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高一地理集体备课主讲人:杨靖摘要:一、认真商讨,制定2010年上期高一地理教学计划周次授课安排备注1第三章第二节(必修一)22第三节23第四章第一节24第二节、第三节25第四节讲解练习26第一章第一节(必修二)27第二节、第三节28第四节29复习考试210第二章第一节211第二节、第三节212第三章第一节讲解练习213第一节、第二节214第二节第三节215第三节、第四节216讲解练习、第四章第一节217第二节第三节218第四节复习219复习、考试22二、研讨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第四章的第一节,在内容上比较独立,前后联系不大,涉及到了部分初中知识,本节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是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两部分有一定的关联性,讲授时要注意分析透彻。新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以往的授课模式,要形成以课内外活动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二)课程标准标准解读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举例”是指提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探究,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案例可用教材提供的,也可选择其它案例,最好是当地案例。2、举例说明”强调了案例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案例中归纳一般性规律,并用来说明具体的事物。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案例分析方法,实现知识向类的知识的迁移。3、“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主要学生掌握地表形态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发展,地形形态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走向的具体影响,对影响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其它因素有一定了解。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2、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3、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相关的案例剖析,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2、通过对“铁路选线方案”的评价,发展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3、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好态度;2、通过对历史上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如今“蜀道不再难”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感。学习方法:3学案导学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团队精神,增强学习效果;体会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将学习目标内化到行动上。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的影响。2、地形对交通布局、形态的影响。难点:影响交通的因素课时安排:2课时(三)充分利用教材案例突破教学重难点:1、读课本图4-3、4-4回答问题(1)(2)从而总结出: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平面形态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道伸展,平面形态多呈带状。对我国来说,地形对村落的影响也很明显。中国的人口也较少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规模一般都比较小,陵地区和山区,村落的南方:在地形复杂的丘,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多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对开阔的平原地区,村北方:在地势平坦,相2、读课本图4-8、4-9,分析地形大势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而交通线路密度也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3.在不同的地形区内,交通线路呈现出不同的布局和形态特征读课本图4-10可知,四川省地形复杂,大致上可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四川盆地,盆地中又有平原、丘陵和低山等。西部交通线稀疏,东部交通线稠密。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线建设的限制较少,但是一般平原地区,农田密布,灌溉渠道纵横交错,城镇居民点和工业设施多,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为了减缓道路的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山区交通建设的工程造价要高得多。(四)利用表格进行对比分析巩固教学重点:1、北方平原和南方山区的聚落差异地区地形规模分布人口北方平原地区平坦广阔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聚居的人口较多南方丘陵区地形复杂一般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较少42、地形地势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海拔范围主要地形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城市分布交通线路密度第一阶梯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高原水平低、发展慢稀疏稀疏小第二阶梯1000~2000米青藏高原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高原、盆地水平较低、发展较慢较密较密较大第三阶梯500米以下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东平原、丘陵水平高、发展快密集密集最大(五)、利用往年高考题加强课堂反馈与巩固,并且渗透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意识。(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有体现)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步骤与内容师生行为第一课时生:自主学习课文P88-90。并完成: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指导。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的概念及分类PPT图片展示三种地形区:平原、河流阶地、高原,并给出三个地点,提问:如果让你选择建房地点,你会选在什么地方?为什么?(1、选择平原地区:分析平原地形的优势;2、选择河流阶地:分析河流阶地对人类活动的好处;3、选择高原地区:分析高原建房的原因。)小结: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根据其性质与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师:指导学生讨论。生:讨论建房选址。PPT展示半坡原始村落: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之上,这样的环境给先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师:指导学生讨论。