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练习
1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练习1.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演讲中说“全世界都在注视着我们,要我们肩负起领导的责任,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这句话所反映的实质是A.美国要操纵联合国B.美国要肩负起领导世界的责任C.美国企图独霸世界D.只有美国能够领导世界2.AB.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CD.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3.“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A.“杜鲁门主义”出台B.华约组织建立C.马歇尔计划实施D.北约组织的建4.苏联和东欧国家对美国的“欧洲复兴计划”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其主要表现是A.成立华约组织B.建立经济联盟C.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D.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A.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B.二战后欧洲经济凋弊、政治危机、社会动乱C.二战后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D.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6.“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州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个“第三种力量”就是A.第三世界B.欧洲共同体C.联合国D.独联体7.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A.世界政治的多级格局最终形成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级格局的削弱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8.二战后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主要外因是A.二战后世界长期处于和平环境B.日本的民主化改革C.美国的大力支持D.经济多极化局面的形成9.不结盟运动的含义不包括A.积极的反对殖民主义B.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C.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D.保证绝对中立,不参与任何国际事务210.对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叙述不准确的是A.亚非拉新兴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力量强大B.二战后亚非拉诞生许多新兴国家C.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争夺,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D.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在国际上仍处于弱势地位11.《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D12.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祖国统一C.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D.缓和与美国的敌对情绪13.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D.协约同集团的成立14.1971年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原因不包括A.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的加强B.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C.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D.苏联的支持15.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A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CD16.促成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直接因素是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中美关系的缓和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D.中美正式建交17.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19.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3邮件种类计费单位(每10克)邮资(元)航空亚洲各国0.32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0.48西欧各国(捷克转)0.48西欧各国(香港转)0.80其他各洲0.80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19.中国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的主要表现有A.成立上海合作组织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D.举行博鳌论坛20.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A.八一九事变B.戈尔巴乔夫改革C.德国统一D.苏联解体21.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其中最重大的是A.核战BCD22.有人评价:“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评论说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A.世界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B.美、日、俄、欧、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C.世界开始呈现经济多样化特征D.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中,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23.约瑟夫·奈教授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与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A.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C.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D.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24.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4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A.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B.表明国际关系的内容多样化C.反映出各个主权国家因利益和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D.体现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利益趋于一致25.某文章在分析当今国际格局时采用了一个示意图,该图反映了当今世界格局“一超多强”的趋势,天平的一边如果是美国,那么另一边应是A.日中俄印B.法德英日C.欧中俄日D.亚非拉美26.(25分)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尽管美国人对中国非常陌生,但也还大致形成了对中国的初步印象,把中国看成一个文明礼仪之邦,表现出尊敬和羡慕,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形象是积极和美好的。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他们发现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材料二:“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其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国的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皆据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1)阅读材料一,指出1784年以前美国人可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中国皇后号”来华后,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8分)(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6分)(3)阅读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8分)(4)谈谈你对“美国人中国观”的认识。(3分)5答题卡班别:姓名:学号:成绩: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1)(2)(3)(3)6第七单元练习答案12345678910CDACCBBCDA11121314151617181920CCCDDBBDAD2122232425CDACC26..(25分)(1)因素:中国的商品,如瓷器、丝绸、茶叶等;来华的欧洲旅行家、传教士或商人;启蒙思想家涉及中国的作品。(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现象:闭关锁国政策;官僚腐败;天朝上国的观念;中国人的某些习俗和信仰等。(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共同抗击日军;中国抗战有力支持了美国;中国政府的亲美政策;抗战中中国军民表现出的优良品质等。(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形象: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负义的“侵略者”。(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背景:美苏冷战;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抗美援朝等。(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4)按以下层次评分:第一层次:美国人的中国观是不断变化的。(1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第二层次:美国人的中国观变化的原因不主要取决于中国,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现实需要。(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第三层次:对美国人的中国观进行简要评价。比如,美国人的中国观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片面性。(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文标题: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76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