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一历史上册课本复习提要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总目)中央政治制度——————————朝代——————————地方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和相、卿士夏商封侯和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西周分封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秦朝郡县制度皇帝制度(以后各朝代都有)、中外朝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刺史制三省制度隋朝州县两级制三省六部制度唐朝道州县三级制一参二府三司制宋朝用文官治理地方事务削减节度使的权力、改道为路实行路州县三级制一省(中书省)元朝省路府州县五级制(行省制度为首创)二院(枢密院、宣政院)制和宣慰司制度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明朝废行省、设三司保留内阁、六部,先后有增设清朝行省制度(所设机构基本同于明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与禅让制的区别:传子不传贤,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代替了公天下的局面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使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历代王权的特点)内容:王位世袭制和相、卿士2、地方封侯和伯:双重身份(既是国家高官,可以代表国家管理地方事务;又是放过首领,臣服于商王,定期缴纳贡赋、奉命征伐)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中央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实质: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统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宗法制内容: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庶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但在政治上却是君臣关系特点:依据父系血缘的亲属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纽带:血缘关系。)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2、地方分封制目的: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而实行分封分封的主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内容诸侯的权力诸侯的义务积极方面: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实习周国评价消极方面:诸侯权力过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课后思考:分封制余宗法制十一中什么样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分配权力的原则和方法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朝的统一1、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2、统一的过程二、统一政权的巩固1、建立皇帝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定自己的至尊地位)皇位世袭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2、建立中央官制御史大夫丞相诸卿三公九卿制度太尉①四者各自的职责分别是什么②他们的关系怎么样③中央官制的特点是什么3、建立新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①郡县制的确立(全国分36郡)②郡县制的特点③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4、巩固统一的其他举措(理解)①颁布秦律:秦统一后,对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律进行修订、补充,作为统一法律颁发全国。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⑤开凿灵渠。使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⑥修筑长城。秦统一后,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连接、增修秦、赵、燕三国旧长城,建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⑦移民以上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大作用。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思考:秦始皇为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都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政治制度的变化)1、汉代继承秦朝的郡县制,设郡(太)守;郡国制并行制分封诸侯王国,设丞相。(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汉武帝是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汉时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州只是监察区,不是行政部门)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刺史制度东汉时刺史增添了地方行政和军权;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州变成了地方行政部门)地方全力增加,削弱了中央集权。思考1:我们该如何评价汉代的刺史制度呢?思考2:两汉时期“汉承秦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汉承秦制”:两汉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汉朝又有所发展、不断完善。①承袭秦的皇帝制度;②承袭秦的中央行政设三公,但三公组成的机构演化成执行机构;③继承秦朝的郡县制,但也实行封国制,郡国二制并行;④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秦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汉设刺史监察;2、隋朝→废除汉代的“郡”,实行州县两级制3、唐代(道州县三级制)①唐太宗时,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此时的道还不是地方行政部门,只是监察部门)②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导致地方权力过于强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威胁中央集权。4、北宋措施:①削减藩镇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②改“道”为“路”,监察州县作用:①积极: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防止了武人割据的重现。②消极:中央文官不熟悉地方事务,行政效率低下。5、元代措施:①实行行省制(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②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思考:如何评价行省制度的建立?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变化)1、两汉→“中外朝”制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措施:①用布衣为相;②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③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④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三声六部制的形成形成:①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又有中书省、门下省)②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政府最高统治机构。③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④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该制度形成的意义:①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君权;②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③后来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3、北宋→“一参”“二府”“三司”制背景:唐后期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措施:①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③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④三司史——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结果: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4、元朝→“一省”“二院”制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行宰相职权;②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③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明清↓↓↓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思考:如何评价我国古时的科举制度呢?本课思考题:1、从秦到元,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趋势是什么?2、从秦到元,我国古代的地方官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趋势是什么?3、试简述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变化?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时间、标志2、目的: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二、内阁的创立1、原因:丞相制度废除后,国家政务由明太祖一人处理,政务繁多。2、经过: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奠基明成祖选拔官员入值殿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内阁大臣有票拟权,地位日益提高。3、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4、评价: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思考:中国的内阁与西方的内阁有何区别?(提醒:从双方性质和权力来源上考虑)三、清朝军机处的设置1、南书房背景:清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目的:扩大皇权概况:康熙帝设南书房,南书房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作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2、军机处概况:雍正帝时,宫内设军机处,皇帝挑选亲信官员担任军机大臣。职责: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作用: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发展1、特点:极大地强化了皇权。2、评价: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一、古希腊海洋文明的产生1、原因(理解地理位置对希腊文明产生的重要性)一方面,古希腊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环绕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多海岸线和天然良港,为希腊提供了通向世界的便利通道,它有利于希腊的发展。另一方面,重叠山峦和海洋的天然阻隔,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从而形成众多小国。2、本地区政治特色→城邦政治1.小国寡民是突出的特点。城邦政治(国家)的特点:2.处于奴隶制阶段。3.城邦之间摩擦不断,战事频繁。二、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典型代表→雅典1、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奠基:索伦改革核心内容:按照财产的多寡来划分社会等级作用: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核心内容: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设立了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制订了陶片放逐法。(特色)作用: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随着十将军委员会和五百人会议的设立,雅典民主政治确立。时间:公元前5世纪扩大公民参政范围顶峰:伯利克里改革改革公民大会内容:改革五百人会议熟读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发放工资和津贴(特色)作用: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进入古代民主的黄金时代3、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全体公民是统治者,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平等法律至上4、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三、希腊民主的衰落标志:公元前3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大军征服希腊衰落原因:(已记)四、对希腊民主政治的评价(已记)作用缺陷思考:古代雅典民主与现代美国民主对比如何?雅典民主体制现代美国民主体首席将军总统公民大会国会五百人大会陪审法庭最高法院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于发展一、关于罗马法的概念广义上:罗马法是指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落马法律。狭义上:指罗马公民法。二、起源于发展1、产生: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习惯法:特点及影响(见名师一号第28页)制定成文法的原因:习惯发的弊端,导致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和斗争。特点: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第一不成文法标志:《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意义:①是罗马第一不成文法,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2、发展:从公民发到万民法①公民法的狭义性原因:②罗马扩张和统一的需要③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适用对象: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3、形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撰完成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立法原因:法学家了积极立法,解释和充实立法标志: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撰完成用图表示如下:习惯法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产生↓公民法↓发展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形成四、核心内容:趁人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五、作用:(见课本)思考:希腊民主政
本文标题:高一历史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72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