生:阅读课文“半坡村落”,讨论建房选址。小结:由此可见,从古代到现代,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中,地形这一要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讨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5PPT展示:教材P89,图4-3,4-4:1、哪幅图表示的是山区聚落?2、平原地区和山区的聚落有什么样的差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地形人口分布聚落规模平原平坦广阔多集中大山区复杂少分散小生:讨论。师:引导学生从地形的角度来分析。过度:从两幅图的比较来看,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平原地区更易形成聚落,那是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发展在平原之上呢?现在我给同学们介绍一个高原上的水乡古城——丽江古城。PPT展示丽江古城:坐落在云贵高原上,海拔2400米,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比较开阔,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在城北玉龙桥附近分三股干流入城中,再分多股支流贯穿大街小巷。古城、老街、纳西文化,造就了独具风情的高原水乡。讨论:请从地形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在高原上形成了这样一个古老城市呢?小结:丽江位于亚热带,海拔高,西北有山阻挡了冬季北边来的寒冷气流,使这里冬无严寒;海拔2400米,夏无酷暑,是地形造就了她宜人的气候,坝子(山间小盆地)地势平坦,玉龙河水源充足人类在这里聚居。生:阅读“丽江古城”。讨论。师:引导学生从地形的角度来分析。过度:这是高原上的聚落,下面我们再来看盆地中的聚落。PPT展示:“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图”,思考:1、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2、除地形之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师:指导学生自学和讨论。生:自学课文P90“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和图,并讨论左栏的问题。小结:塔里木盆地因深居内陆,四周高山环绕,气候特别干旱,山上的冰雪融水在盆地边缘形成绿洲,人类逐水草而居,绿洲提供了平坦的地势和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从而形成串珠状分布在盆地边缘。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地形除了直接影响聚落的分布外,还通过气候,通过水源影响聚落的分布。受各地不同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聚落的分布具有以下特点:地区分布特点主要原因北方平原区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式,人口较多地势平坦南方低山丘陵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山地、丘陵,地形复杂云贵高原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地势平坦青藏高原多分布在河谷低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课堂练习:读图回答: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07年全国I卷)师:提示学生注意审题“有利自6地形:位于山前冲积扇(平原)上,地形平坦。气候:西、北背靠群山,东南面向(华北)平原(海洋),可有效增加夏季风带来的降水,减弱冬季(西北)风的侵袭。河流与水资源:有河流经过,提供城市、农业用水,以及可能的水(漕)运。农业:土壤肥沃,有利农耕,可生产城市必需的农副产品。然条件”。生:与同桌合作完成。第二课时唐代诗人李白有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道出了地形对交通线的影响,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地形是如何影响交通线路的。自主学习课文P91-94。基础班:完成基训P61。提高班:完成导与练:P67。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PPT展示:“中国地势三大阶梯”、“2000年中国交通线路密度分布”图。回答:1、对比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的交通线路密度。2、讨论我国地形大势与交通线路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小结:第三级阶梯地势较低,为平原和丘陵交错分布,也是我国各大平原所在地,修筑道路受地形限制少,各类交通线路较多,线路密度师:1复习我国三级阶梯的地形特点、主要地形区及分界线。(基础班)2、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生:完成活动题。7大。第二级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之间,为我国高原、盆地、山脉相互交错分布区,交通线路密度明显比第三级阶梯低。第一级阶梯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谷岭并存的高寒地区,因而成为我国交通线路最稀疏的地区。过度:下面我们再以四川省为例,看看中等尺度范围不同地形区交通线路的布局有何不同?PPT展示:“四川省地形和交通线路分布”图。“”讨论:四川省不同地形区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小结:盆地中部为平原,交通线路受地形影响小,以连通各聚落为目的,交通线路呈网状,川西山地高原受地形的限制,修筑交通线路时,为了避开高大的山脉,多沿河谷、山谷延伸,呈“之”字型。正是由于这些网状、“之”字型交通线路的修建,现在蜀道已不再难。但山区交通建设的工程造价要高得多。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生:分组讨论。PPT展示:“兰州城区主要交通线路”图,探究:1、为什么兰州城区沿黄河分布?2、根据相关知识,推断兰州城区主干道是以东西走向为主,还是以南北走向为主。3、以兰州城区为例,讨论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小结:1、兰州地处我国西部山区,地形崎岖,而黄河谷地较宽,地势相对较平坦,黄河又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因此,城区交通沿河分布。2、受地形和城市形态的影响,市区主干道也以东西走向为主。3、地形影响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形态、密度、分布、规模等。师:指导讨论、探究。生:完成活动探究。练习:P93,图4-14,有A、B、C三种铁路选线方案,其中相对合理的方案几?为什么?A方案线路最短,但要跨越山顶附近,地形坡度大,给铁路的修建和营运带来极大困难;B方案尽管线路也较长,基本沿山谷修建,但中间也需穿越山地鞍部,地形坡度也较大;C方案尽管线路也较长,但所经地形坡度最小,相比而言,C方案相对合理。··拓展: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选择有利的地形,避开不利的地段;降低工程造价;减少环境破坏。铁路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8(一)自然因素:地形——平原: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地: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复杂地形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型或开凿隧道。水文——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
本文标题:高一地理集体备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90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