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陕西省地理地缘和行政区划的关系杂谈
陕西省地理地缘和行政区划关系杂谈--上篇1.陕西省地理地质概况1.1.地理概况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处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陕西省占据了中国版图轮廓中轴线的北段,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陕西省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在其境内。全省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总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翻开陕西省的任何一张地形图,一眼就能看出全省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东西。整个陕西省从北到南可以分为三块,陕北高原、关中盆地、陕南山地三个地形地貌区。其中高原926万公顷,盆地面积391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省年平均气温13.7℃,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1月平均气温-11℃-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极端最高气温42.8℃。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1.2.地质概况陕西省由南向北存在着鄂尔多斯地台、渭河地堑、秦岭褶皱带、大巴山过渡带等四个地质构造单元,构成陕西省的地质构造基础。*鄂尔多斯地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陕北高原位于该地台的东南部。地台基底由前震旦系的变质岩构成,盖层很厚,由震旦纪以来的不同时代的研习组成,无岩浆侵入。盖层中二叠纪以前的岩系主要为海相沉积,二叠纪及其以后的岩系为陆相沉积,表层为第四级的黄土和沙漠。*渭河地堑亦称关中断陷盆地,是中朝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北以北山南侧大断裂与鄂尔多斯地台相接,南以秦岭北坡大断裂与秦岭褶皱带相连。基地构造在宝鸡、陇县一带主要为中生界白垩系岩层,宝鸡以东主要为太古界、元古界的岩系。盖层为第三系的红层、第四系黄土和河流冲积物。关中盆地断裂带皆为高角度断层。它直接控制、影响沉陷的形成和发展,使本区形成具差异性断块构造的某些特征。近东西向地堑与北东向凹陷迭加形成断陷洼地,如陵前洼地、保南洼地、卤阳洼地等,近东西向地垒与北东向隆起带共同作用形成断块中低山、断块黄土塬,如嵯峨山、将军山、尧山、五龙山、九龙塬、紫金塬、焦作塬、铁镰塬等。*秦岭褶皱带分为三部分:I.北部最古老的岩层是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变质岩,上覆巨厚的古生界沉积岩,岩浆活动发育,生成不同时期的花岗岩;II.中部最古老的岩系是早古生界的变质岩,上覆晚古生界的沉积岩,岩浆活动差,花岗岩很少;III.南部最古老的岩系是震旦系和寒武系的变质岩,上覆志留系的沉积岩,有花岗岩分布。*大巴山过渡带是扬子准地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其凸起地区,基岩外露,主要是前震旦系的变质岩和古生界的岩系;凹陷地区基岩被覆盖,覆盖物为第三系岩层和第四系的松散沉积物。秦巴断块隆起,系由走向东西的紧密褶皱和压性断裂组成的强烈挤压带,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多深大断裂,且具长期活动性,形状、性质变化大等特点。因差异升降形成汉中、西乡、安康断陷盆地,和北向、北东向斜列的石门、洛南、商丹、山阳等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断裂活动明显,沟谷深切,地形破碎,动力地质作用强烈。2.陕西省地理地缘现在加入生态、经济因素,再对上述三大地理区域细分。以地理结构为主线展开,然后从地缘角度分析评述。2.1.