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陋室铭爱莲说王顾左右而言他公输复习题(有答案)
《陋室铭》3.《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它的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6.文章前四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目的何在?答: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有“名”与“灵”的性质。7.作者以陋室比古圣贤的居室用意何在?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圣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的原因。8.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12.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用意何在?答: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利的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16.选出不正确的选项。(B)A.本文采取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B.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品质,和物质上的享受。C.文章开头运用“山”“水”类比,引出陋室,点明主旨。D.本文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18.本文运用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19.文章点题句(中心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0.下面理解正确的是(B)A龙与仙是比喻住有品德高尚的人的屋子B本文从陋室环境,来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描写陋室的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反应了作者对世俗的厌弃3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36.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答: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39.《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__对偶__的修辞方法。41.作者从陋室环境、交往的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描写陋室的46.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答:示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50.本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B)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水不在深,有龙则灵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57.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6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的“上”、“青”二字用得生动传神,分析其表达作用。这两个字采用了拟人人的写法,化静为动,将静物写得活泼而有生气,既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幽雅致,又传达出作者对这一环境的喜爱之情。70.孔子云:“何陋之有?”与上文的惟吾德馨相呼应。72.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73、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74、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79.作者写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的目的表明了作者所处的环境清幽、潮湿,门前冷落,体现出作者身居“陋”室。《爱莲说》2.文中重在使用什么的手法?文中重在使用衬托的手法:众多可爱的花是一般衬托,菊和牡丹是重点衬托,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3、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文中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以菊花作陪衬,突出莲花的美好形象。B,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和莲花的对比描写,突出他们各自的德行。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4、文章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答:这样写起到烘托作用。菊虽高洁,却有躲避现实的缺点。牡丹虽华贵,却是势利小人追求的,“予独爱莲之”反映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向往。6.《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对莲的喜爱为线索;两个陪衬,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代三种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贵高傲之人。7.爱莲说写菊花和牡丹对写莲花有何作用?答:与莲花形成对比,衬托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8..作者托物言志,借莲花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感?答: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鄙弃和厌恶。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明了什么?答;“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一个“独”字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却不随俗浮沉。“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10,从作者对莲花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答;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11.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著名哲学家13.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14.选出不正确的答案。(D)A.本文是一篇议论散文。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C.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D.“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不计出身,忘本。15.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19..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20..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21.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23.第一段以牡丹和菊花为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24.第二段将莲花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表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2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盛爱牡丹)”2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29.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莲,所言的的志是莲既不消极避世,又决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30.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样写的作用是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本文写“莲”的品质,用菊花作正面映衬,用牡丹作反面映衬。31.赏析“说”,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37.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2.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不同?答: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可以不同流合污,保持高尚人格。43.本文采用托物言志和对比的写作手法。以菊作为正衬,以牡丹作为反衬。46.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的原因是什么?答:原因是莲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却不妖媚,它的茎中间是通透的,外形是挺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49.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51.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相反的谚语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52.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58.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63.与“香远益清”中的“益”字含义相同的是__BD_____。A.延年益寿B.精益求精C.良师益友D.相得益彰64.表明莲花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污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_香远益清_________。66.本文托物言志,以莲写人,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了衬托和比喻的修辞手法。7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7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7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王顾左右而言他》1.1.孟子提出了三个问题,分别从对待朋友的委托、士师管理下属、国君治理国家;三个角度设问,从中可以看出孟子是个善于设问,敢于批评时政的人。2.齐宣王在回答孟子的问题时,前后的变化是什么?前面回答非常干脆,似不加思考;回答第三个问题时,采取避而不答的对策,并转移话题。因为明白孟子问题是针对自己而来,所以转移了话题,不做回答。3.本文选自《孟子》一书,作者是战国(朝代)的思想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后人也因此把这一学派的思想称之为“孔孟”之道。4.孟子发议论先从替朋友照料家眷的事说起,这种先从具体事例来说理的好处是什么?答:能够让读者直观的了解,并通过具体的事例明了作者的观点,是文章更加有说服力。5.孟子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劝诫齐宣王要尽职尽责,治理好国家。6.孟子,名轲,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著有思想核心为“仁义”的《孟子》一书。《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7.孟子被称为(亚圣),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11.面对孟子第三次发问,齐宣王为何“顾左右而言他”?答;齐宣王没有把国家治理好,他应该承担责任。所以,他不敢也不愿回答孟子的问题所以只能转移话题。12.,用自己的话说说“顾左右而言他”的含义?答;对于别人当面提出的问题,避而不答,装作没听见,眼睛往者别处,把话题扯开。1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答:说明了不能尽职的人应该受到惩罚(应该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道理。16.选出正确的答案。(D)A.“顾左右而言他”,原意指对方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故意扯些不相干的事。现已演变成一个成语。B.本文抒发了孟子对齐宣王的不满。C.孟子这样说,是为了逼齐宣王下台。D.本文说明了不能尽职的人应该受到惩罚(应该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道理。21.文中,孟子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想,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22.三个设问,从小到大,由远及近,由外至内,层层类推,说明“四境之内不治”(即国家得不到治理),齐宣王是有责任的。24.孟子所采用的方法与《公输》中墨子所采用的有什么相似之处答:都是层层递进,诱使他人掉进
本文标题:陋室铭爱莲说王顾左右而言他公输复习题(有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17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