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微中国近代史论文题目:张学良的一生学生姓名:朱佳伟学号:20150207106专业班级:15自动化2班2016年6月12日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摘要张学良一个影响了中国20世纪进程的人物,一个众说纷纭、毁誉交加的人物。他既是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又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他继任东北保安军总司令,严词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后又发动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自此后被长期幽禁,为我国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巨大牺牲。但抗战初期他下令的“不抵抗政策”,使我国东三省落入日本手中,饱受世人谩骂。本文就张学良将军的一系列重大事迹和他的私人生活,来去了解这个矛盾的历史人物。关键字:张学良,东北易帜,蒋介石,西安事变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目录引言.........................................................-1-第一章关东骄子.............................................-2-第二章东北易帜.............................................-3-第三章九一八事件与西安事变.................................-7-参考文献.....................................................-7-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1-引言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2-第一章关东骄子清朝道光年间,张学良的高祖张永贵挑着儿子张发“闯关东”,来到了辽西海城县驾掌寺西小洼屯(现属盘锦市大洼县)落脚,以烧碱务农为生。但是,富庶的关东大地并没有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反倒一代更比一代穷。光绪元年(1875年)张学良的祖父张有才有了第三个儿子,取名张作霖。张作霖20岁那年,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此后,关东大地变战乱频繁,灾祸不断。在这动乱的岁月里,弱者转死沟壑,勇者铤而走险,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在辽西镇安县小黑山赵家庙和广宁县中安堡一带拉起了保险队。1901年除夕,张作霖突然遭到亲俄股匪金寿山的袭击。慌乱中,他的部下背着张作霖身怀六甲的妻子赵氏和长女首芳,张作霖亲自断后,他们逃出重围,向八角台一带奔去。后来就是在这个地方,张学良诞生了。童年时张学良非常聪明顽皮,淳朴善良。寒来暑往,时光荏苒,张作霖被清廷招安后,做了新民巡防营的统带,张学良也随他父亲来到了新民府。1912年,张作霖当上了中华民国陆军第27师师长,四年后便升任奉天督军兼省长。张作霖对张学良寄予了厚望,张作霖小时就为他聘请了名师为他讲授四书五经,还为他请了英文教师。1915年15岁的张学良奉父命与大他两岁的于凤至完婚。于凤至知书达理,二人此后一直相敬如宾。张学良曾说他本想学救人,却变成杀人。因为他本想学医,但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3-父亲不同意,正好张学良青年会的朋友让他该学军事,之后张学良考入了讲武堂炮兵科。在这时他遇到了改变他的挚友郭松龄。在郭松龄的影响下,富国强兵,强兵救国的思想深深地烙印在张学良心中。1921年秋,张学良奉父命出访日本,参观日本秋季军事演习。为了震慑这位年仅21岁的东北王之子张学良,本庄繁频频带着他看海陆军事演习,参观各类新式武器。本庄繁还盛气凌人地问他有何感想,张学良的民族自尊心被强烈地刺痛了,他自信地对本庄繁说:“你们日本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也能做到;你们日本不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也能做到,请君拭目以待!”1924年底,张学良与孙中山之子孙科会盟于大帅府,在北京大学欢迎两公子大会上张学良发表演讲,声明自己“决不做军阀”,引起各界瞩目。但是,不做军阀,却又不得不参加一次又一次的军阀大战,这就是张学良身为军人的无奈。第二章东北易帜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后,张学良子承父业,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控制着东北三省的军政大权。为了早日实现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4-东北易帜,张学良积极配合南京政府的军事行动,并且遵照执行国民政府的军事政策。首先,积极配合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国民政府认为“直鲁残部久未解决,甚感有立事解决之必要”。对此,张学良曾表示,直鲁联军问题可交由奉方解决;在行动上,张学良也确实一直在为解决直鲁联军问题积极努力,他电令张宗昌“退据滦河迤东,避免与国民军引起冲突,并在滦河俟白崇禧代表莅止后,解除全军武装,用示对南诚意等语”。当电令无果后,北平军事当局“闻其结果,已决定取必要处置,遂复电张学良令其准备,一俟前方各军集中,即行会剿”,奉军积极参战,配合国民政府行动,“据天津十三日东方电讯,直鲁联军与奉军第三四方面军于十三日早在昌黎附近竟尔开战,此时,炮声殷殷闻于远近,驻防榆关奉军第二十军第五师约五千人接警之下即时分乘四个列车急行出动,于该方面另有铁甲车出动于秦皇岛”。在中央政府的军事行动中,张学良及其领导的奉系军队也参与其中并在此次行动中付出了较为沉重的代价,“天津十八日东方电讯,直鲁联军自十五日在昌黎压迫三四方面军后直至十七日继续猛攻,昌黎危在朝夕,一说昌黎已由联军占领奉军向秦皇岛方面溃走,此役荣臻所部第十七军第十四师师长就擒,第十一军第二十师师长受伤甚重,第八军团长战死二人云。”可见,奉军在前线非常吃紧。但是张学良在致何成浚的函电中却表示:“为顾全信义起见,志在必行,不惜牺牲一切。”