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
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第一课:1、夏朝的地位:古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2、商朝主要政治制度:内服和外服。3、西周分封制:①根本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②分封主体:同姓亲族。③主要特点:分封对象多元化;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土地和人民是分封核心;层层封授。4、宗法制:①核心:嫡长子继承制。②实质:是一种等级制度。③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④作用:课本。5、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②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以宗法制为核心,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6、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第二课:1、东周的两个阶段:①春秋时期:前770---前476,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②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和确立时期。2、春秋时期出现的政治新现象:课本。3、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影响:①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②实现了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以及秦的统一提供了条件。③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④推动了社会变革。4、三家分晋、田氏代齐:①反映的问题:反映了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的进一步破坏。②实质:是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的斗争。③标志:标志着战国七雄局面的形成。5、秦统一全国的条件:见笔记。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含义:①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②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是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③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指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一律服从于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监督,执行中央政府的法令、政策。④这种制度的核心是皇权的至高无上。7、封建制度形成与发展过程:①初步形成于战国②正式形成于秦朝③巩固于两汉③完善于隋唐④加强于北宋⑤空前强化于明清。8、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五种措施(见课本)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理解记忆)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发展,有利于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④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⑤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⑥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其危害尤为严重。10、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行省制的异同:(1)相同: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都是巩固统治③影响、作产生用都较为深远。(2)不同:①实施时代不同:分封制产生于奴隶社会,瓦解于春秋;后三者都处在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封国制确立于西汉初期与郡县制并行,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②和中央政府关系不同:分封制下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权力和地位世袭;郡县制是中央政权隶属向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封国制下的王国独立性较强;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③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定作用,但长期以来分封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封国制实质上是分封制的运用,它不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便于加强各族人民在中央政府关系管辖下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集力加强,为之后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三课: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①两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②发展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废除。2、中国古代历朝中枢权力机关的变化:①秦朝:秦始皇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但全国的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②西汉武帝:在中央设中朝组成决策班子,秦朝的三公由此被排挤出了决策圈,削弱了相权。③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尚书台。④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⑤宋代:三省六部制演变为二府三司制,相权被再次分割,进一步强化了王权。⑥元代:废除了三省六部制,六部归入中书省,这是相权的重要反弹。⑦明代:朱元璋废除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⑧清朝:雍正皇帝在中央设军机处,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标准的变化:①西周:世卿世禄。血缘。②战国、秦朝、西汉初年:军功授爵。军功。③汉武帝:察举制、征辟制。孝廉。④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⑤科举制。才学。4、三省六部制的确立:①时期:隋唐。②含义:中书---门下---尚书。六部:吏、户、礼、兵、刑、工。③运转过程: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④A、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B、完整的相权被剥夺,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C、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备,标志着隋唐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5、科举制:①演变: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结束于清朝(1905年)②评价:A、积极: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B、消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将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限制了新型人才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6、监察制度的成熟:①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②监察机构:秦朝:御史大夫。西汉:刺史。北宋:通判。明朝:东厂、西厂、锦衣卫。清朝:科道。7、谏议制度:①唐朝:最著名谏官:魏征。宋朝:谏院。第四课:1、七国之乱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②历史原因: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③直接原因:有识之士主张削减封国实力。2、七国之乱的概况:①时间:前154年。②发动者:吴王刘濞。③结果:三个月后平定了叛乱。3、西汉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①解决王国问题:A、武力平叛: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废除诸侯王的政治权力。B、政治措施: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解决诸侯王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其他措施:A、汉武帝建立中朝,加强皇权。B、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削弱相权。②控制地方。5、酎金夺爵的实质:寻找借口,大量削夺诸侯和列侯的爵位。6、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755---763)7、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8、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①历史原因:要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就必须加强中央集权。②现实原因:要巩固宋朝统治,扩大势力,就必须加强中央集权。③亲身经历:赵匡胤是通过兵变当上皇帝的,为防止类似兵变重演,就必须加强中央集权。9、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10、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①积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消极:造成北宋“三冗”局面的出现。1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分割地方权力,削弱宰相权力。②重文轻武。③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原则布置兵力。④内外相制。12、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①重要原因:相权过重,影响皇权。②根本原因:加强皇权的需要。13、宰相制度最终被废除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14、明朝内阁的建立:①设置的直接原因:丞相制度被废除后,政务繁多,皇帝无法事必躬亲。②过程:明太祖时设立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立内阁。③职责:有“票拟”权,无“批红”权。15、清朝军机处:①直接目的: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②职能: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全国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③地位:他们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④特点:A、提高了工作效率;B、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C、机密性高。⑤标志:它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第五课:1、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2、爱琴文明:①含义:指分布于爱琴海诸岛集权周围地区的文明,它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②克里特文明时期:约前2000年---前1700年,约前1400年遭到毁灭性破坏,从此销声匿迹。③迈锡尼文明时期:产生于前16世纪上半叶,毁灭于前12世纪。3、古希腊历史的演变: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黑暗时代----城邦国家。4、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5、希腊城邦殖民运动的直接原因:地少人多。6、古希腊殖民运动的影响:①对殖民地土著居民是一场灾难。②促进了希腊的进步与发展。③数以百计的城邦遍布地中海和黑海沿岸,构成多中心的古希腊世界。7、古希腊城邦政体类型:①贵族制:由元老院或贵族会议掌握着最高权力。②民主制:主要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③寡头制: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④君主制和僭主制:都是个人专制,但后者是通过非法手段夺取政权的。第六课:1、民主的含义: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2、君主制与贵族制的不同:①君主制:实质是国王或君主独裁、专制,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②贵族制: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实行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3、雅典民主制形成过程:①梭伦改革(前594年)将国家引上民主轨道。②克里斯提尼改革(前509年)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③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达到顶峰。4、陶片放逐法:①主要内容是:规定公民大会有权终止任何对民主造成威胁的政治生涯。②实质:这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5、雅典民主政体与先前的贵族政体的最大不同是:是否主权在民和轮番而治。6、雅典民主制最大特点:①人民主权:指国家大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②轮番而治:指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公民人人平等,参政议政。7、雅典民主政治是如何实施的:①通过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这些机构来保障民主的实施。②赋予公民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③由公民定期审查公职人员。④制定一整套辩论的章法保证辩论的实施。⑤通过发放补贴等鼓励公民参政。8、雅典的民主机构:①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②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并主持大会,在两次公民大会的休会期间,议事会是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③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民众法庭终审。遵循原则是:最大限度的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9、综合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①总评:雅典民主政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维护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既有其创造性,又有其狭隘性。②创造性:A、民主的创举: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深远影响,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B、多数人参政。C、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③狭隘性:A、在民主范围上非常有限,其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是奴隶主的民主,是极少数人的民主,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公民权和政治权利。B、抽签选举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第七课1、古罗马政体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元首制------帝制(或公开的君主制)2、罗马共和政体机构组成:①执政官:共和国的最高官职,共两名,两人之间相互制约。②元老院:国家决策机构,实行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③公民大会:平民可以参加,负责选举公职人员和通过元老院拟定的提案。④平民保民官:能在较大的程度上维护平民利益。
本文标题:高一历史知识要点(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79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