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隆中对》复习资料解释重点词语1、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自董卓已来()必能裨补阙漏()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2、词类活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3、一词多义已停止然志犹未已()遂由是先主遂诣亮()自董卓已来()遂用猖蹶()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为好为《梁父吟》()因屏人曰()谓为信然()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贤能为之用()欲信大义于天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4、古今异义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古:今:】此人可就见【古:今:】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今:】主上蒙尘【古:今:】遂用猖獗【古:今:】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今:】5、重点字词躬耕陇亩()先主器之()此人可就见()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因屛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度德量力()()曹操比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此殆所以资将军()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总揽英雄()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内修政理()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先生解之曰()帝室之胄()三.翻译句子(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遂用猖獗,至于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文理解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2.诸葛亮分析与曹操不可争锋的主要原因的是:3.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①曹操②孙权4.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五、对比阅读(一)【甲】亮躬耕陇亩...君谓计将安出?”【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选自西汉·刘向《烈女传·赵将括母》)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将军宜枉驾顾之顾()欲信大义于天下信()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用()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日()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凡三往,乃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句中的“乃”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王以为若其父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两句中的“若”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B.刘备善于听从他人意见,以诚心求得人才,终成就三国鼎立之势;而孝成王不听从他人意见,最终兵败。C.两段选文在塑造人物时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甲文徐庶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谋略与才干,乙文第一段写括母分析赵括父子是侧面表现括母仁智。D.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件事“三顾茅庐”和“长平之战”在两段选文中仅以“凡三往”“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就概括了,这是因为这两件事本身与突出两篇传记的主人公的性格关系不大,这也告诉了我们写文章时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要略写。(二)【甲】亮躬耕陇亩...凡三往,乃见。【乙】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解释词语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由是先主遂诣亮()不耻劳辱()尝辍业投笔叹曰()2.翻译句子(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2)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3.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三)【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乙】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③。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选自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氢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吴会:吴国。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利尽南海,东连吴会尽:完全B.信义著于四海著:闻名C.身使孙权,求援吴会身:亲自D.大破其军,乘胜克捷破:打败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曹操比于袁绍躬耕于野,不求闻达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D.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3.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诸葛亮分析政治形势认为刘备不可与曹操较量,也不可谋取孙权。B.甲文中诸葛亮除了分析政治、军事、地理因素外,还特别强调要爱民和用贤。C.乙文中写诸葛亮“乃建奇策“,这里的奇策就是甲文中“外结好孙权,内此伏彼起政理”。D.乙文中孙权因为一向心服刘备,又敬重诸葛亮的奇才和儒雅,所以派兵帮助刘备。4.翻译句子(1)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2)亮少有逸群之才,容貌甚伟,时人异焉。5.请结合文章内容,比较甲乙两文刻画的诸葛亮形象的异同。(四)【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乙】时先主屯新野...君谓计将安出?”(选自陈寿《隆中对》)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行拂乱其所为()人恒过然后能改()2.翻译句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3.乙文中刘备描述了当时“汉室倾颓”的混乱局面,如果用甲文中的话概括导致这种混乱局面的原因,最恰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4.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乙文中的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五)【甲】亮躬耕陇亩...君谓计将安出?”【乙】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②!”上曰:“吾亦欲东③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④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①上:指汉王刘邦②顾王策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③东:向东进军,与项羽争天下④为公:为了您,看在您的面上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信数与萧何语不可胜数B.臣追亡者耳生死存亡C.将军宜枉驾顾之左顾右盼D.孤不度德量力以己度人2.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是()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于是上欲召信拜之C.策之不以其道D.愿陛下亲之信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4.“萧何追韩信”的故事脍炙人口,经久弥新。“”四个字,交待了韩信离开刘邦的原因;“”四个字,表明了萧何对韩信才干的欣赏;一个“”字表明了刘邦对萧何举荐的信任。5.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于他看不到自己被刘邦重用的希望。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这一细节写出了萧何急于要追回韩信的迫切心情。D.刘邦对萧何十分信任,言听计从,说明汉军的实际领导人是萧何而不是刘邦。6.根据上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有哪些?《隆中对》答案二、1.“信”通“伸”,伸张“已”通“以”“阙”通“缺”,缺点“简”通“检”,挑选“有”通“又”2.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装3.停止就通“以”因此已经|凭,凭借动词,吟诵于是判断词,是|连词,跟、和表被动,被、替介词,在动词,作为介词,向|将领调动,率领4.古:常常;今:每当|古:接近,趋向;今:副词,表结果|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今:蒙上灰尘|古:失败;今:猖狂|古:一天天;今:太阳,天日5.陇:田地莫:承认,同意器:器重,重视就:接近,趋向致:招致,引来枉驾:屈尊顾:拜访诣:拜访屛:命人避退倾颓:崩溃、衰败度、量:估计,衡量,估量计:计策出:产生比:与……相比挟:挟持、控制资:资助、给予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揽:招致、罗致跨:占据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政理:政治身:亲自日:一天天解:劝解胄:后代四、课文理解答案2.今操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3.①不可与争锋②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③取而代之④西和犬戎,南抚夷越。4.(1)夺取荆州、益州,作为霸业的根基(2)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与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3)联吴抗曹,并从荆、益二州出发五、(一)1.(1)拜访(2)通“伸”,伸张(须写出本字和解释。)(3)因此(4)每天2.孝成王因为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因此最终没有加罪于她。3.C【译文】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事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统统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统统收藏起来;况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国王您认为他象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
本文标题:隆中对阅读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41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