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适岗培训《中国古代史专题》
适岗培训《中国古代史专题》第一章中国的原始社会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迄今所知,大概距今170万年到10万年之间,我们的祖先在自身的进化中还处于猿人(直立人)阶段,就劳动、生长、繁衍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我国的猿人化石及其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极其丰富,已正式发表的主要资料有:1.元谋人:在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两颗左右内侧门齿化石,与它共存的有三件打制石器以及一些原始动物化石,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但亦不能确证用火。经古地磁法测定距今170万年。但1984年有些学者提出是在73万至60万年之间。这个论点到1985年即被考古学界所批驳,而确认是170万年。1987年又采用新的科学方法测定仍是170万年。对此可以确信。2.蓝田猿人:但经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吴汝康对头骨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较北京猿人更为古态,推测时代稍早于周口店期,后依古地磁法研究,定为65-80万年之间。从1983年以来,有关科研单位又进行了重新测定,测定结果表明兰田猿人距今为110-115万年。3.北京猿人:距今69万年前。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是四、五十万年前中华民族远古祖先的重要住地。1929年由裴文中先生负责工作,贾兰坡参加,发现第一个猿人头盖骨,到1937年共发现5个比较完整的猿人头盖骨,解放以来又有陆续发现,共找到了约40个个体的人类化石,9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还有数以万计的石器和用火遗址。这里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宝库。4.北京猿人体质特征:从北京猿人的头盖骨看,语言中枢已经隆起,说明有简单语言,双手骨骼较灵巧,上肢骨与现代人极为相似,下肢骨也接近于现代人。这说明劳动对人类的体质发育起了决定性作用。而用火、熟食,对于大脑所需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有助促进转化,这使北京猿人有了质的变化。5.血缘家族:中国猿人已摆脱了原始群时的乱婚状态,进入了血缘家族阶段。所谓血缘家族,即同辈人的婚姻集团,每一代的兄弟姐妹互为夫妻,排斥祖先和子孙,双亲和子女之间的婚姻,但并不排斥亲生兄弟姐妹之间的夫妇关系。这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是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神话人物女娲和伏羲就是兄妹互为夫妻关系,这与中国猿人的社会阶段相一致。二、古人和古人创造的文化大概到更新世晚期,距今2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发展到了“古人”(早期智人)阶段。有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长阳人、许家窑人、贵州桐梓人等等文化遗址陆续发现。华北、长江流域、西南、华南均发现“古人”遗址。“古人”的体质比猿人进步,但和现代人相比,还有原始性。许家窑选址的烧骨是人工取火的证据。人们生活来源仍然依靠采集和狩猎两大部门。从中国猿人时期开始的血缘家族在这个时期继续得到发展,血缘家族经历的时间是相当漫长的。族外婚,古人阶段,由于血缘家族的繁衍分裂,形成新的血缘家族,就为同一家族的一群兄弟与另一家族的一群姐妹之间的群婚创造了条件。这种新的更高级的群婚形成,即后代一度相当盛行的族外婚。人类排斥了血亲婚配,从而增强了人类自身体质。氏族制度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第二节原始社会形态的发展-母系氏族社会一、新人与氏族公社的形成距今5万年到1万年间,古人即早期智人发展为晚期智人,即新智人,亦称新人。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阶段。人类体质形态上的原始性质完全消失。主要遗址见教材,有柳江人、山顶洞人、河套人、麒麟山人、峙峪人、左镇人。资阳人应是新石器早期。1.生产技术的进步弓箭的发明是这个时期的突出成就。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出土的石箭头,距今2.8万多年。弓箭的发明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狩猎可以起到威力强、速度快、射程远的效果。2.氏族制的确立(1)定义:氏族是起源于一个老祖母,具有特定氏族名号,以族外婚为前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共同信仰的比较牢固的经济生活的社会单位。有氏族就有部落,部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近亲氏族结合成的,有时氏族人口增多,在氏族和部落之间又组成胞族。(2)氏族制的确立必然是母系。这有两个原因:第一,由于女子在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男子打猎捕鱼,女子采集、管理氏族内务。男子打猎收获没有保证,而女子采集植物,收获较稳定,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妇女是生产的主人。