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学课题:唐代边塞诗歌一、边塞诗派概说1、边塞诗派:是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边塞诗派的骨干成员有高適、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人,所以也叫高岑诗派,后人简称为“高岑王李”。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我国边塞诗的创作由来已久,《诗经》:《无衣》、《东山》,屈原的《国殇》等篇,是我国古代边塞诗的源头。汉魏时期:汉乐府民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等,都是著名的征战和边寒诗。2、汉代的边塞战争规模宏伟,但当时的诗歌发展水平尚低,也无大批的文人投佐戎幕,所以边塞诗并未得到多少发展。南北朝战争频仍,边塞诗人更是大量涌现,像南朝的鲍照、吴均,隋代的卢思道、杨素,初唐的杨炯、陈子昂等,都写下了不少的边塞诗。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艺提高,边塞诗渐见成长,而仍较稚嫩。盛唐边塞诗是对我国古代边塞诗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边塞题材一时火红,蔚成大观。3、唐诗的繁荣,发轫于初唐的诗歌革新(初盛诗歌的分界一般定在唐璿宗景云年间(710-711),以此推到唐高祖武德时期近一百年,为初唐,而玄宗开元(712年)天宝四十多年则为盛唐),而边塞诗的兴起,则是这一革新的重要契机和显著标志。太宗皇帝李世民堪称革新的先驱,他首开风气,带头写了一系列的边塞作品,《还陕述怀》“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写得铿锵遒健,那种“济苍生,安社稷”,一统天下的凌云壮志感人肺腑。“初唐诗歌革新的重要人物,向称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陈子昂,而边塞诗创作正是他们从事革新的重要实绩。特别是陈子昂《感遇诗》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感遇诗》)等名篇,都是边塞诗作。他所高倡的汉魏风骨,在这些诗中得到了最卓越的表现。陈子昂的出现耐人深思。当时的社会上升发展和知识分子参政,促成了诗界关心国计民生的风气。边塞战争有系国运沉浮,更受到高度重视。所以,最能代表时代潮流的杰出诗人,几乎是注定要在这里产生。在陈子昂的边塞诗里,蕴含了相当丰富的内容。其中有对爱国精神的颂扬,有对征戍苦难的申诉,更多的则是对凡庸将帅的讥刺和对朝廷失策的批评。这些内容后来曾被反复吟咏,成为边塞诗的基本主题。在形式上,陈子昂偏爱古体,创新不多,但对今体律绝亦注意吸收。他的《登幽州台歌》更在结构、句法上都摆去常规,意到言随,遂成千古一家。开元、天宝时期,革新运动宣告成功,边塞诗大盛,涌现出一批以此为长的杰出作家,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派,成为唐诗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二、盛唐边塞诗: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qi七)、崔颢、王之涣、王翰等。其中高岑可为代表,所以人们又称之为高岑诗派。高適最著名的边塞诗是《燕歌行》,它不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千古杰作,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这是一幅概括力极强的边塞生活全图。岑参边塞诗最著名的是两“歌”一“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较之高诗,岑诗的个性特征更为显著。杜甫称道“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殷璠也说“岑参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三诗突出表现着这一特色。那“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的轮台之夜,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代天宝年间,西北、西南、东北一带边疆,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不断发生战争。天宝十三年(公元七五三年),岑参任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白雪歌》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雪”是诗人抒情写景的出发点。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这首诗表现的情调是豪放的。诗人描绘了边塞的大风雪和气候的早寒,可是在他笔下着重表现的不是将士生活的艰苦,而是西北边塞奇异雄伟的雪景;诗中虽然写了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却丝毫没有伤感的情绪。在西北大风雪背景下,送别的场面带有雄浑悲壮的色彩。三、中唐以后,边塞诗的数量并未下降,在思想和艺术上也都不断有新的追求和探索。这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人是李益。他的边塞诗与高適的数量相近,其中有不少写得极为豪壮。但最被传诵的却是他的另一类诗,在这些诗中,十分传神地反映了当时的边塞现实,反映了广大军士的边愁乡思。如《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人借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其《从军北征》诗,境界同样悲凉清远,成为与前首并名的佳作。四、中晚唐时期,较重要的边塞诗作家还有卢纶、王建、张籍、杜牧、马戴、高骈、于濆、张等人。比较说来,他们都已不像盛唐边塞诗派作家那样专此为长,总的成就也不能与之并称,显示了时代风气的流变。五、唐边塞诗的美学品性及艺术风格1、唐边塞诗的美学品性: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境界阔大,气势雄伟,景物奇丽,情调激昂,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壮健的生命力,体现了当时高扬宏壮的民族精神。清人姚鼐说:“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复鲁絜非书》)这正可以用来形容唐边塞诗。有人将阳刚与阴柔两种美的特征,简拟为“骏马西风塞北”与“杏花春雨江南”,更是直接从边塞诗中得到的启发。2、艺术风格:唐边塞诗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初、盛、中、晚,先后承革,约计二千首的系列之作,形成了一条多姿多采的艺术画廊。(1)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当时天下甫定,一统王朝的元气正徐徐上升。但整个说来,尚觉力不从心,国家时遭侵袭,因而边塞诗中常常充盈着一种强烈的愤激之情,同时伴有沉重的压抑之感。这种郁勃特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于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前者的代表是骆宾王,后者的代表是陈子昂。