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浅谈地理课程改革实验的实践经验与体会
浅谈地理课程改革实验的实践经验与体会浅谈地理课程改革实验的实践经验与体会南安市榕桥中学黄冲枝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这股改革浪潮的滚滚而来,我校掀起了学习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高潮。我在这场改革的浪潮中也不断地学习、探究,并且充分认识到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新课程观念,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经过二年多的学习与实践,我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以下是本人对地理新课改的一些认识。一、领会课改精神,以更新教学观念为课改突破口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的课程理念,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构建了完整的中学地理课程新体系,早已逐步进入地理课程的实施阶段。通过对《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可以发现,地理新课程的目标指向,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知识技能目标继承了地理课程双基目标的思想,但扬弃了原来八股式的不可操作目标,指定了具体、可测量的操作性要求;地理课程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对“过程”的学习;地理课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为准绳;地理课程以教授学生的学力和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为基点。以上这一些都是地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但是,地理教学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正所谓“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丧失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古人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新课改的全面实施,确立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既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又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并且学好、用好《课标》,发掘教材的内涵,转变教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成功。二、重实际,敢实践,善创新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谓是很好的实施建议和实践的依据。况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教师无论是在教材的理解、教学的组织,还是教学过程、教学风格上,都应强调个性风格,不能千篇一律,否则就没有了“灵性”。同时,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激励、参与、协作、体验、探究、感悟、提高,构成了教学的主旋律,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以下是本人在课改中结合我校实际做的一些尝试。1、引进“超市”经营理念,发挥学生主体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聪明的商家推行了新型的购物方式——“超市”。它是把顾客放在一个主体的地位,顾客置身于“超市”之中,可以任意挑选自己需要或喜爱的商品,我们尝试把“超市”这种经营理念引进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开放的、充满着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中,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或许有些老师误认为,既然学生当了主体,那教师就不太重要了?不然,“超市”虽然自由选择,但还需要商家根据顾客的需要来选进一些物品进行经营。同样也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吃透教材,摸准学生,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鼓励学生大胆地去选择,去发现、去感悟。例如,我在讲到五种基本地表形态时,由于内容较为枯燥,我便准备了一盘沙和两张报纸,带到教室后,将讲台收拾好,铺上报纸,让学生自己动手:首先用沙子堆出平原和高原的模型,对比这两种地形说出他们的异同点;然后我再堆出其他的地形,让他们想想这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最后再让同学们自己堆出盆地,比较盆地和平原有何异同点。就这样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了解了地形的基本类型及特征。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习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解决个体差异,小组合作学习,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果新课程要求将“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地理知识、结论讲清楚,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学习的有效性差”这种被动的接受学习改变为积极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正如奥苏贝尔所倡导的“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模式”,通过“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学习”等方式,促进新旧知识的“同化”,形成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众所周知,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要面面俱到,使其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就必须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我根据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教学中尝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共性教学,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因人而教。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达到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同时,小组合作这种新的课堂学习方式已经广泛地被应用于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合作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还应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例如,在教学“地区发展差异”内容时,我运用合作式学习方式,组织学生搜集能反映世界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通过板报、小报、宣讲等形式展示和交流;在教学“乡土地理”,认识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时,我运用合作式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通过班级或小组讨论,就家乡某一方面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3、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以往的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跟着老师做,不必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要能“依葫芦画瓢”便是最好的教学了,这种重技能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造成许多学生喜欢地理知识,而不喜欢地理课。据此,我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选择了学生比较喜爱的学生活动。当然,学生活动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到这几点:①活动的兴趣性,有兴趣,学生才会参与、接受。②活动的可操作性,活动的难度不宜过大,应尽可能的简便。③活动的开放性,活动要能够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思维。④活动的有效性,活动必须达到本课的目标,不能为“热闹”而活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⑤活动的时效性,活动必须在有效时间内完成。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PRED观(即人口、资源、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历史使命。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不仅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义无返顾,在改革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感受失败与痛苦,收获成功与喜悦。
本文标题:浅谈地理课程改革实验的实践经验与体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61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