第二,因为族外婚仍然是群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留在氏族内的却是各代女儿的子孙,必然确立以老祖母为中心的母系氏族。二、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和遗存(一)有关母系氏族公社传说和遗制从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住往要经过一个中石器文化阶段,中石器文化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广泛使用了弓箭,二是使用了复合工具。陕西大荔沙苑文化可能属于中石器文化。仰韶文化以前的早期新石器遗址过去一直情况不明,近几年发现了裴李岗、磁山文化,才初步解决了这段文化的脱环。(二)遍布各地的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遗址1.黄河流域的遗址、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2.长江流域的遗址(1)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为中心,分布在浙东一带。经测定距今6000-7000年。其主要文化特征:陶器较原始,手制,多为夹炭黑陶,陶质疏松,器形不规整,火候稍低,一般在8500℃左右。夹炭黑陶是以经燃烧炭化的植物茎叶和稻壳掺和,具有显著的特点。农业发达,磨制农业石器精制,骨、木器相当进步。(2)马家浜文化(3)大溪文化这时期福建有闽侯昙石山贝丘遗址。旧石器晚期有东山近年发现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其他地区的文化遗址:北方细石器文化区;红山文化、女神庙、积石冢群址。三、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经济生活1.以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活动磁山文化中发现碳化粟,半坡遗址发现菜种。河姆渡文化发现大量碳化稻谷同时还发现有许多植物果实渔猎经济。2.原始手工业磨研器、陶器的烧制“鹳鱼石斧图”、彩绘、刻划符号、与商周文字有渊源关系,钻孔技术精美艺术品注意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钵口沿刻有几何形符号,临潼姜寨、青海乐都柳湾马家窑文化,统计起来有100多个符号,50多个个体。涵义未解释。应是文字的萌芽。四、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社会生活1.社会组织——母系氏族公社姜寨原始村落遗址、半坡遗址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氏族制得到充分发展,可从这个阶段的村落遗址和墓葬中反映。2.图腾与对偶婚母系氏族社会发展的特征:(1)氏族公社的特点是聚族而居。这个时期的村落遗址相当密集。如西安附近沣河中游一段长约20公里的河岸上,两岸共建立了十多处村落;邻近半坡的产河和霸河流域,经调查发现了近三十处仰韶文化遗址。(2)从遗址的结构看,如半坡遗址,约5万平米,包括居住区、窑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居住区在聚落的中心,中间分布着许多小房子,小房子有方形和圆形两种,计有46座。每座小房子供对偶家庭居住用。(3)从居住遗址反映,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婚姻形态已由族外婚发展为对偶婚。即一对男女在或长或短时间内保持配偶关系,但这种对偶关系还很不稳定,不能构成独立的家庭经济,男子到女子氏族中来过婚姻生活,如一些少数民族保留这种风俗叫做“望门居”,子女象以前一样仍然只属于母亲。半坡,姜寨遗址的小房子都是对偶家庭的住地。(4)氏族建立的民主、平等关系。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一、父权制的确立和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1.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大约距今5000年时,我国的氏族部落有一些先后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社会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在黄河流域有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在山东和江苏北部有大汶口文化,在长江流域有屈家岭文化,青莲岗文化和良渚文化。这些文化清晰地反映了这个历史阶段的经济生活面貌和社会结构的特征。其中以龙山文化分布最广并最具代表性。(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湖北龙山文化等)2.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一个父系氏族公社包括若干个父系氏族大家族,含同一男性所生的几代人及其个体家庭组成。二、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和文化艺术1.原始农业和文化艺术锄耕农业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经济部门。适应锄耕农业的需要,精磨钻孔技术开始普遍使用于生产工具的制造,出现了更加厚重的大型的磨光刀斧和磨制平扁的石铲,大大提高了砍伐树木、开拓荒地的效率。农作物方面,黄河流域仍然以种粟类为主,长江中下游一带则大量开辟水田,种植水稻。2.