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课时人与生物圈【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理解)。(2)生物圈的保护与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2.态度观念方面生物科学作为新世纪的领先科学,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危机,粮食危机,人口危机,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密切相关。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必然选择。因此进行环境教育是国策教育也是国情教育和素质教育。环境意识要成为学生的基本素质。要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掌握一些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养成爱惜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义务感和环境道德观念。本节以酸雨为例,真切地反映了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关系,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严峻的环境形势,增强学生的使命感,热爱环境热爱地球,提高拯救、优化环境的意识。3.能力方面:(1)自主探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2)理论和联系实际、联系热点的问题(3)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重点、难点】1.重点: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是本节的教学重点。通过了解全球性环境问题,理解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了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2.难点:硫循环【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查阅各种媒体资料,了解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形成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各组综合所收集的资料,各选一代表课堂发言。2、查阅各种媒体资料,研究并探讨生物圈的稳态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提示:有人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你对这种说法是怎样认识的?什么是“人与生物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什么是能源的清洁生产?你知道的新能源有哪些?你如何认识教材中提到的“原料——产品——原料——产品”这一生产模式,能举例说明吗?各组综合所收集的资料,各选一代表课堂发言。【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复习生物圈的形成及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引入问题:人类能够依靠生物圈的自动调节能力来控制人口增长吗?经过师生的讨论导出全球性环境问题。(二)新课学习:一、酸雨及全球性环境问题(一)全球性环境问题1、学生将收集的资料和同学共享,谈全球性的环境问题。2、在同学讨论交流后完成中下列内容(1)、生物圈稳态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向生物圈索取资源的数量和速度急剧增加,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也也远远超过了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温上升、臭氧层损耗、酸雨。(二)酸雨1、定义:2、成因:3、大气中SO2的来源:4、硫循环:引导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碳循环的过程,结合物质循环的有关知识在《学案》中画出硫循环简图,并比较其异同。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硫是如何竟如生物群落的,硫在生物群落中流动的途径,硫是如何从生物群落进入环境的。1、酸雨的危害:结合所学化学知识讨论酸雨的危害,针对对动物、植物、人以及环境的影响来讨论,酸雨对植物、动物以及人的危害:2、防治措施:结合硫循环,引导学生从增加硫进入生物群落的量和减少硫的排放量方面讨论,明白酸雨的防范措施。二、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学生将收集的资料和同学共享,交流并探讨生物圈的稳态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提示:有人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你对这种说法是怎样认识的?