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辽金科举试赋考述孙福轩(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15)提要:中国科举制度源于隋,为唐宋两代沿袭并逐渐定型化。唐代以来的进士科考试和一些制科考试中亦渐开试赋之习,且诗赋进士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北地辽、金两朝与宋代政权先后对立,科举考试也继承了唐宋的做法。根据两朝史料记载,科举取士中诗赋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然两代留存下来的辞赋作品并不多,仅有廖廖数十篇。但作为一代文教制度,却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词章之学的促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亦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词:辽金;科举试赋;考述(一)辽金科举试赋制度的确立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中国古代试赋的做法甚早,于汉代即有召试献赋的先例,但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科举制度的设立,却是源于隋唐科举制度的定型。徐松《登科记考》卷二曰:“杂文之专用诗赋,当在天宝之际。”虽然学界对于科举试赋的时间仍有争议,但无论如何也不会早于唐高宗。①此后至两宋时期,沿承了科举试律体赋的做法。至元代,改试古体赋,明清废赋而改试八股文,情况才有所改变。而与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和金,追慕唐宋而先后举行科举考试,且沿用考试律体赋的惯例。关于辽朝科举取士情况,《辽史·文学传上》之“序”称:辽起松漠,太祖以兵经略方内,礼文之事固所未遑。及太宗入汴,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后制度渐以修举。至景、圣间,则科目聿兴,士有由下僚擢升侍从,骎骎崇儒之美。但其风气刚劲,三面邻敌,岁时以蒐狝为务,而典章文物视古犹阙。②此序大体勾勒出辽代科举制度肇兴与发展的粗略轨迹,太宗耶律德光(927-947)时科目渐兴,而一直到立国后五十年间的景宗(969-983)和圣宗(983-1037)年间,科举才达到鼎盛时期。至于具体的考试时间,《古今图书集成·选举典》记载:“初,天显八年,时太宗以东平童子刘天骥七岁能诵《诗》、《书》、《易》、《礼》、《春秋》、《左氏传》及《论语》、《孟子》,上命教养之。然未有选举之制也。”③如果这则史料属实的话,表明太宗天显八年(933)之前,辽朝尚未举行开科取士活动,辽朝举行开科取士活动应该是在太宗天显八年之后。而于考试的具体科目,见载于《契丹国志》:程文分两科,曰诗赋,曰经义,魁各分焉。……圣宗时,止以词赋、法律取士,词赋为正科,法【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0YJA751065);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0CGZW09YB)。①据史料记载:唐高宗调露二年(680)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议,“奏请加试帖经与杂文,文之高者放入策。”高宗于次年下诏:“自今以后……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令试策。”这里的所谓“杂文”,虽然不能明确判定为赋体,但从开元初年的情形来看,试赋时有发生,如武后垂拱元年(685)有试《高松赋》的记载等。②[元]脱脱等撰《辽史》卷一百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后所征引此书为避繁琐,只于文中注明卷数。③[清]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成》卷一百七,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2律为杂科。”①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辽圣宗以前,辽朝科举考试的科目主要分为诗赋和经义两科,而自辽圣宗以后,则分为词赋和法律两科。②虽然在辽圣宗前后辽朝科举取士的科目有所变化,但词赋(或曰诗赋)都是士子科举必考的内容,且多以之为正科,沿袭的依然是唐宋重词赋科的观念。