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图形图像 > 马原一至七章辨析,简答与材料题
绪论三、辨析题: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答1、这一说法错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要生搬硬套、机械僵化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而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答2、这一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科学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实描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这一客观现实,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因而它又是科学的。五、材料分析题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2)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如何才能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答:(1)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对待自己的理论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他们从来没有将自己的理论看作终极真理,而是主张理论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世界统一于存在。答:这一命题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存在”一词只有与意识相对应时才具有确定的含义,即指物质。如果笼统地说“世界统一于存在”,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错误命题。因为“存在”指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物质是一种存在,精神也是一种存在。因此,正确的说法是“世界统一于物质”。2、错误的意识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答:此观点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其中,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产生预期的好的效果,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错误的意识不是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只是产生的作用是消极的、不利的。3、否定就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通过辩证否定,事物向前发展。又由于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长的,新事物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和有价值的成份,当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时,新旧事物之间仍然存在着继承性的联系,辩证否定又将新旧事物联系起来了。因此,辩证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也是联系的环节。五、简答和材料题1、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答: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新生事物能战胜旧事物。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新环境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第三,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2、什么是重点论?什么是两点论?二者是什么关系?举例说明其方法论意义。答:重点论与两点论是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一种方法论。两点论是一种全面观察问题的方法沦。即在考察研究事物矛盾时,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兼顾次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兼顾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统畴兼顾,照顾一般,全面分析问题。重点论是一种有重点地观察问题的方法论。即在考察研究复杂事物的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唯物辩证法认为重点论与两点论和辩证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等量齐观,主次不分。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只顾重点,忽视一般。辩证法要求将重点论和两点论辩证统一起来,即既要讲重点论,又要讲两点论。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实际工作中,要求我们一定要分清主次,集中主要精力去解决主要问题,决不可平均分配力量,眉毛胡子一把抓。花钱花在刀刃上。但在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的同时,又要统畴兼顾,照顾一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要抓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反映了重点论与两点论的辩证关系。3、为什么要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在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政治的、精神的等各种社会关系。第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4、请阐述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答: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具体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的部分或要素不是杂乱无章的堆集,而是按照一定关系结合起来并呈现出一定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普遍联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人们在考查事物时,不能把事物孤立起来,要将事物放在联系中进行考查,即既要考查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事物的结构,又要考查该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即考查事物的条件或环境。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事物,孤立地认识事物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比如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的关系;研究动物时,不仅要考查动物的生理结构,还要研究动物的食物和环境。5、试阐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答: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形式和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具有辩证的关系: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二,量变和质是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或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告诉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做好量的积累工作,循序渐进,才能最终达成事物质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对于不好的事情,要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6、根据以上材料试说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以及怎样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不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恰好相反,人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推动社会进步。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是形而上学;但像材料中所描述的,夸大人的意识能动性同样是错误的和有害的。那么怎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呢?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需要通过实践将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的东西,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这要求人们选择合适的物质手段并创造条件。此外,提高主体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途径。7、试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是矛盾普遍性的一般表述。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其性质、地位、作用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都有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这就要求分析问题和解决矛盾时,既要讲一般原则,又要讲特殊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固有的共同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个性,是基本国情,是矛盾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一方面无论中国的国情如何特殊,都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有具体情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不是照搬照抄另国的经验和模式,
本文标题:马原一至七章辨析,简答与材料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24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