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原理课期末考试事宜
“原理”课程期末考试有关事宜一、闭卷考试二、考试题型及其分值1、单选题(20分,每题1分,共20道)2、判断题(20分,每题1分,共20道)3、简答题(40分,每题8分,共5道)4、材料分析(20分,每题20分,共1道,2个问题。)5、考试内容主要为绪论和前4章,5—7章内容兼顾。三、附简答题参考题目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4、如何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5、简述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6、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7、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8、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征。9、为什么人的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10、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关系。11、简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都有哪些?12、简述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13、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14、简述劳动力商品的特点。15、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四、附材料题考察知识点:辩证法(通常为矛盾问题)、认识论(通常为实践和认识关系,或真理与谬误问题)、唯物史观(通常为群众史观问题)五、附单选判断参考题目。第一章单选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D、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3、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D、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4、()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A、哲学B、世界观C、意识D、物质范畴5、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的统一。A、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B、客观形式与主观内容的统一C、物质内容与客观形式的统一D、物质外壳与主观内容的统一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存在性B、结构性C、运动D、客观实在性7、荀子说:“与合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表明()。A、人的意识具有客观性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C、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D、人的意识具有主观性8、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自然界B、人类社会C、精神D、实践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10、“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A、割裂了事物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割裂了事物质与量的关系C、割裂了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D、割裂了事物本质和现象的关系11、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12、“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1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说法:()。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C、都是诡辩论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15、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A、客观性B、有限性C、可知性D、相对性16、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A、庸俗唯物主义B、二元论C、客观唯心主义D、相对主义17、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A、对立统一规律BC、否定之否定规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8、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的普遍联系B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2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2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2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2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24、《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25、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答案:1—5ACADA6—10DBDCA11—15AABBD16—20AACCD21—25DDADB第二章单选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C)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实践的主体是(B)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自然环境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自在之物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A)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认识论是研究(D)A.世界是什么的科学B.世界是怎样的科学C.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A)A.能动的反映论B.经验论C.先验论D.不可知论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C)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10.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C)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1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够获得正确认识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于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12.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C)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14.概念、判断、推理是:(A)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1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于:(D)A.人类的精神活动B.人类的社会生活C.人类的正确思想路线D.人类的社会实践16.真理是:(D)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B.人的内心反省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理论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17.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18.“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19.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0.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关键是看它:(B)A.是不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B.是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是不是具有绝对性D.是不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21.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能够激励人和影响人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22.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具有(C)A.不确定性B.主观性C.相对性D.绝对性23.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24.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是:(A)A.真理具有一元性B.有用即真理C.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D.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25.真理的内容是:(D)A.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B.以某些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全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D.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三章(20道)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本文标题:马克思原理课期末考试事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22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