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一生物《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教案(4)新人教版
1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板书教学过程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1.盂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出示挂图)P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F1黄色圆粒↓F2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315粒:108粒:101粒:32粒9:3:3:1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1)每一对性状的遗传都符合分离规律。2)不同对的性状之间自由组合。3)F1形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第一课时引言: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面请同学们共同回忆以下几个问题:提问: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什么?(回答:基因分离定律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于遗传给后代。)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孟德尔的另外两个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①豌豆粒色试验②豌豆粒形试验P黄色X绿色P圆形X皱形↓↓F1黄色F1圆形F2F2(回答:①F1黄色豌豆自交产生两种表现型:黄色和绿色,比例为:3:1。②F1圆形豌豆自交产生F2有两种类型:圆粒和皱粒,比例为3:1。)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讲述:1.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是在完成了对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后得出的。那么,豌豆的相对性状很多,如果同一植株有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纯合亲本性状,如:豌豆的黄色相对于绿色为显性性状,圆粒相对于皱粒为显性性状,我们将同时具有黄色、圆粒两种性状的纯亲本植株和具有绿色、皱粒两种性状的纯亲本植株放到一起来研究它们杂交后的情况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它是否还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呢?于是,孟德尔就又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试验的过程是这样的:孟德尔选用了豌豆的粒色和粒形这样两个性状来进行杂交,即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做亲本进行杂交,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结出的种子都是黄色圆粒的。以后,孟德尔又让F1植株进行自交,产生F2中,不仅出现了亲代原有的性状——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还产生了新组合的性状——绿色圆粒和黄色皱粒。在所结的556粒种子中,有黄色圆粒的315粒、绿色圆粒的108粒、黄色皱粒的101粒、绿色皱粒32粒。这四种表现型的数量比接近9:3:3:1。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样的结果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教师组织学习小组讨论,并分析问题,指定小组长回答问题。)提问:这一试验结果是否符合基因分离定律?方法:从一对性状(粒色、粒形)入手,看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分离规律:粒色:黄色:315+101=416绿色:108+32=1402由于Y与R和r组合的几率相同,R与Y和y组合的几率也相同,所以四种配子的数量相同。4)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试验分析图示解:(幻灯)PYYRRXyyrr↓↓配子YRvr↓↓F1YyRr5)F2基因型、表现型基因型表现型1YYRR2YyRr黄色圆粒92YYRr4YyRr1YYrr黄色皱粒32Yyrr1yyRR绿色圆粒32yyRr1yyrr绿色皱粒1课堂巩固:(幻灯示巩固题)黄色:绿色接近于3:1粒形:圆粒:315+108=423皱粒:101+32=133圆粒:皱粒接近于3:1(回答:由此可见,从一对性状的角度去衡量这一试验是符合分离定律的。)提问:新组合的性状是如何产生的呢?(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上述遗传实验的分析,在F2不仅出现了与亲本性状相同的后代,而且出现了两个新组合的形状: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并且两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接近3:1。这说明什么问题?(回答:这表明在F1形成配子后,配子在组合上发生了自由配对的现象。)讲述:对,这表明两对性状在共同的遗传过程中性状分离和等位基因的分离是互不干扰,各自独立的。由于一对性状的分离是随机的、独立的,那么,两对性状在遗传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随机组合。从实验结果来看,在F2中:粒色:黄色:3/4粒形:圆形:3/4绿色:1/4皱形:1/4也就是说,在3/4的黄色种子中,其中应该有3/4是圆粒的,1/4是皱粒的;在1/4的绿色种子中,应该有3/4是圆粒的,1/4是皱粒的。反过来也一样,即在3/4的圆粒种子中,应该有3/4是黄色的;有1/4是绿色的。在1/4的皱粒种子中,应该有3/4是黄色;1/4是绿色。两对性状结合起来应该是556粒种子应出现的性状黄色圆粒:3/4x3/4=9/16556x9/16=313黄色皱粒:3/4xl/4=3/16556x3/16=104绿色圆粒:1/4x3/4=3/16556x3/16=104绿色皱粒:1/4xl/4=1/16556xl/16=34杂交实验的结果也正是如此,在556粒种子中,黄色圆粒315粒,黄色皱粒101粒,绿色圆粒108粒,绿色皱粒32粒,正好接近:9/16:3/16:3/16:1/16,即:9:3:3:1。根据以上分析,请同学们看书:P30以上数据表明……至P31第二自然段结束。讲述:孟德尔假设豌豆的粒色和粒形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即黄色和绿色分别由Y和y控制)圆粒和皱粒分别由R和r控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提问:根据子一代的表现型,能否说明亲本的显隐性关系?(回答:由于子一代表现为黄色圆粒,说明亲本中黄色相对于绿色为显性性状,圆粒相对于皱粒为显性性状。)提问: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如何表示?(回答:纯种黄色圆粒的基因型为YYRR;纯种绿色皱粒的基因型为yyrr)提问:两个亲本产生配子的情况如何?F1的基因型是什么?(回答:根据减数分裂的原理,YYRR产生的配子为YR,yyrr产生的配子为yr。F1的基因型为YyRr。)3提问:F1形成配子时,各等位基因之间的分离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随机结合。请同学们思考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几种?比例如何?(回答: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四种,即YR、Yr、yR、yr,比例为:1:l:l:1。)讲述:关于杂种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是发生自由组合的根本原因,也是这节课的难点。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F1产生配子的过程。