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原理期末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每小题1分,共40分)1.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A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2.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是CA.辩证法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BA.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C.对谁是历史创造者的不同回答D.对意识是否反作用于物质的不同回答4.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C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或意志造成的C.由神创造的或者是客观精神产生出来的D.由两个本原构成的5.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DA.古希腊哲学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D.德国古典哲学6.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BA.整体与局部的关系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D.绝对与相对的关系7.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属于D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全局和局部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DA.阶级性B.辩证性C.科学性D.实践性9.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一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A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10.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A.客观实在性B.客观规律性C.普遍联系D.永恒发展1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D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否认物质的可知性C.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D.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2-12.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一观点是D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3.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D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14.正确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的思想归根到底来源于CA.人脑的错误判断B.人的主观想象C.客观世界D.落后的思想意识1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D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1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是C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唯意志主义观点17.一元论哲学认为D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精神的C.世界是运动的D.世界是统一的18.否认世界统一性的哲学是D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相对主义D.二元论19.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的存在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20.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A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B.否认运动的存在C.否认静止的存在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21.牛顿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CA.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B.否认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C.否认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的联系D.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可变性22.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DA.人们的一切活动B.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C.人们的纯精神活动D.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23.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CA.类人猿的生理结构B.类人猿的生活特点C.生产劳动D.气候变化24.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B-3-A.物质的B.实践的C.相互联系的D.发展变化的25.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B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26.“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一种A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2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明了C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B.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2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CA.事物数量的增减B.事物场所的变更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D.周而复始的循环2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30.“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是一种D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31.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BA.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的关系B.相互对立和相互统一的关系C.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32.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A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33.没有大,就无所谓小;没有高,就无所谓低;没有长,就无所谓短。这说明BA.矛盾双方是相互对立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34.“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A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4-B.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实行改革开放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进取D.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35.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质和量相互制约关系的原理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36.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性,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哲学上说,这是因为A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7.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看D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3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AA.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D.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39.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BA.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错误B.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C.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D.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40.假象是指CA.正面的直接的表现本质的现象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41.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DA.相互决定的关系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C.局部与整体的关系D.对立统一的关系-5-42.立足于必然,又不忽视偶然性,这是DA.相对主义的态度B.主观唯心主义的态度C.机械唯物主义的态度D.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43.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C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微小的可能性44.或然率是DA.对事物发展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B.对事物发展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C.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D.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45.建筑单位总是先设计图纸,再依据图纸施工,盖成大楼。这说明D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离不开物质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4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DA.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完全相同B.社会的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和动机的影响C.社会发展是一个自发自为的过程D.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47.“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48.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D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49.我们观察到桃子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形成这个桃子的整体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属于BA.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5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A.实践和理论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D.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51.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是CA.从感觉到知觉B.从概念到判断C.从实践到认识D.从认识到实践5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6-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5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会导致CA.先验论和经验论B.直观反映论和庸俗唯物论C.唯理论和经验论D.不可知论和二元论54.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BA.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否认理性认识的作用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55.有人认为只有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C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C.教条主义的错误D.经验主义的错误56.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D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B.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C.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D.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57.思想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CA.是否理论化、系统化B.是否得到一定的传播C.是否被群众所接受D.是否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58.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DA.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B.指出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C.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D.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59.真理就是C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B.对人们有用的理论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D.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60.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A.真理具有相对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7-C.真理具有全面性D.真理具有客观性61.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A.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B.从真理中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C.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D.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62.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C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63.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CA.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B.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64.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问题D.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问题65.社会存在是指DA.社会管理体制B.社会政治法律制度C.社会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66.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C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67.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的社会关系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68.在生产力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A.劳动者B.劳动工具C.劳动对象D.劳动资料69.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的主要标志是BA.劳动对象B.生产工具C.科学技
本文标题:马克思题目+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24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