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及其答案
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比不思进取的心态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2、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秘色欧颈细口瓷瓶、五彩镂空云风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A.魏晋B.隋唐C.宋元D.明清3、战国时期,《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这一记载不能说明我国古代自耕农经济A.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应运而生B.生产规模狭小且性别分工简单C.以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为特征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4、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5、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这说明()A.自然经济解体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商品经济相对发达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6、6、16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并严惩一切“私下诸番互市者”。这一政策的最大影响是A.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B.直接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C.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D.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7、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8、“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此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认识不正确的是()A.这一现象出现在商周时期B.这一现象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而消失C.这一现象的消失是历史的进步D.这一现象的出现给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破坏9、自宋代起,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乐于接受这一经营方式B.农民的生产自主性大为加强C.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D.土地兼并造成大量无地农民10、“二人山下说诗(丝)文,三炮打进四川城,十月十日来相会,三人牵牛一路行。”这首诗的谜底是“徽州朝奉”。“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了()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B.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C.走官商结合之路D.徽商虚伪的反映11、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这反映出当时的杭州()A.开始成为商业都会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C.城市区域功能明显D.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12、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工商业市镇,明代达到316个,清代(鸦片战争前)增加到479个。就明清时期而言,这些工商业市镇A.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B.严格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C.已开始流通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在我国出现13、《沈氏农书》中记载说:“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竟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14、《中国社会史》评价清前期经济时说:“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以下最能说明上述论断的现象是()A.当时中国是东亚、东南亚贸易的中心地区B.当时中国对西方的贸易长期出现逆差状况C.当时中国生丝、茶叶、瓷器畅销世界各地D.当时中国的GDP占到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15、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16、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7、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该表格()自耕农和地主佃农手工工场主和雇主商人占总人口比例24%36%30%10%①可用于研究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②表明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变化③表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④体现出商品经济的新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8、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三国时期的“布衣”的穿着最不可能是哪一种材料做成的()A.毛B.麻C.丝D.棉19、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历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①设立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②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一切对外通商贸易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0、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1、观察有关新航路开辟的四幅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图①反映了奥斯曼帝国控制传统商路,促使欧洲人寻找新航路B.图②反映了西、葡两国掠夺大量财富,加速了其本国资本原始积累C.图③反映了英国利用其有利的位置开展海外掠夺和贸易,迅速发展起来D.图④反映了意大利失去有利位置,逐渐衰落22、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是()①资本的原始积累②有大量的自由劳动力③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④国内外市场的需求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23、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领域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A、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B、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C、资本家加强对生产价格、市场的影响D、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24、约翰于1840年成为曼彻斯特一家纺织工厂的厂主。下列叙述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他的工厂事业以蒸汽为动力的纺纱机B、他能够坐火车上下班C、他的车间里使用电灯照明D、有时他到伦敦乘汽船在泰晤士河观光游览25、澳大利亚向英国输送羊毛和矿石、加拿大向其输送木材、开普敦向其提供钻石和驼毛、印度为其种植棉花。英国则向这些国家输送工业制成品。“以上现象说明了A、英国资源很匮乏B、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形成C、英国与其他各国平等贸D、英国推动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二、材料解析题:(共两道大题共50分,26题28分,27题22分)26、(28分)材料一: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着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材料二:新生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它只是因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材料三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西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实际传播到北美地区。——《第一次工业革命》材料四;1830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子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点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9世纪90年代起,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人类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得益于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请回答:(1)根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在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方面产生的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两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请各举两例。(4分)(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突出特点?(6分)回顾两次工业革命对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什么?(2分)(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6分)27(22分)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二:清雍正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初多次颁布禁海令,只许广州通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请回答:⑴概括材料一中反映了明朝中叶以后,中国古代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2分)其出现的基础是什么?(2分)⑵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朝前期实行了哪些经济政策?(4分)(3)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是什么关系(2分)(4)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出现的现象的发展状况并试从市场因素、资本因素分析其原因。你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10分)(5)这样的发展趋势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BDADCCADD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ADDCBDDBB题号2122232425答案BABCB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答题卡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道小题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题号2122232425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道小题,共50分。)姓名班级考场考号26题(28分)(1)(4分)(2)(6分)(3)(4分)(4)(8分)(5)(6分)27题(22分)(1)(4分)(2)(4分)(3)(2分)(4)(10分)(5)(2分)(2)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6分)(3)第一次工业革命有新兴棉纺织业、机器织造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二次工业革命有电力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通讯工业等。每一次对应任写其中两个。(4分)(4)第一,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第二,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第三,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6分)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2分)(5)过程: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结束了世界各地的孤立状态,使世界
本文标题: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及其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85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