畜牧业在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畜牧业也开始繁盛。其间饲养的家畜种类增多,各地都增加饲养了成群的猪、狗;也有不少山羊、牛。有的地区还开始养马养鸡;浙江良渚还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水牛。3.制陶术的进步和冶铜业的出现同样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时的制陶业发展较快,如龙山文化的制陶业已采用了快轮,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厚仅0.1-0.2厘米,因而被称为“黑陶文化。”大汶口文化陶器上也出现了图象文字,刻划符号。金属加工的出现也是突出的成就。三、家庭、私有制的发展和部落战争1.婚姻形态的变化和最初的阶级压迫男子凭借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必然要求按男系计算世系,按父系继承财产,从而打破了母权制的婚姻秩序,改变了群始形态下的对偶婚从妻居的传统,改变为从夫居。并建立起较为巩固和持久的结合,形成新的经济细胞。对偶婚被一夫一妻制所取代。2.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父权制的形成和私有制的出现是联系在一起的。从父系氏族公社形成时,由于生产的不断发展,畜牧业、手工业和农业的社会劳动大分工的出现,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有了剩余,便产生了商品交换。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祝融作市”,“日中为市”,反映了我国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有了交换的市场。随着私有财产的逐渐滋长增多,原始共产制的原则日益遭到破坏。在父系氏族内部,各家族的首领,凭着自已的权力,掌握的财产愈来愈多而成为富人。墓葬的随葬品体现氏族成员内部已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3.部落战争和部落显贵的出现我国古代传说,大约4000-5000年以前,在黄河流域一带,居住着一些著名的部落联盟。在黄河中下游有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组成的联盟;在黄河下游有少昊部落和太昊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在东南还有强大的九黎部落联盟,酋长叫蚩尤。这些部落和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战争加强了军事首领的权力,历史进入军事民主制时期。部落首领化为王权,世袭的国王出现了。四、古代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联盟炎、黄、夷、蛮诸部落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东方的海岱地区及长江下游地区。“三苗”即苗蛮部落群,在长江中游一带。此外还有“诸戎”,“群翟”,巴蜀先民,以及长江以南直至岭南的古越族。他们通过斗争和融合,形成最初的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国家雏形。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一节夏王朝的建立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构1.夏族的兴起和活动范围夏族,姒姓,是居住中原的古老部族。关于它的渊源,共有四说:一说夏族兴起于西羌;二说从夏族居住的伊洛河汾地区的仰韶文化发展而来;三说夏文化从山东龙山文化发展而来;四说夏族首先活动在陕晋一带。这里从第四说。夏族最后定居在豫西、晋南一带,伊水洛水之间是他们的活动中心。2.夏王朝的建立夏建国后,由于游牧部落习俗的影响,夏都城多次迁徙。据《古本竹书纪年》载:禹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太康居斟,相居帝丘,杼居原,又迁老邱,孔甲居西河,桀复居斟。从地理范围看,总的趋势从豫西向豫东发展。到夏朝末年,夏人活动范围扩大,有“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之说。3.世袭传子制的确立夏朝从禹始到桀亡止共传14代17王,历经500余年。禹以前是“选贤与能”,从禹始传子启。以后除太康与中康,帝不降与帝扃是兄终弟及外,其他王位继承皆为父传子。传子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的产物,这种新制度的确立需要经过一段巩固过程。所以通过与东夷部落首领伯益,有扈氏的战争,夏启才稳定了王位。分给他“有田一成,有众一旅”,重建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夷夏之争经过四代人的努力,最后夏胜,夏朝因而复国。4.夏王朝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夏建立的国家是小邦,统治范围狭小,权力机构简单,据文献记载,诸夷各部落与夏族频繁交往,形成了各族间的迁徙流动。这就必然打破牢固的血缘关系,按地区关系来划分他们的臣民。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按血缘关系来划分臣民是氏族社会,而按地区划分臣民和权力则是国家的初期。夏朝初步建立了简单的国家机器。“这种暴力机
本文标题:适岗培训《中国古代史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42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