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高一历史各时期土地政策专题
高一历史各时期土地政策专题(学生版)命题人:钟标1、大革命时期:(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4)区域:(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贫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②制定的依据:国内(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2)政策内容:。(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4)制定的依据:①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5)作用(意义):①有利于减轻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的积极性;②有利于联合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6)与1931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对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处理方法。4、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1)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2)原因:①决定。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②革命形势的要求。即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3)区域:(4)政策内容:制定,大纲规定:(前提),(核心),(方法)。(5)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从根本上消灭封建势力。(6)土地改革总路线:贫雇农,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发展农业生产。(7)作用(意义):①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②农民的支持,成为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5、土地改革(建国初期,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1)背景原因: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新解放区还没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2)政策内容:颁布,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的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的是保存富农经济。(3)特点:实行保存经济,政治上富农的政策。(4)实质:废除旧的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5)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开辟道路。(6)作用:①使得全国基本完成了土改;②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③使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④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开辟了道路。(7)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同以往的土地改革相比有什么特点?①范围不同:以往是在根据地或解放区;这次是在进行。②目的不同:以往是激发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赢得革命的胜利;这次是在革命胜利后为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经济和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③对富农政策不同:以往是富农经济;这次采取了富农经济,政治上富农的政策。④结果及影响不同:以前是局部废除农村中的封建生产关系或限制封建剥削;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阶级,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6、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1)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国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2)原因:分散、落后的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的需要。(3)方针:的方针。(4)原则:的原则。(5)方法:。(6)步骤:农业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以后,步伐加快,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7)作用: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基本实现了向生产资料的转变,土地由农民转变为公有制,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8)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势(或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7、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1)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2)特点(一“大”指规模大;二“公”指公有化程度高)(3)影响:没有考虑我国当时发展的客观水平,违背了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1)背景:①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脱离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情,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一亿多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2)需解决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之间的矛盾。(3)政策:初期——放宽政策,休养生息,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期——以为主,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一大二公”的旧体制。(4)含义:指在土地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农业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农民对土地只有权,没有权。(5)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前提下的经济体制改革。(6)最大的特点:适应了当时我国水平,符合我国国情。(7)地位:是农村的主要形式。(8)点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9)作用: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②农村改革向发展(即朝“三化”发展)。(10)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9、中共四大土地政策演变的史实及认识(一)史实: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作用。1.的土地政策:(1)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联合,限制,保护,消灭,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2)年,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地主土地,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的土地制度,按平均分配土地。(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到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我国的被彻底废除了。2.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实行地主、农民的土地政策。3.的土地政策:1953年,为适应要求,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走道路,将农村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4.的土地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2000年,中共中央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年。(二)认识:1、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体现了立足、一切、实事求是的原理和工作方法。2、中共根据社会的变化,在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调整政策,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4.农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5.搞好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体现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的原则。6.国家决定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是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具体表现。7.中央召开有关会议,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问题,体现了政府行使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国家职能。四川南溪一中高2008届中共各时期土地政策专题(教师版)1、大革命时期:(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4)区域:革命根据地(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4)制定的依据: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5)作用(意义):①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②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6)与1931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对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处理方法。4、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1)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2)原因:①社会主要矛盾决定。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②革命形势的要求。即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3)区域:解放区(4)政策内容: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前提),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核心),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方法)。(5)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从根本上消灭封建势力。(6)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7)作用(意义):①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②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
本文标题:高一历史各时期土地政策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74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