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上学期会考条目(2011)
1高一历史会考条目解答(2011.1)必修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要求:a—识记;b—理解;c—分析。1、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P6—7(b)※分封制:①目的:巩固西周统治;②分封对象:王族(姬姓子弟)--燕鲁、功臣—齐、先代旧贵族—宋;③分封制的积极作用:适应了西周统治的需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局限性: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天子权威逐渐削弱。※宗法制——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①内容:是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②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①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基础;②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具体体现。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P4(c)①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史实:在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P8—9(b)(1)时间: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继续扩大帝国规模(2)过程:1)灭六国;2)北击匈奴,修直道、长城;3)修灵渠,平定岭南;4)开辟"五尺道",管理"西南夷"。(3)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②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③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人民安定生产生活,符合历史发展潮流。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P9—10(b)※郡县制的建立:①建立:春秋战国时期,陆续出现了郡、县。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推广到全国。②内容及特点: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特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③意义:A、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B、使"大一统"政体更加巩固。※皇帝制度的建立①皇帝制的建立:秦王嬴政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②特点:天下独尊的地位,皇权至上(核心),皇位终身与世袭。③影响:皇帝制度的建立使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型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P14(a)时间:西汉汉武帝;设置: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职责: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唐朝三省六部制P13(a)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作用: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三省互相牵制,同时互相配合,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3、元朝的行省制度P16(b)※行省的设置: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即陕西、甘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省。此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与中央的关系:①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③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行省制度的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有深远影响。4、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P13-15(d)※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最后消亡;2.地方管理制度演变——郡县制→刺史制度→行省制度特点: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P17(a)目的:加强君主专制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职能: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变化:为防止内阁威胁皇权,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影响:加强了皇权,但后来宦官参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2、清朝的军机处P18(C)时间:清朝雍正年间职能演变:由最初的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特点:①军机大臣均有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③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作用:①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②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3、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d)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2)但是皇权的极度膨胀,压抑了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鸦片战争的背景P24(b)(1)根本原因(国际):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直接原因(国内):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发生巨变的前夜。2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P26(a)(1)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及随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94—189年日本挑起的甲午中日战争及随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3)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等八国联军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P27—28(b)条约主要内容危害(影响)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割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宁波、广州、厦门、福州、上海为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香港岛的割让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赔款开创了列强勒索的恶例,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五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列强的侵入;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一)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对中国进行政治借款和经济投资,在中国设厂开矿,修建铁路,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辛丑条约》(1901年9月)1、赔款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③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④拆毁……炮台,准许各国派军队驻扎……铁路沿线要地;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负担,使人民生活更加困难,社会经济更加凋敝;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列强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列强直接派兵镇圧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P25(c)(1)列强侵华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①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②列强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中华民族遗产;③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完整;④经济上向中国疯狂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2)在列强的枪炮下,中国国门洞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三元里抗英斗争P29(b)※概况:鸦片战争中的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抵抗英国侵略,5月31日人民群众发出《申谕英夷告示》:“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烧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2、黄海海战——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P31(a)(1)时间:1894年(2)牺牲的爱国将领:邓世昌(致远舰)、林永升(经远舰)(3)结果:以日舰先逃离战场而告终,北洋水师主力尚存。(4)影响:李鸿章“避战保船”,日军海陆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P32(c)(1)起因:《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主要力量:邱逢甲、徐骧领导的义军及刘永福的黑旗军(3)结果:台湾沦陷(4)意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表现了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视死如归、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三、伟大的抗日战争1、卢沟桥事变P35(a)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即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始全面侵华。这着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也由此开始。2、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P36(a)日军暴行:⑴“南京大屠杀”(1937.12、6周、30多万);⑵公然违反国际法,在20多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⑶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P39(C)※背景: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序幕;②卢沟桥事变,日军开始全面侵华;③八一三事变,日军侵占上海、威胁南京。※根本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经过: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立即发表抗日宣言;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1935年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⑤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要抵抗暴力;⑥八一三事变后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两军领导人);⑦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意义:①从此抗日战争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②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4、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P39(a)※正面战场:①平型关伏击战:1937年太原会战(最能体现国共合作)中八路军115师开赴山西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②台儿庄战役:1938年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③枣宜会战:1940年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敌后战场:1937年8月,陕北洛川会
本文标题:高一上学期会考条目(201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43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