而关于辽代制举科目的设置情况,由于史料阙如,这里难窥全貌。③据高福顺《辽朝科举制度研究》援引相关史料称:在制举科目中,唯独知“举贤良”存在考试的倾向,大概就是“策问”之类;但从现有的史料看,明经科、律学科的考试内容根本找不到一点踪迹,无法对其讨论。④这里也只好置而不论了。相比较而言,金代雄踞于北中国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虽同辽朝一样“用武得国”,但“一代制作能树立唐宋之间,又非辽世所及”。这主要得益于金朝的文治政策,金初的“借才异代”,重用文人,使“金之文治日以盛”⑤;世宗重儒,“儒风丕变,庠序日盛”,文章粲然可观。章宗“谈经论道,吟哦自造,群臣中有诗文稍工者,必籍姓名,擢居要地”。⑥于辞赋而言,金以辞赋取士,《金史·选举制》云:金设科皆因辽、宋制,有词赋、经义、策试、律科、经童之制。海陵天德三年,罢策试科。……明昌初,又设制举宏词科,以待非常之士。故金取士之目有七焉。其试词赋、经义、策论中选者,谓之进士。律科、经童中选者,曰举人。凡养士之地曰国子监,始置于天德三年,后定制,词赋、经义生百人,小学生百人……。凡学生会课,三日作策论一道,又三日作赋及诗各一篇,三月一私试,以季月初先试赋,间一日试策论,中选者以上五名申部。凡词赋进士,试赋、诗、策论各一道。……熙宗天眷元年五月,诏南北选各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海陵庶人天德二年,始增殿试之制,而更定试期。三年,并南北选为一,罢经义、策试两科,专以词赋取士。由此可见金代科举试赋的繁荣景象。据《金史》等资料记载,金朝从第二代君主太宗天会元年(1123年)十一月始,即设置进士科举行了选拔考试,李世弼《金登科记序》云:“金天会改元,始设科举。”《金史》卷五十一《选举志》(以下简称《选举志》)亦云:“其设也,始于太宗天会元年十一月。”是知金代科举,始于天会元年无疑。又于天会二年二月、八月,连续两次开考取士。只不过当时属于草创时期,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亦无复杂的考试程序,开考无定期,取人也无定数。天会五年(1127)实行“南北选”。从熙宗天眷元年(1138)五月,诏令设立“经义”、“词赋”两个进士科目。词赋进士科试“赋”、“诗”与“策论”,经义进士科试自选所治“经”之“经义”和“策论”。而试赋则在太宗朝已经实行,《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五《族帐部曲录》:“胡砺字元化,山东密州人,少被虏,韩昉放从良。状元及第,是年出《好生德洽民不犯上赋》。亮时为刑部尚书,葛王立,①[宋]叶隆礼等撰《契丹国志》卷二十三《试士科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27页。②对于《契丹国志》所记载的关于“试士科制”的史料,学者们有所质疑,如都兴智先生把《契丹国志》试士科制条史料与张棣《金虏图经》和《大金国志》有关金朝科举的记载相互对照,得出《契丹国志》乃为篡改《大金国志》相关记载的结论。但无论这则史料来源的真假,辽朝科举试赋的做法却是肯定无疑的。③参高福顺《辽朝科举考试应试科目述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④高福顺《辽朝科举制度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⑤脱脱《金史》卷一百五《赞》,中华书局1975年版。后所征引为避繁琐,只于文中注明卷数。⑥旧题[宋]宇文懋昭撰《大金国志》卷二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3改翰林承旨。”①此后虽然科举制度屡有变迁,如海陵王时期的“贡举法”,设立四级考试程序;世宗时女真进士科的创设、章宗时《泰和格》的修订等,但试赋制度却一直保留下来,且越来越受到统治者和文人的重视。除此之外,在制科和其他的考试中,金代亦有试赋之举。如国子监于天德三年(1151)始设,生员即以辞赋生居首。其云:“凡养士之地曰国子监,始置于天德三年,后定制,词赋、经义生百人,小学生百人,以宗室及外戚皇后大功以上亲、诸功臣及三品以上官兄弟子孙年十五以上者入学,不及十五者入小学。”②可以说,由于受到唐、宋科举制度的影响,赋作为辽、金科举考试中的基本文体,受到两代统治者的重视。如正隆至大定三十年罢黜经义,独以词赋取士;金世宗多次强调“进士文优则取,勿限人数。”并于大定十九年(1179)亲自择拟考试赋题。甚至章宗承安五年“诏考试词赋官各作程文一道,示为举人之式,试后赴省藏之。”(卷五十一)在如此重视词赋考试的背景之下,金代辞赋创作日盛,据《金史·文艺志》记载,金朝文士能赋者甚多,如郑子聃“及冠有能赋声”;刘昂“天资警悟,律赋自成一家”;李纯甫“少自负其材……作《矮柏赋》,以诸葛孔明、王景略自期”;宋九嘉少时“有能赋声”,得至宁元年进士;王元节“传其赋学”等。