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一)单项选择题:1.在客观事物的存在及其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否认:A.事物之间具有确定的界限B.世界的普遍联系C.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2.各种运动形式的区别,取决于:A.它们复杂程序的不同B.它们所具有的不同的物质基础和各自的特殊矛盾C.每种运动形式都具有的相对稳定性3.A.B.C.4.唯物辩证法有关范畴告诉我们,当不利条件多于有利条件时,不必灰心丧气,当必要条件尚不具备时,也不要束手等待。这是因为:A.条件是可以任意创造的B.条件是会自然到来的C.条件是可以改变的5.“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是:A.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B.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的错误观点C.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6.矛盾的同一性是指:A.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B.矛盾双方的完全一致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7.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A.相互依存B.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C.绝对的对立8.社会生活中的对抗性矛盾是指:A.对立双方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B.不可调和的矛盾C.对立双方在根本利益互相冲突基础上的矛盾9.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矛盾10.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是:A.维持矛盾双方的平衡B.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C.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的分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11.作为质和量的统一的度是指:A.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B.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C.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12.质和量的关系是指: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个性和共性的关系C.在度的范围内的对立统一的关系13.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是指:A.凡物皆有量,凡量也皆属物B.事物保持其质就保持其存在,丧失其质就丧失其存在质的变化不影响事物的存在C.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质14.量变的复杂性是指:A.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B.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15.质变的复杂性是指:A.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B.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转化16.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说的都是:A.质变引起量变的道理B.量变已达到关节点的道理C.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17.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奋斗中,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胜利,同时又要头脑清醒,看到我们前进中的困难,这是一种:A.辩证法观点B.循环论观点C.直线论观点。18.事物的否定产生于:A.矛盾斗争的可调和性B.事物的内在矛盾性C.事物发展的连续性19.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为:A.同果必同因,同因必同果B.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C.同果必异因,同因必异果20.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是由于:A.新事物利用了旧形式,或旧事物采用了新形式B.内容相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保守、稳定C.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二)多项选择题:1.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和运动、发展有密切关系。因为:A.运动是由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的B.离开事物的运动,也不能理解事物的联系C.运动是移位和数量的增减D.运动包括社会历史的一切过程E.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2.不同物质运动的形式的关系是:A.高级运动形式与低级运动形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B.高级运动形式与低级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C.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D.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E.高级运动形式与低级运动形式是完全对立的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A.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B.不仅包括重复而且主要是质变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D.由事物内在根本矛盾引起的变化E.量变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A.对立统一规律最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B.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C.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一切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D.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E.对立统一规律可以替代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5.唯物辩证法是:A.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B.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宇宙观C.是一系列规律和范畴内在联系所构成的科学体系D.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全盘否定E.关于发展的学说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A.相互依存的关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C.相互包含关系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E.必然和偶然的关系7.在矛盾的同一性问题上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在于:A.否认同一中包含差别和对立B.认为同一是绝对的自身等同C.否认有同一性的概念D.把同一性和斗争性割裂开来,否认差别和对立的同时承认同一E.认为同一是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8.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包括: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B.矛盾调和C.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双方所代替D.矛盾双方通过缩小差别达到对立面的融合E.矛盾激化9.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A.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有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B.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C.有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区别D.每一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E.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区别。10.质和量的关系是:A.具体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物B.质和量不能单独存在,即不存在无量之质和无质之量C.质和量在度的范围内辩证统一D.质是量的内容,量是质的形式E.质和量是完全对立的11.质变和量变的相互渗透包括:A.量变就是质变B.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C.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D.量变中渗透着质变,质变中渗透着量变E.质变就是量变12.坚持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A.坚持量变和质变的对立统一B.反对“激变论”C.把远大革命目标和理头苦干精神结合起来D.既反对因循守旧、停步不前,又反对不顾量的积累,冒险蛮干,陷入空想E.反对庸俗进化论。13.辩证否定是:A.事物的否定方面吃掉肯定方面B.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C.事物内部矛盾运动造成的D.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的实质之所在E.事物的自我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即扬弃14.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转化:A.是有条件的B.只表现为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过渡C.是相互的,在一定条件下,现实性产生可能性,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D.一切可能性必然在当前条件下转化为现实性E.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有一定过程15.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二者关系的复杂性告诉我们:A.同一内容只能有一种形式B.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形式C.同一形式可以表现和容纳不同的内容D.新内容必然采取新形式E.旧内容只能利用旧形式16.在掌握可能性这一范畴时,必须对事物发展的各种复杂情况加以区别:A.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B.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C.区别相对的可能性和绝对可能性D.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E.区别本质的可能性和现象的可能性(三)辨析题:1.承认不承认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是划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水岭2.一切以条件为转移3.人们不能创造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4.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因此斗争就是对抗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6.任何量变都引起质变7.区分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是看其变化是否显著8.辩证的否定是绝对的否定9.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0.白天在黑夜之前,所以白天是黑夜的原因,黑夜则是白天的结果11.假象和错觉是一回事12.一切可能性都会转化为现实性(四)简答题: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为什么说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怎样?4.为什么说“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5.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如何?6.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7.什么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部分质变有哪两种表现状态?8.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是什么?9.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10.怎样理解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11.在实际工作中怎样通过现象抓住本质?(五)论述题:1.运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2.简述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辩证统一原理的内容,这一原理对实际工作有什么意义?3.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我国制定独立自主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合理性。4.运用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意义。5.掌握质量互变规律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重大意义。6.运用辩证否定原理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作用与意义。7.简述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有何重大意义。8.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论述“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9.试论“发展才是硬道理”。10.现实性和可能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什么指导意义?(六)材料分析题材料1“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材料2“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材料3“要实现我们的雄心壮志,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需要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摘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请回答:①材料1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分析材料1。②材料2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分析材料2。②材料3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并运用它们分析材料3。【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B;3.B;4.C;5.C;6.C;7.B;8.C;9.B;10.C;11.B;12.C;13.A;14.A;15.B;16.C;17.A;18.B;19.B;20、B;(二)多项选择题:1.ABE;2.BCD;3.BCD;4.ABCD;5.ABCE;6.AC;7.ABD;8.ACD;9.ACD;10.BDE;11.ABC;12.BCD;13.ABCDE;14.BCDE;15.ACD;16.ACE;17.BC;18.ABD;(三)辨析题:1.此观点不正确。因为:①形而上学有时也讲事物的变化,但只承认事物量的变化,如数量的增加和减少、场所的变更,它否认事物的质变。因此,只看是否承认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并没有划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②辩证法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事物不仅有量的变化,而且有质的变化。辩证法还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因此,是否承认事物是因内在的矛盾而引起运动变化才是划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水岭。2.此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在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一切事物都依赖于周围的其他事物。周围的其他事物就是这一事物产生、存在、发展和灭亡的条件。我们所讲的“一切以条件为转移”,就是讲离开了条件,任何事物都将无法存在、无法理解,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的。3.此观点不正确。因为: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人们对于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并利用它为人类服务,但人们不能创造、也不能改变规律。认为规律可以改变的观点,实际上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4.此观点不正确。因为:①矛盾的斗争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哲学范畴。在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凡是表现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倾向的,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是矛盾的斗争。②矛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21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