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陕师大期末研究生政治考题资料
一,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二、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三,试比较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区别。四,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看法。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工业革命的深入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准备了社会经济的前提条件。自18世纪60年代以来,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且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同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缓解,而且矛盾更加剧烈。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财富日益增多;另一方面,资本家把机器变成残酷剥削工人的工具,把工人推向贫困的深渊,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自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经济危机开始了周期性的不断发生,它不仅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也给广大工人阶级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这样,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就充分暴露出来了,也就为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历史作出全面的、科学的认识,并提出新的理论提供了根据。2.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阶级条件。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在里昂起义中,工人提出“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与“不共和毋宁死”的战斗口号。在宪章运动中,工人要求实现普选权,参加对国家的管理。虽然这些运动都失败了,但是,无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要求,冲击着资本主义制度。这充分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发展既迫切地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又为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依据,这为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阶级条件。3.自然科学取得的许多新成果与社会科学领域里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理论条件。19世纪初,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与进化论学说等的发现或创立充分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本质及发展规律;这就为马、恩正确地认识世界,分析观察社会历史、创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恩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与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合理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恩又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学说,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4.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诞生的思想条件。工业革命后,社会财富迅速增多,而创造财富的人却日益贫困,于是,出现了一些思想家,他们无情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探索建立理想社会的模式,其中最突出的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位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他们的理论不能揭示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能从理论上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的社会主义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但是,他们提出“人人劳动,没有剥削”的未来社会的天才设想,却激励着人们去探寻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道路,这就为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必要性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是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第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基本点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有何区别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方式,阐释了剩余价值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由于这两个规律的发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由于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因此,从狭义上来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理想也是通过科学社会主义表达出来的。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是社会民主党所宣扬的一种部分类似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中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它企求在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框架内,通过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社会改良的途径,逐步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渐进地实现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待资本主义的不同。科学社会主义基于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刻分析,认为解放生产力和实现对人的解放,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担负着实现这一代替的历史使命。民主社会主义虽然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但这种批判更多地停留在伦理道德层面,他们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把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完全局限在资本主义的框框里,争取到执政和参政地位也仅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改良。二是在指导思想上不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直接行动指南。共产党及其科学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惟一的指导思想,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而民主社会主义则坚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否认马克思主义是惟一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主张世界观的多元性和社会主义论证的多元性。它否认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强调主观动机和伦理因素的作用。它认为社会主义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是多元的,马克思主义只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三是追求的制度目标不同。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与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标是探索出一种更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并最终达到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民主社会主义从最初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目标,逐步变为把社会主义仅仅视为一种价值追求和一项不断追求美好社会的持久的运动,目标是通过对现存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的不断调整改良,达到一种所谓更民主自由的社会。四是在社会变革的方式上不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方式可以有两手,在坚持暴力革命是主要斗争形式的同时,也绝不放弃任何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而民主社会主义把通过普选取得议会多数作为取得政权的唯一方式,主张渐进地变革社会,反对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五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态度不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取得了政权的无产阶级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有步骤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民主社会主义否认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主张用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取代消灭私有制,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总之,科学社会主义以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历史使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建设者;而民主社会主义则以管理和改良资本主义社会为己任,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者和资本主义病床旁的医生。但是,意识形态上的对手不一定成为政治上的敌人。战后以来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改良实践,虽然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他们始终没有超出资本主义的范围。民主社会主义的某些观点和一些实践举措,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具有借鉴意义。但这种借鉴,是高举我们自己的理论旗帜,不失去自我的借鉴。我们经由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总结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得出了当代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新结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就是我们的理论旗帜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本文标题:陕师大期末研究生政治考题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21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