮助他克服错误,并不是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没有局限性,更不是把它当作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借鉴莎士比亚的创作经验,包括:第一,真实地揭示现实的某些本质方面。第二,较广泛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思想。恩格斯在1859年5月18日写给拉萨尔的信中,批评拉萨尔的描写局限于官方小圈子时,肯定了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也就是通过福斯塔夫这个广泛接触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展开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希望他也能像莎士比亚一样,“介绍那时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第三,在人物塑造上,坚持个性化,反对类型化。第四,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莎士比亚化,也可以理解为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五、席勒式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1859年4月19日,伦敦)信中,针对拉萨尔在剧本中图解观念的倾向说:“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从马克思的原话中可见,所谓“席勒式”主要是指在作品中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追求抽象的时代精神,以致人物变成了这种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里既有对席勒戏剧缺点的揭示,更有对拉萨尔的这种缺点恶性发展的批评。马克思所维护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4规律,反对的是唯心主义的观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文论简明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21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