彬彬蔚蔚,终成一代风雅,从而在中国辞赋发展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二)辽代科举试赋考述辽朝自设立科举考试以来,圣宗统和六年以后放进士次数即多达52次,如果加上耶律淳、德妃的放进士次数则为54次。③由于《辽史》没有《选举志》,学人对于试体律赋也多无整理,辽朝历科试赋难窥全貌,仅能从一些残存史料中窥班知豹,识其大略而已。1、辽圣宗太平九年(1029年)十一月丙寅试赋题:《一箭贯三鹿》。《辽史》卷十七《圣宗本纪》之八载:“以沈州节度副使张杰为节度使,其皇城进士张人纪、赵睦等二十二人入朝,试以诗赋,皆赐第,超授保州戍将夏行美平章事。”又《契丹国志》卷七载圣宗“游猎时,曾遇二虎方逸,帝策马驰之,发矢,连殪其二虎。又曾一箭贯三鹿。时幽州试举人,以《一箭贯三鹿》为赋题”。2、重熙五年(1036)十月壬子试赋题:《日射三十六熊赋》《辽史》卷十八载:兴宗御元和殿,以“日射三十六熊赋”、“幸燕诗”试进士于廷;赐冯立、赵徽四十九人进士第。以冯立为右补阙,赵徽以下皆为太子中舍,赐绯衣、银鱼,遂大宴。御试进士自此始。案:又《辽史拾遗》卷十六《补选举志》“学校”条引《宣府镇志》云:“契丹初兴,惟尚武艺,燕、赵间学校,俱仍唐旧,间罹兵燹,十存二三。取用文士,多由是奋。兴宗重熙五年,始御元和殿,以《日射三十六熊赋》、《幸燕诗》试进士于廷,著为令式。至道宗,乃诏设学养士,于是有西京学,有奉圣、归化、云、德、宏、蔚、妫、儒等州学,各建孔子庙,颁赐《五经》诸家传疏,令博士、助教教之,县属附焉。”④3、重熙七年(1039)试赋题:《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辽史》卷五十七《仪卫志》载,兴宗“重熙七年,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试进士”。(914页)4、重熙十一年(1043)年试赋题:《两朝永通和好赋》陆游《老学庵笔记》载:重熙十一年(1043年)正月,辽朝“遣南院宣徽使萧特末、①[宋]徐梦莘撰,光绪四年戊寅(1878)如皋袁氏越东排印本。下同不注,只标注卷数。②《金史》卷五十一《选举志一》。③参高福顺《辽朝科举制度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学位论文第114-115页,未刊稿。这里的开科次数统计,包括天祚帝保大二年(1122年),天锡皇帝耶律淳放进士和德妃称制放进士这两次。④[清]厉鹗《辽史拾遗》卷六引《宣镇府志》,北京图书馆2009年影印版。4翰林学士刘六符使宋,取晋阳及瓦桥以南十县地;且问兴师伐夏及沿边疏浚水泽,增益兵戍之故。”宋仁宗“庆历中尝赐辽使刘六符飞白书八字:‘南北两朝,永通和好。’会六符知贡举,乃以‘两朝永通和好’为赋题,而以‘南北两朝永通和好’为韵,云:‘出南朝皇帝御飞白书。’六符盖为虏画策增岁赂者,然其尊戴中国尚尔如此,则盟好中绝,诚可惜也!”①从赋题来看,显然是时政之题。5、道宗年间试赋题:《至心独运赋》《宋史》卷三百四十《吕大防传》载:“(大防)馆伴契丹使。其使黠,语颇及朝廷,大防密擿其隐事,诘之曰:‘北朝试进士《至心独运赋》,不知此题于书何出?’使错遌不能对,自是不敢复出嫚词。”②又宋人周煇《清波杂志》载,“吕正献公以翰林学士馆伴北使,虏颇桀黠,语屡及朝廷政事。公摘契丹隐密,询之曰:“北朝尝试进士,出《圣心独悟赋》,赋无出处,何也?”虏使愕然,语塞。”③6、道宗咸雍十年(1074)试赋题:无考《辽史》卷二三《道宗本纪》载:六月戊辰,亲出题试进士。壬申,诏臣庶言得失。丙子,御永定殿,策贤良。此外,在重视辞赋取士的辽代,皇帝屡有诏作之令,士子也多有献赋之举。《辽史》卷一百三《文学传上·萧韩家奴传》称:萧韩家奴,“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通辽、汉文字。”“(兴宗)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时“诏作《四时逸乐赋》”,兴宗诏谕之曰:“文章之职,国之光华,非才不用。以卿文学,为时大儒,是用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并“诏与耶律庶成录遥辇可汗至重熙以来事迹”二十卷,诏“制为礼典”三卷,进于帝,名噪一时。又如耶律庶成“幼好学,书过目不忘。善辽、汉文字,于诗尤工。重熙初,补牌印郎君,累迁枢密直学士。与萧韩家奴各进《四时逸乐赋》,帝嗟赏。”(1349页)著帐郎君之后耶律良“生于乾州,读书医巫闾山。学既博,将入南山肄业。”“重熙中……会猎秋山,良进《秋游赋》,上嘉之。清宁中,
本文标题:辽金科举试赋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70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