杂种F1(YyRr)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Y和y、R和r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而不同对的等位基因之间随机组合在同一配子中。F1基因型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YRYryRyr1:1:1:1由于Y与R和r组合的几率相同,R与Y和y组合的几率也相同,所以四种配子的数量相同。提问:杂种F1形成配子后,受精时雌雄配子是如何随机组合的?请同学们思考F1的配子结合的方式有多少种?(回答:结合方式有16种。)提问:以上结合方式中;共有几种基因型、几种表现型?(回答:有九种基因型、四种表现型,表现型数量比接近于9:3:3:1。)小结:盂德尔在完成了对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以后,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是进一步探索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揭示出了遗传的第二个规律——自由组合定律。在揭示这一规律时,他不仅很准确地把握住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特点,进行了杂交试验。并在产生F1后,对F1进行自交,分析出因为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各产生了4种雌雄配子,由于雌雄配子的自由组合,才在F2中出现了新组合性状这一规律。巩固:1.用结白色扁形果实(基因型是WwDd)的南瓜植株自交,是否能够培养出只有一种显性性状的南瓜?你能推算出具有一种显性性状南瓜的概率是多少?2.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杂交,按照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出现的性状中:1)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数占总数的。2)与F1性状不同的个体数占总数的。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杂种隐性子一代纯合YyRryyrr↓↓YRYryRyryr↓第二课时引言:我们用实验加统计学的办法分析了性状的自由组合现象,是否能用实验的办法进行验证呢?这是这一理论能否成立的关键,盂德尔为了使这一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又进行了测交试验。我们知道,出现性状的自由组合,最关键的问题是F1产生了4种雌雄配子而产生的。要证明自由组合现象是正确的,就必须证明F1产生了4种配子。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讲述:测交时,选用双隐性植株与F1杂交,就是因为双隐性个体只产生一种隐性(yr)配子。1)产生的后代的种类就是F1产生配子的种4YyRrYyrryyRryyrr1:1:1:1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细胞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5.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1)在育种中的应用。2)在医学和优生优育中的应用。(幻灯示两例题)类;2)由于yr配子不会影响F1所产生配子对性状的控制,所以根据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可以推测F1配子的基因型;3)测交后代的比例也就是F1产生的配子的比例。测交的结果是产生了4种后代:黄色圆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黄色皱粒,并且它们数量基本相同。即4种表现型的数量比接近1:1:l:1。另外,测交时要进行正反交,目的是要说明F1既能产生4种雄配子,又能产生4种雌配子。从而证实了F1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等位基因是自由组合。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讲述:孟德尔的杂交试验从实践的角度论证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存在和规律,现在,我们从现代遗传学的角度去解释这一规律。请同学们看图思考:提问:孟德尔所说的两对基因是指什么?(回答:位于1、2号同源染色体上的Y和y及位于3、4号的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R和r)提问:1号染色体上的Y基因的非等位基因是那些基因?(回答:3、4号染色体上的R和r)提问: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于时的结合方式是什么?(回答:自由组合。)提问:这种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哪一过程中?(回答:发生在细胞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提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什么?(回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细胞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5.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讲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为我们的动,植物育种和医学实践开阔了广阔的前景,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不断改良动植物品种,为人类造福。例如:水稻中,有芒(A)对无芒(a)是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是显性。其中,无芒和抗病是人们需要的优良性状。现有两个水稻品种,一个品种无芒、不抗病,另一个品种有芒、抗病。请你想办法培育出一个无芒、抗病的新品种。学生用练习本计算,得出结论:根据自由组合定律,这样的品种占总数的3/16。提问:我们得到的这种具有杂种优势的品种可以代代遗传吗?(回答:不可以,因为其中有2/16的植株是杂合体,它的下一代会出现性状的分离。)提问:如何能得到可以代代遗传的优势品种?(回答:要想得到可以代代遗传的优势品种,就必须对所得到的无芒、抗病品种进行自交和育种,淘汰不符合要求的植株,最后得到能够稳定遗传的无芒、抗病的类型。)讲述:在现代医学上,我们也常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来分析家族5遗传病的发病规律。并且推断出其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以及它们出现的依据。这对于遗传病的预测和诊断以及优生、优育工作都有现实意义。例如: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患者(由显性致病基因P控制),母亲的表现型正常,他们婚后却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先天聋哑的孩子(由隐性致病基因d控制,基因型为dd),其父母的基因型分别是什么?提问: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经常遇到的,那么,我们一起来分析,双方都未表现出来先天聋哑症状的父母,为什么会生出一个先大聋哑的孩子呢?(回答:首先,先天聋哑一定是遗传病,其父母均未表现出来,说明其父母均是隐性基因的携带者。加之其父亲为多指,可以判定其父亲的基因型为:PpDd;其母亲表现型正常,可以判断其母的基因型为:ppDd。)提问:根据上面的分析,其父母可能出现的配子是什么?其子女中可能出现的表现型有几种?(回答:其母亲可能出现的配子类型为:pD、pd,其父亲可能出现的配子类型为PD、Pd、pD、pd。)他们的后代可能出现的表现
本文标题:高一生物《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教案(4)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48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