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马克思题目及参考答案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组成部分的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具体表现哪四个方面?P14本质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我的答案是:本质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4上方),具体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P15上方)4.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划分派别的名称?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派别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表现形态。P29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补充:(1)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第一种是主观唯心注意。它的特点是把主管精神、主观意识当成世界的本源。第二种是客观唯心注意。它的特点是把某种脱离人的“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源。(2)唯物主义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行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又分为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主义6.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列宁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P3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知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7.物质和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什么?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8.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9.实践的含义、特征及基本形式是什么?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的基本特征:1.物质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直接现实性是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指实践超出了主观认识的范围,能够把理论转化为现实;其造成的结果是:实践高于认识。列宁:“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这和动物的本能活动区别开来。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的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3.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在今天愈来愈成为主导性的实践活动。(实践除了以上三种基本形式外,还有一些非基本的实践形式。如教育活动、体育活动、医疗卫生活动、艺术活动、服务行业的服务活动等。无论何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10.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觉得哪个好背就背哪部分)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有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一,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1、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2、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3、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1.规律的定义及本质特征P40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12.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①普遍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普遍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或只承认事物的外部联系而否认其内部联系。②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至多只承认事物的量变。③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去研究、观察和解决问题,而形而上学则片面地去观察、研究问题。④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1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即联系的含义、特征,发展的实质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第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过程;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要求人们自觉地、严格地保持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为了解除思想的桎梏,我们应当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5.唯物辩证法有哪三大规律其实质和核心是什么?唯物辩证法是由基本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基本范畴: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可能和现实、形式和内容。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4)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16.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及其在事物的发展作用?(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①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或场所。②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壮大和发展自己。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3)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完成质变。1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①二者是有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即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离不开个性;第二,矛盾的特殊性一定与矛盾的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即个性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范围、时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时间内则变成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18.什么是度?把握度有什么重要意义?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认识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①只有了解事物的度,才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质。②在实践中要掌握适度原则,才能使工作正常发展,过或不及都是错误的。19.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什么?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内容及其方法论?(1)量变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即连续性的中断。(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②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③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3)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在政治上表现为左倾错误。②庸俗进化论,只承认事物的量变,否认事物的质变。在政治上表现为右倾错误。20.辩证的否定观的主要内容(1)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否定是发展环节,指发展通过否定实现,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这是发展的非连续性。否定是联系环节,指新旧事物之间通过否定相联系,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因而否定是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的环节,这是发展的连续性。否定是发展的连续性和
本文标题:马克思题目及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24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