在滦东战事中,张学良亦出兵配合,完成对张褚残部的夹击。1928年9月15日《大公报》的《滦东军事舞台一转》一文中提及“滦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5-河以东由奉军解决”,“张学良皓夜来电,报告张褚皓在安山与杨宇霆见面,请停战,接洽收编,经杨允许,张褚即返朱各庄一带,收束所部”。“张学良今日致白电,称收编张褚残部已定,军事告结束”。由此可见,张学良与南京国民政府共同解决了滦东军事,再次表明了自己要求易帜的决心,使国民政府在对待奉系的态度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为双方和谈铺平了道路。其次,应南京政府要求裁减军队。张学良不仅帮助南京国民政府解决了直鲁残部和张褚残部问题,还积极执行南京政府的裁军决定。对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裁军要求,张学良“莫不遵从”,他电告蒋介石表示:“除将自卫上必需军队存留外,其余尽行裁撤,以作绝无战意之佐证”。也就是说张学良应南京国民政府的要求裁减自己的军队,并且付诸实施。张学良在回答记者问时,提到了裁军问题。“(问)东三省军队缩编以后为数若干?(答)东三省裁军,系事实上办法,就奉天而言,现裁去军官一万五千人,士兵5万人,奉天现有军队15万人,吉黑亦15万人,共30万人。”除此之外,张学良还在易帜后电告蒋介石:“东北空军,决依中央编制”。这彰显了张学良在军事上与南京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努力要求实现易帜的坚决态度。但易帜的道路并不容易,在日本人用计制造“皇姑屯事件”县害死张作霖后,日本田中首相“希望把同张作霖的那种干父子似的私人关系也强加在张作霖儿子张学良头上,藉以继续维持这种关系”实现干预中国统一。林权助利用张作霖丧仪之机在奉天大肆活动,已在向张学良施加压力。6日,林权助向张学良递交田中首相反对东北易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6-帜,要求实行“自治”的信件;8日,往访张学良,提出严重警告:如不放弃易帜,日本政府决以武力制止,或将发生重大事件。张学良对日本政府的恐吓威胁进行了坚决的回击。丧仪结束后,张学良于9日在王家祯陪同下前往日本总领事馆答谢。林权助、林久治郎、佐滕安之助少将三人一起接待。张学良致谢的话音刚落,林久治郎即以威胁口吻发言,扼要数语谓:“东省应听从日本之忠告,取观望形势态度,中止对南妥协,否则田中已具决心,当取觉悟之态度,自由行功,请问贵总司令有何决心。”对此,张学良有理有节地回答道:“林特使与林总事屡次给予我个人的忠告,固所感谢,然而对于林总领宇的发言,实在难以缄默。我是中国人,所以我的想法当然是以中国为本位,我之所以愿与国民政府妥协,是要为完成中国统一,实行分治合作,以实现东三省一般人民所渴望的事。在我个人方面,则是无能为力。我因顾及今后邦交,在个人立场对于日本政府的警告会加以考虑;但是淌以国际关系而论,想必日本政府也决不会甘冒干涉内政之嫌。并且日本政府以种种恐怖之意反对中国实现统一,我颇为不解。”这时,林久治郎凶相毕露地进一步威胁说:“理论已经终结,简单地说:帝国政府具有决心反对东三省对南方妥协;就是被指为干涉内政,也在所不辞。请贵总司令三思。”张学良不为所动,仍沉着应战:“我的决心,以东三省人民的意志为依归,我不能违背三省民心而有所作为。”匆以贫弱之国,险之境,在外交场合有如此鲜明的态度和立场,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实属罕见!张学良将军在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7-促成中国统一这件事上功不可没。第三章九一八事件与西安事变在张学良口述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提到最多的是九一八事变,而且重点都是有关“不抵抗”的问题。张学良的政治生涯中,经历数次重大转折,并且每一次都与近代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在东北易帜中他备受人们拥戴,无数赞美之言都赋予他身上,但在他下达的“不抵抗”命令后,又被无数人谩骂。张学良曾说:“用不着跟他辩,毁誉由人,说骂由你,我不在乎。”但九一八事变,对张学良的影响巨大而且久远,这是他人生中的奇耻大辱。因为当时张学良认为这样的不抵抗主义是对的,实行力避冲突,一方面符合中央“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另一方面张学良此时寄希望于国联,希望国联来解决争端。但国联还在开会的同时,日本继续进兵,并占领了齐齐哈尔。这时张学良才认识到当初的不抵抗命令铸成了大错。此后数年间,张氏透过各种渠道,屡番在私下或公开场合为自己、为东北军曲加辩解。西安事变前,张学良曾告诉杨虎城:“蒋在九一八事变时把我害得好苦,我当了替罪的羔羊,这是有证据的,终有一日我会将此事表白于天下”。杨则安慰说:“大家不光原谅你挨了暗砖(意即张学良受了蒋介石的暗算),还会一致拥护你哩。”张学良多次对部下将士讲过:“东北的失陷有着复杂原因,其责任不能完全由东北军担负;政府也犯了依赖国联希求事态不扩大的两个大错误”,甚至公开对群众说过:“自从失掉东北四省,全国人民无论男女老少,无不骂我张学良,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8-我何尝不敢打日本强盗呢?上级不许我打,这种隐痛是一时不能对人说的”。说政府有“两大错误”和“上级不许我打”,这是事实还是张学良在为自己辩解?两者兼具,从事实上讲,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曾于1931年7月23日在江西“剿共”前线发表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宣言,事变后,有依赖国联解决中日争端的指示。9月23日,在《国民政府告全国国民书》中,明确提出,“深信此次事件,苟经一公平之调查,国联本其应有之职责,必能与我以充分之公道,乃合理之援救”。要求国人“务须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9月22日,蒋介石在南京市党员大会上演说也强调:“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判断”。张学良以这些事实为自己的“不抵抗”政策进行辩解,也能自圆其说,因为一位边疆大吏岂能不按中央大政方针行事。从另一方面看,张
本文标题:近代史论文张学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08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