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一历史期末材料复习题
第1页共7页高一历史期末材料复习题班级姓名座号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不亡何待!——摘自《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摘自《明史记事本末》(1)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和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有何不同?简要概括其主要做法。(8分)(2)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朝、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4分)2、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以下三个历史片段试透过现象发现过去时代的特性,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文明。片段一: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第3、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摘编自《十二铜表法》请回答:(1)《十二铜表法》的出现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3分)(2)你认为这些法律规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为什么?(1分)片段二: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请回答:(3)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政治原则是什么?(1分)(4)该宪法起了什么作用?(3分)片段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页共7页皇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回答:(5)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3分)(6)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1分)3、阅读下列材料:(26分)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一)立法权力;(二)国家的行政权力;(三)司法权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请回答:⑴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哪个朝代的制度?(1分)制度的具体名称是什么?(1分)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各自拥有什么权力?三省的运行机制是怎样的?(6分)⑵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政体?(1分)政体名称是什么?(1分)总统、国会、联邦法院各自拥有权力怎样体现分权制衡的?(8分)⑶根据材料三的叙述,对比两个国家的权力运作模式你有何认识?(8分)4、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状态。没有它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整个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的存在……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说材料二“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引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在政治、经济上对西欧的什么企图?(4分)依据材料二看,美国的目标是否实现?(4分)请用材料二的一句原话加以说明。(2分)(2)材料二尼克松总统所讲的“竞争”的具体表现是什么?(8分)(3)你知道尼克松总统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实行了怎样的调整吗?(2分)总统国会联邦法院第3页共7页5、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虏同群。材料三:义和团各坛场,均在门前树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材料四: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大清闹。——黄曾源《义和团事实》材料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拳乱笔记》请回答:(1)分析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4分)(2)材料三、四反映了义和团对待洋人和洋文明、清政府的态度分别是什么?(4分)(3)根据材料五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实际反帝效果(2分)6、材料一: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地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等等的政策无疑地正确的。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材料二:争取一省或几省的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1930年6月11日)请回答:(1)在对中国革命采取什么斗争形式和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所作出的选择有何不同?(8分)(2)哪个材料的观点正确?请从敌我双方力量方面说明理由(5分)7、材料一: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材料二: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报告材料三: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人处于今日的恶劣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许多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第4页共7页材料四: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材料五: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是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台湾《中国导报》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6分)(2)据材料三和材料一,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3)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3分)(4)结合材料四和材料五,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2分)8、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在国外,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毛泽东《沦人民民主专政》。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请回答:根据材料分析新中国的性质、各阶级在新政权中的地位、无产阶级专政对象及外交的基本政策。(12分)9、材料一: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时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联盟的威胁加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材料二: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由经济联合入手解决欧洲统—问题的新途径。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的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材料三: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1年,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第5页共7页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和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8分)(2)材料二、三分析,欧洲的统一进程有何显著特征?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特点?(4分)10、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6分)11、图一、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访问苏联,并参加斯大林70岁寿辰宴会。图二、1972年2月,毛泽东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后来中美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图三、1972年9月27日,毛泽东在寓所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外务大臣大平正芳,两天后双方宣布建交。图一图二图三(1)结合图1的背景,分析这次会谈有什么历史意义?(3分)(2)图2的会见对图3的会见有影响吗?(1分)理由是什么?(2分)(3)图2和图3的两次会见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大影响?(3分)(4)从上述历史事件,能看出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哪些基本点?(2分)第6页共7页参考答案1、(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4分)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做法:废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4分)(2)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皇权。(2分)异: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凋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参政辅佐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相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4分)2、(1)《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1分),法
本文标题:高一历史期末材料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7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