陕北高原陕北高原位于“北山”以北,是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梁、峁,是黄土塬经沟壑分割破碎而形成的黄土丘陵,或是与黄土期前的古丘陵地形有继承关系。沟大都是流水集中进行线状侵蚀并伴以滑塌、泻溜的结果。从区域组成特征看,延安以北地面切割严重,是以峁为主的峁梁沟壑丘陵区,绥德、米脂一带最为典型;延安、延长、延川是以梁为主的梁峁沟壑丘陵区;西部为较大河流的分水岭,多梁状丘陵。延安以南是以塬为主的塬梁沟壑区。洛川塬是保存较完整、面积较大的黄土塬。宜川、彬县、长武一带,因沟谷蚕食,形成了破碎塬。在榆林地区的定边、靖边、横山、神木等县的北部,长城沿线一带是风沙滩地。陕北黄土高原上分布着一些不太高的山地,有白于山、子午岭、崂山、黄龙山等。陕北黄土高原较大的河流分别注入黄河和渭河。直接入黄的河流,一般是上游河段开阔,下游河床狭窄,多成峡谷,河床比降大,流速急,暴涨暴落,洪枯水量相差大,含沙量大。各大河及其主要支流的中、上游段,往往形成较宽的川地,是黄土高原的“米粮川”。据此陕北高原可细分为:长城沿线荒漠高原区、黄河沿岸水土流失区、白于横山干旱丘陵区、洛延定河谷丘陵区,黄土高原南缘塬梁区。2.1.1.长城荒漠长城沿线荒漠高原区是毛乌素沙漠的一部分,又称小毛乌素沙漠,也称陕北沙区。沙漠东近黄河,西接盐池,北与内蒙毛乌素沙漠相连,南大体以明代万里长城为界,包括榆林市的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六个县(区)长城以北地区及以南部分地区。陕北沙区在地形构造上是一个槽形地带,地貌上大部分为沙地和湖盆滩地,东西长约420公里,南北宽12~120公里,总面积15831km2,占陕西总面积20.58万km2的7.7%。毛乌素沙漠沙漠成因主要是植被遭受破坏后就地起沙的结果,也和强风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搬运沙粒有关。冬、春季多强劲的西北风,使沙丘向东南移动。沙丘沙地主要分布在榆溪河西岸与无定河北岸的三角地带、梁镇至定边以北地区、红柳河与芦河之间。其中流沙主要是新月形沙丘及其沙丘链,面积567km2,其余为半固定和固定沙漠,主要是格状沙丘、垄状沙丘和椭圆形沙丘。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长条形沙垄和沙滩、平缓沙地交错分布,连续不断,占据了地面的主要部分。沙丘、沙垄一般长几十米至百米,底宽几十米,高度一般10—30m,少数可达40m,最小2—5m。在一些较大沙丘之间,常有丘间洼地。这一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定边、靖边县的风沙草滩,由一些低缓的内陆小盆地和滩地组成。地面开阔平坦,由流水冲积、洪积沙土及风积沙土组成。滩地和盆地中部低洼,有的积水成湖,因长期盐分积累,形成许多盐湖、盐碱地。仅定边西北部就有大小盐湖11个。小盆地之间为宽、高几米至十几米的宽缓分水鞍地。表面坡度3—10°,越向盆地、洼地中心,越平坦。地下水丰富,水位埋藏浅,夏季水草丰盛,是良好的牧场。但春冬季风沙危害严重,土地不断沙化,草场持续受到破坏。靖边以北的风沙草滩区,其构造特点是沙丘沙地环抱湖盆草滩。沙丘高度一般较小,高3—6m,多已固定、半固定;草滩地主要由冲积沙、粘土组成,地面较平坦。这种地形地质结构易于储存地下水,水位埋深十几厘米至一、二米。地下水在沙丘之间或某些低洼处露出地面,成为大小不等的湖盆滩地,也是陕北独特的沙漠河流的源头。滩地大小不一,多逶迤相连,夏季水草丰盛,为重点牧业基地。较大滩地可达100km2,如神木的尔林兔滩地,东西长25km,南北宽5km。榆林的马合、巴拉素、补浪河、圆大滩、吧吓采当,神木的大保当、窝兔采当、长胜采当等滩地,也都在50km2以上。这一地区地下水位埋藏浅,土地盐渍化严重,滩地中部常形成天然内陆湖泊。陕西省唯一的大面积湖泊是神木县西部的红碱淖,该湖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属高原内陆湖泊,水面面积接近67km2,平均水深8.2m,蓄水量约7亿m3。湖水依靠四周季节小河及地下水补给,多年补给与蒸发处于基本平衡状态。近年,因连续干旱,湖面面积已有明显减小。湖内盛产鲤鱼,湖面飞禽穿梭、碧水蓝天,浑然一体,构成独特的大漠风光,目前已开辟为一旅游景区。荒漠之中没有大片的绿洲或者高价值的矿产资源,只能被遗忘。即使锁阳(肉苁蓉)之类的新奇玩意,也改变不了遥远而陌生的记忆。2.1.2.黄河沿岸黄河沿岸水土流失区,背靠破碎的黄土高原梁峁,下依险峻的晋陕黄河大峡谷,又被称为土石山区,是陕西省的三大山区之一(另两个是秦巴、白于)。