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2_详细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记忆)(1)在时间上的不匀速性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缓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期间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20世纪以来人口数量庞大,人口增长迅猛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2)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人口政策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地区时间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落后的原始部落原始社会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一些发展中国家农业、工业革命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大多发达国家后工业化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大多发达国家欧洲北美地区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第二节人口空间的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以集团性、大批迁移为主1.欧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2.新大陆的开发和新航线开辟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古代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等大批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区新中国至改革开放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政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自发迁移、流量增大1.内地到沿海2.山区到平原3.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1)宏观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2)微观意义: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有利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利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有利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利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结合《世纪金榜》P7-8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一)宏观因素:1、自然环境的变化2、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微观因素: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首(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区域开放程度、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等(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合理人口容量的概念:[记忆]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合理人口容量的意义及其措施:(1)对于制定区域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具有重要意义:①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城市化等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②发达国家人少,消耗与索取资源多,并转嫁污染;发展中国家人多,增长快,消耗资源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引发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2)对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①国际社会合理控制人口;保证平等权利②各国各地区尊重客观规律;提高生活水平质量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主要类型: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的不同,一般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等不同类型。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理解]: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3、城市功能区的主要特点:集中连片;界限模糊;功能兼备[记忆]4、城市主要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大(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高级住宅区: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等。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坡、工业区联系;设施和环境较差等。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2)商业区:主要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占地面积最小的土地利用方式,呈点状或带状分布,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中心商务区CBD特征:建筑物高大稠密;城市经济最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垂直方向)(3)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占地面积仅次于住宅区,往往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较便捷的城市郊区(交通干线两侧),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它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众多的就业机会。(4)文化和高科技区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城市文化教育发达的地区,是城市人口文化素质最高的地区。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在城市内,不同功能区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3、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理解记忆]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OA商业区AB住宅区BC工业区(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①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②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③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④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中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依据及划分:[记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等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是区域的社会服务、经济和行政中心。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3、影响城市等级提升和服务范围扩大的因素: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交通条件。案例: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城市等级体系的概念:[记忆]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2、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规律: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2)中心地理论(结合图2.16荷兰圩田居民点设置规划图)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①每一个高等级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②每一个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低的城市服务范围③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3、研究城市等级体系的意义: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向城镇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其中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记忆]推力(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拉力(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4、城市化的意义:[记忆](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缩小城乡差距(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二、世界城市化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地区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至30%以下,低缓慢缓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对区域发展作用不明显中期阶段30%至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出现郊区城市化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发达国家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2、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及原因城市化特点原因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慢工业化早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二战后纷纷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心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产生影响的原因:城市的发展,城市地域的扩大,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地理环境各要素也相应地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2、表现:(1)自然环境问题: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减少。岩石圈: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地面下沉。大气圈:空气污染。加剧热岛效应。水圈: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酸雨。(2)社会经济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社会保障压力快速加压,地价上涨,成本上升等。3、影响:(1)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2)不利影响: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生物多
本文标题: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2_详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993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