他们都不止一次地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描绘逼真,感触深沉。(2)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它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一)雄大气象。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军旅英雄,描绘了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战争,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二)尚武风习。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许多诗对效忠君国作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武功作了热烈的颂扬。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三)自信观念。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常常把破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写战争的苦难时,也具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因而并不使人感到低沉。(四)开创心理。盛唐人志向高远,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斗决心。诗人们对边地的奇景奇事,充满激情,诗的境界多有创新。另外还常看到一种无畏的“拿来”精神,对塞外的乐舞、风俗、物产等多所赞美,对民族友谊有许多感人的描写。以上诸端,使盛唐边塞诗赢得了崇高的赞誉,人们从中看到了民族伟力的迸发。(3)中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苍凉。安史乱后,唐王朝从繁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对外战争的优势随之丧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国土沦丧,无力收复。诗人们常常对庸懦的朝廷给予辛辣的讽刺。为光复旧物,诗中时时发出深沉的怒吼,表现出昂扬的斗志;时而又传来悲愤的叹息和凄凉的哀怨。旧时的换兵制度已经废毁,边愁乡思成为诗中的突出主题。对征戍之苦的描写大量增加,出现了许多这方面的佳篇杰构。在整个创作中,理想的光辉逐渐淡弱,现实的色彩愈益加浓。(4)晚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则是萧飒。色彩阴郁,景象悲苦,感情压抑,意绪低沉。诗中多写战士的苦难,其中对血与死的描绘尤其令人触目惊心。把边塞与死亡连在一起,成为习见现象,英雄主义的热情日趋消冷,人道主义的新潮代之而起,对凡庸军将的批评更为尖锐突出,为士兵的呼号更见痛切。与此相呼应,景物描写也常显出一片萧瑟悲苦,沮丧、绝望情绪十分浓重。六、唐边塞诗的思想价值问题:学术界争议很大。这种争议比较集中在所写战争究竟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问题上。我们应该从这种偏狭的道义纠缠中解脱出来,站在维护今天的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立场上,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着重研究唐边塞战争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有何种历史作用。唐代是向今天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与唐代中国相比,今天中国有三大变化:一是国家统一,一是民族团结,一是社会发达。三者在唐边塞战争中都已看到明显的趋向。边塞战争是在当时条件下消除分裂、缔造统一的实际道路。中国的统一有着深刻的地理、历史原因,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国家的统一大有利于民族团结。原来曾经尖锐对立的民族,一旦在政治上统一起来,化干戈为玉帛,仇敌也就成了兄弟。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纪十四)这是唐朝各代相沿不改的民族观念。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又为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世界角度来说,唐朝前期在西塞的战争畅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并且抵御了大食帝国的东侵,屏障了西域、远东的悠久文明免遭摧残。对中国内地来说,统一带来了社会安定,避免了战争造成的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自然,当时战争繁多,不可一概而论;反映各次战争的具体诗篇,情况也不尽相同,但从整体来看,唐边塞战争确有巨大的进步作用,应予基本肯定。小结:唐边塞诗对于进步的边塞战争和各族人民的边塞生活作了精采的描绘,成为宝贵的文学遗产。这些诗中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进取精神等等,值得珍视。从“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等诗句中,人们看到了一种为国家民族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忠贞精神;从“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岑参)、“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李益《塞下曲》)等诗句中,人们看到了一种一往无前、虽死无憾的无畏精神;从“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杜甫《前出塞》其六)、“燕然山上云,半是离乡魂”(于濆《塞下曲》)等诗句中,人们看到了一种同情士卒、泪尽泣血的人道精神;从“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娑取封侯”(高適《九曲词》其三)、“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李白《塞下曲》)等诗句中,人们看到了一种横扫敌患、靖定边尘的进取精神。此外,边塞诗中还出色地描写了祖国边疆的壮伟风光和兄弟民族的友好情谊。无数优秀作品中所表现的这些积极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足资我们借鉴、继承。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课时授课计划第次课教学课题:唐代边塞诗歌教学目的:1、边塞诗派概说2、盛唐边塞诗3、唐边塞诗的美学品性及艺术风格4、唐边塞诗的思想价值教学重点及处理方法:1、盛唐边塞诗2、唐边塞诗的美学品性及艺术风格教学难点及处理方法:唐边塞诗的思想价值教学方法:讲授教具:时间分配:1、导入:5分钟2、讲授:80分钟3、小节:5分钟授课日期2015年2月5日
本文标题:选修课边塞诗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50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