这一地带土石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它不是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由于地壳运动而隆起的,而以大气环流和人类的生产活动占据了主导因素,即最高处是黄土,不是岩石。人类进入农业文明社会以前,此地还是森林草原区;同期,北方寒流带来了肥沃的沙尘,不断堆积出深厚的黄土层。近三千年间,人类不断烧荒开垦,地表的天然植被破坏殆尽。加上气候干旱化的趋势,植被自我修复能力薄弱,黄土长期裸露。一有降雨,泥沙俱下。日积月累,黄土冲刷完了,石头就露出来了。从地形地貌上看,高处不牢靠的黄土,坡地无价值的石头,河谷不稳定的滩地,都难以保持农业耕作。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以无定河下游干流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四河四川”,分布着典型的陕北沙漠河流,沙量大、常流量小、洪峰过程短。其中无定河相对最大的流域面积、年径流量以及河谷切深,区别了南北。南部又分为延川次单元和黄龙山东麓。其中,延川次单元包括延长县全部,延川、清涧县绝大部分,宜川县少部分,即指清涧河、延河、云岩河的中下游流域。在此汇入黄河的三条河流都相对较大,土石地貌发育得较为典型。黄龙山东麓的河流除仕望河较大之外,其余普遍狭小,塬梁、沟涧发育较多。黄河沿岸这一狭长地段严格意义上不构成完整的地缘结构,把它单独拎出来,一方面是从南韩城到北府谷,自然地形上、农业经济上的相似性;另一方面是看在黄河对岸,沿岸的渡口和大桥或多或少提升地缘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对这一地段的处理,像陕北沙漠那样被动的保护,比照退牧还草,简单的施行退耕还林,已经不行了。必须采取强力措施,借助土木工程来治理,比如淤坝。这是一项庞大、长期,但又零散、见微知著的系统工程。从这点看,沿岸水利工程建设上施工的分配、资源的整合,是有文章可做的,至少会在行政层面加强联络或者是博弈。2.1.3.白于丘陵白于山脉古代称横山,同名主峰白于山海拔1858米,西接六盘山系,东北止于无定河,绵延数百公里,略成弧形横亘在陕北高原西部。陕北的四条大河,延河、北洛河、无定河和清涧河均发源于白于山脉。陕北白于山区是全国四大缺水区之一,地跨榆林和延安俩地级市,其范围涉及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吴起、志丹、安塞、子长8个县。其中,农业总人口80.2万人,榆林市60.2万人,延安市20万人。历史上,白于—横山军事价值一直大于农业价值。然而经济基础薄弱,其军事价值维持艰难。现代社会的油气、煤炭等能源开发,相当程度上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但是,白于山区的核心问题仍旧是水资源匮乏。秦岭、子午岭、白于山脉层层阻挡南来的温湿气流造成该地区干旱缺雨,常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在气候干旱化的趋势下,水资源缺乏的状况不可能好转。而且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盐碱氟等矿物质,造成苦涩,以致长期饮用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国家耗费巨资建设的黄河引水工程,堪堪解决定边县城及周边乡镇的人畜饮水。再配合各种小型蓄水、供水工程,如水窖、集雨场、机井等,解决定边县广大农村地区的人畜饮水,力求安全足量。仅仅有水吃不够,还得有钱花。白于山区是陕西三大贫困地区之一,化石能源和新型能源的开发不足以抵消恶劣的自然条件带来的限制。因此,扶贫移民开发成为必由之路。2010年底出台的《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涉及陕北白于山区的约1.9平方公里,搬迁居民39.2万。根据白于山区移民接收地实际,结合搬迁户意愿,可确定通过多种方式予以安置:涧谷地带移民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搬迁安置;县城及周边搬迁安置;新规划布局小城镇安置;北部风沙滩区土地开发搬迁安置;投亲靠友,向外省、市、县搬迁和特殊群体
本文标题:陕西省地理地缘和行政区划的关系杂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28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