什么是“人与生物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什么是能源的清洁生产?你知道的新能源有哪些?你如何认识教材中提到的“原料——产品——原料——产品”这一生产模式,能举例说明吗?2、在同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生物圈稳态意义,并从能源方面、物质方面以及野生动物资源方面讨论维持生物圈稳定的措施总结:地球不是属于人类的,但人类是属于地球的。维护地球生态稳定的主动权掌握在人类手中。附:学习资源卡资料一: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人类能在短期内把山头削平、令河流改道,百年内使全球森林减少50%,这种毁灭性的干预导致的环境突变,导致许多物种失去相依为命,赖以为生的家——生态,沦落到灭绝的境地,而且这种事态仍在持续着。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67%的物种遭受生存环境丧失、退化与破碎的威胁。世界上61个热带国家中,已有49个国家的半壁江山失去野生环境,森林的砍伐,湿地被排干、草原的翻垦、珊瑚遭破坏……亚洲尤为严重,孟加拉的94%、香港的97%、斯里兰卡的83%、印度的80%的野生生境已不复存在。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如森林没有了,林栖的猴子与许多动物当然“无家可归”了,“生态”一词原本就是来源于希腊文ECO即“家”“住所”之意。灭绝物种中,迁徙能力差的两栖爬行类及无处迁徙的岛屿种类更为明显,马达加斯加上的物种有85%为特有种,狐猴类就有60多种,1500年前人类登岛后,90%的原始森林消失,狐猴类动物仅剩下28种(包括神密的、体大如猫的指猴)。大陆生境的片断化、岛屿化是近百年来日趋严重的事件,这不仅限制了动物的扩散、采食、繁殖,还增加了生存的威胁,当某动物从甲地向乙地迁移时,被发现、被消灭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目前我国计划为大熊猫建的绿色走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1)过度开发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是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许多野生动物因被做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灭顶之灾。象的牙、犀的角、虎的皮、熊的胆、鸟的羽、海龟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的绒……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动物的肉,无不成为人类待价而沽的商品,大肆捕杀地球上最大的动物:鲸,就是为了食用鲸油和生产宠物食品;惨忍地捕鲨,这种已进化4亿年之久的软骨鱼类被割鳍后抛弃,只是为品尝鱼翅这道所谓的美食。人类正在为了满足自己的边际利益(时尚、炫耀、取乐、口腹之欲),而去剥夺野生动物的生命。对野生物种的商业性获取,往往结果是“商业性灭绝”。目前,全球每年的野生动物黑市交易额都在100亿美元以上,与军火、毒品并驾齐驱,销蚀着人类的良心,加重着世界的罪孽。北美旅鸽曾有几十亿只,是随处可见的鸟类,大群飞来时多得遮云蔽日,殖民者开发美洲100多年,就将这种鸟捕尽杀绝了。当1914年9月最后一只旅鸽死去,许多美国人感到震惊,眼瞧着这种曾多得不可胜数的动物竟在人类的开发利用下灭绝,他们为旅鸽树起纪念碑,碑文充满自责与忏悔:“旅鸽,做为一个物种因人类的贪婪和自私,灭绝了。”(2)盲目引种人类盲目引种对濒危、稀有脊椎动物的威胁程度达19%,对岛屿物种则是致命的。公元400年,波利尼西亚人进入夏威夷,并引入鼠、犬、猪,使该地半数的鸟类(44种)灭绝了。1778年,欧洲人又带来了猫、马、牛、山羊,新种类的鼠及鸟病,加上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又使17种本地特有鸟灭绝了。人们引进猫鼬是为了对付以前错误引入的鼠类,不料,却将岛上不会飞的秧鸡吃绝了。15世纪欧洲人相继来到毛里求斯,1507年葡萄牙人,1598年荷兰人把这里做为航海的中转站,同时随意引入了猴和猪,使8种爬行动物,19种本地鸟先后灭绝了,特别是渡渡鸟。在新西兰斯蒂芬岛,有一种该岛特有的异鹩,由于灯塔看守人带来1只猫,这位捕食者竟将岛上的全部异鹩消灭了,1894年,斯蒂芬异鹩灭绝,是1只动物灭绝了1个物种。(3)环境污染1962年,美国的雷切尔•卡逊著的《寂静的春天》引起了全球对农药危害性的关注;人类为了经济目的,急功近利地向自然界施放有毒物质的行为不胜枚举:化工产品、汽车尾气、工业废水、有毒金属、原油泻漏、固体垃圾、去污剂、制冷剂、防腐剂、水体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甚至海洋中军事及船舶的噪音污染都在干扰着鲸类的通讯行为和取食能力。科学家发现,对环境质量高度敏感的两栖爬行动物正大范围的消逝。温度的增高、紫外光的强化,栖息地的分割、化学物质横溢,已使蝉噪蛙鸣成为儿时的记忆。与其他因素不同,污染对物种的影响是微妙的、积累的、慢性的致生物于死地的“软刀子”,危害程度与生境丧失不相上下。灭绝的恶果由于作为地球上绝对优势种群的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蛮横干涉,在生境破坏,过度开发、盲目引种、环境污染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野生物种大量走向灭绝,1600年以来共计720种动物丧失了。