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边塞诗讲解(2015上课用)
——边塞诗鉴赏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诗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中晚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宋代: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3.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4.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驰骋疆场,奋勇杀敌报国的激情。思想感情之一5.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6.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7.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思想感情之二8.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9.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10.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11.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12.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战争的残酷,为保卫边塞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厌恶连年战事,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思想感情之三1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1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6.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思想感情之四16.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17.天山雪后海风寒,军中遍吹行路难。18.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边塞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以此反衬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感情之五19.霜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20.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21.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22.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2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达征人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思想感情之六应该注意的是,边塞诗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复杂的,往往是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包含了几方面的内容:边塞壮丽的风光,边塞环境的艰苦恶劣,和朋友离别的不舍之情,对家乡的思念。感情总结:建功立业的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出征将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统治者的穷兵黩武但这类诗一般回旋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边塞诗的意象①地名:楼兰、阴山、天山、凉州、长城、玉门关、古道、荒城、大漠、辕门、阳关②景物:大漠、长城、黄沙、秋月、冬雪、风雨、烽火、长云、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③乐器:羌笛、笛、琵琶、芦管、号角、鼓④曲子:《关山月》、《折柳曲》、《梅花落》⑤战具:干、戈、战车、旗⑥时间:秋天、黄昏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2.对比: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3.虚实结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4.用典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边塞诗鉴赏技巧•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鉴赏流程:•提出观点——内容分析(景物特点)——诗人情感(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边塞诗的设题特点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一)景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天津卷)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答:这里的铃声即驼铃,是沙漠中的特有景象,借代驼队.整个诗句表现了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的边塞风光.•(二)形象和主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河湟旧卒张乔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注释: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合流的一带称“河湟”。诗中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进占的河西陇右之地。•1.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答案:1、记述了一个久戍河湟幸存的老兵,他的战友们都战死,自己有幸回到故乡黄昏时分独自吹奏着边庭的乐曲。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哀伤2、诗通过河湟旧卒的遭遇,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控诉了唐政府的无能。•(三)表现手法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1)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3)就这首诗的内容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答案1、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是借代手法。2、“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3、“可怜”、“犹是”两句,以特别伤惨和沉痛的心情,用跌宕有致的语句,表达诗人对阵亡战士的哀伤和悼念,后方闺中人不知实情,依然梦里与爱人相会令人痛彻肝肠。
本文标题:边塞诗讲解(2015上课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57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