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轴对称图形》教学案例一、案例片段一:从活动中发现对称,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的脸部图形(二只眼睛在人脸的同一边),看后笑声可不能太大哟。(出示不对称的大头娃娃的脸部图。)提问:你们为什么笑?生1:因为他脸上两只眼睛长到了一边,很滑稽。生2:因为他的脸部不对称。师:“脸部不对称”说得好,那你能够让这张脸变成对称的吗?(一学生上来移动其中的一只眼睛到右边,但看看还不满意,摇了摇头。)师:你为什么摇头?生:我看还不是很对称。师:那有谁能够使这张脸变得很对称的?(一学生又勇敢地上黑板重新移动那只眼睛:用尺子量了一下左眼离鼻子的距离,然后再以同样的距离放好了右眼。)师:这位同学真聪明!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吗?生:我想,要做到对称,必须使左右眼离中线——鼻子的距离相等。(学生都鼓起了掌。)师:太棒了!那请同学们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这种对称的情况?生1:教室里的窗户。生2:我们穿的裤子。生3:汽车两边的轮胎。……片段二:从操作中理解对称轴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的纸,先对折一下,然后随你剪一个什么图形,再展开,并观察一下,看你有什么发现,好吗?(学生自主地剪纸,同桌间讨论各自的发现。)师:谁愿意把自己剪的图形展示给大家看看。(学生纷纷上来把剪的图形放到展示平台上。)师: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居然剪彩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图形,真不简单!那谁能够说说这些图形的共同点吗?生1: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生2: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都能完全重合。师:讲得真好,那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吗?生: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师:讲得真棒!那你能告诉我中间的这条“折痕”叫什么吗?生: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片段三:从交流中掌握轴对称图形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知道了什么叫轴对称图形。现在我们把课前准备的树叶拿出来,小组讨论一下,按今天所学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好吗?(学生讨论,把带来的树叶分成轴对称图形和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两大类。)师:谁愿意把“轴对称树叶”放到展示平台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说一下你的想法。……师:我们生活中不起眼的树叶都有“轴对称”的情况,那你能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轴对称”?你又准备在哪些地方利用“轴对称”的知识?……在以上几个教学片段中,我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就是生活的需要,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因此,整节课充满生活气息,整个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气氛。1、巧设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我上课开始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移动人的眼睛这一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的教学理念。2、亲历过程,关注情感体验。新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不仅要获取知识,更主要的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上述片段二中,我把动手创作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剪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通过自己动脑、随意剪纸,各有创意地剪出了不同的图案,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生的回答是学生亲身感受的,道出了他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却非常有价值。从其他学生羡慕的眼光中,我欣喜地发现课堂中涌动的活力和学生闪现的灵气,他们的思维在无形中又一次得到了飞跃。3、合作交流,使学生表现“成功”。新课程理念非常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要求学生对知识能够学以致用。为此在片段三中,教师让学生把随手可得、极为常见的生活中的树叶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各自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各自都能找到自我价值,达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目的,人人都会体验到学习合作成功的快乐。
本文标题:轴对称图形教学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27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