而未被记录的灭绝物种,特别是无脊椎动物,则要多得多。无齿海牛是在被发现27年后便遭灭绝(1854年于白令海峡)。更多的物种尚未被我们认识,便默默逝去了。自然界的芸芸众生历经千万年的演变、进化,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在生物圈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同作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任何一个物种的非正常灭绝,对我们来说,都是无可挽回的损失。一个物种的消失,至少意味着一座复杂的、独特的基因库的毁灭,相当于我们的子孙又少了一种可供选用的种子。一个物种的存亡,同时还影响着与之相关的多个物种的消长。据研究,每消灭1种植物,就会有10~30种依附于它的其他植物、昆虫及高等动物随后覆灭。17世纪毛里求斯渡渡鸟被杀绝后,不出数年,该岛的大栌榄树也渐渐消失了,因为这种乔木的种籽必须经过渡渡鸟的消化道才能发芽、萌生。生命的织锦、环环相扣,丝丝相联,无论是捕食与被捕食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乃至分解者,都是互惠互利、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正如哥德所言:“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当一个物种(特别是做为关键捕食者或重要共生者时)的局部灭绝大大改变和影响其他物种的种群大小时,就会连锁性、累加性、潜在性地导致其他物种接二连三地灭绝。资料二:生态入侵者——水葫芦(1)水葫芦的生物学特性和由来水葫芦学名凤眼莲,雨久花科、凤眼莲属植物,在中国不同的地方又分别称为洋水仙、凤眼莲、水凤仙、水荷花、水风信子、大水萍、布袋葵、水浮莲、洋雨久花等,是一种水生飘浮植物,高约30cm,由于在每个叶柄中部都有一个膨大似葫芦的球状体而得名。水葫芦也正是因为这个充有空气的海绵体才使得整个植株能漂浮在水面上。水葫芦个头虽大,却“骨头轻”,风一吹,它就跑。水葫芦喜欢高温湿润,在25℃~35℃下生长最快,而且速度惊人,通常情况下在8个月内就能从10棵增至60万棵,是公认的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水葫芦的生命力太强!它具有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以无性繁殖为主。每到生育佳季,在适宜条件下每5天就能繁殖一株“小水葫芦”,再过10多天,“葫芦娃”就能发育成熟。水葫芦也能开花结子进行有性繁殖,一支花序能结300粒种子,种子成熟后,下水“独立生活”,短命的活5年,长寿的可以活到20岁!一颗种子“长大成人”,又能结出300颗新种子……水葫芦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在高密度的一公顷水面上水葫芦约为200万株,合300t~400t。水葫芦原产于南美洲。20世纪五六十年代,粮食极度短缺的中国从南美引进水葫芦,广泛放养于南方乡村河塘,作为猪饲料推广种植,也用于喂鸭、喂鹅、养鱼等,但因营养价值低,逐渐失去其利用价值而被人们放弃,后逸为野生。但它依然不停地繁衍生息。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和水塘中,往往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短短数年,便数量庞大,与浮萍、喜旱莲子草(水花生)一起跻身于水生植物“三大部族”。(2)水葫芦泛滥的危害封盖水面、阻塞河道、破坏水景近年来水葫芦在四川、云南、湖北、湖南、上海、江苏、福建、浙江及河南南部等17个省市自治区迅速扩展蔓延,已大面积覆盖很多河道和湖泊水面,其中包括许多用于交通、商业、电力、灌溉和娱乐等方面的水体,带来严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危害。水葫芦堵塞河道,影响航运,阻碍排灌,降低水产品产量,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甚至威胁周围居民和牲畜生活用水。污染水体、减少物种位于云南昆明市内的滇池,连绵1000公顷的水面上全部生长着水葫芦,由于水葫芦覆盖水面,形成优势物种,阻碍了光线对水体的穿透,压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剥夺了其他水生物种的“生存权”。滇池内很多水生生物已处于灭绝的边缘。资料记载,20世纪60年代以前滇池主要水生植物有16种,水生动物68种,但到80年代,大部分水生植物相继消亡,水生动物仅存30余种。(3)水葫芦的防治打捞水葫芦虽然这种方法费时、费力、费财,但它是目前解决水葫芦问题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化学防治俗称“农药法”,即对水葫芦“投毒”。在北京的室外小区试验表明,有些除草剂对水葫芦的生长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如克芜踪具有十分明显
本文标题:高一年环境教育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91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