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透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巧妙教育惩罚的运用
透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惩罚的巧妙运用(李巧玲1李继宏2)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放牛班的春天》的电影情节,并区分了惩罚和体罚的异同。然后以这部电影为依托,介绍了马修老师对教育惩罚的成功运用,并指出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巧妙运用教育惩罚。关键字:教育惩罚;运用;《放牛班的春天》Abstract:ThepaperintroducedthemovieplotofLesChorists,andmadeadistinctionbetweenpunishmentandcorporalpunishmentof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Then,basedthemovie,thepaperintroducedthesuccessfuluseofpunishmentbyMatthew,andpointedthatteachersshouldusepunishmentskillfullyduringtheeducationprocess.Keywords:punishment;use;LesChorists一位评论家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爱和救赎的寓言。一、故事梗概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杭治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旧友贝比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一幕幕童年的回忆浮出记忆的深潭……怀才不遇的克莱蒙屡遭挫败后,成为了“池塘畔底辅育院”的代课老师。这里的学生都是顽皮的问题少年,学校有个绰号“池塘之底”。到任后的克莱蒙发现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帮顽劣儿童。克莱蒙目睹了孩子们遭受的严厉惩罚和恶意反抗,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和孩子们几番的斗智斗勇后他获得了其信任和尊重,后组织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了孩子们封闭的心灵。二、教育和惩罚在殷商甲骨文中,“教”字被形象表现为:儿童在棍棒体罚的威胁下,教下一代尽“孝”[1]P15。作为象形文字的甲骨文,其“教”的内涵里面与生俱来就带有惩罚的成分,是教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我国的教育惩罚也就理所当然具有悠久的历史。。关于惩罚的定义,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辞海》的定义是:“惩戒处罚。”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认为惩罚是指当某种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2]p152在教育领域,惩罚是教育者为了帮助受教育者达到教育目的而实施的对其不良行为给予否定评价或相应处罚的一种教育行为。然而,很多人认为惩罚就是体罚,是对学生身体或心理的伤害。不理解惩罚的积极意义,不能够巧妙运用惩罚就会导致对教育惩罚的误解。下面以《放牛班的春天》里具体案例做以探讨。(一)切勿混淆惩罚与体罚“池塘之底”学校至上而下信奉“犯错--处罚”的教育信条,其结果却是孩子们撒谎、打架、偷盗、捉弄老师。马修却以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实践着教学,对于犯错孩子的惩罚,不按惯例关禁闭或罚苦役。他惩罚弄伤马桑大叔的盖贺克亲自去照顾他,直到病好为止,让小小年纪第一次目睹生命和伤痛的恢复;取消1作者简介:李巧玲(1988.01--),女,硕士,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2李继宏(1963.09--),男,硕士,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莫航治领唱资格,让他懂得“世界上没有人是不可以被代替的”。马修老师的“惩罚”非但没有激起孩子们的逆反和仇视,反而使他们渐渐明白了责任感,体验到了被尊重。同样都使用了“惩罚”,为何只有马修老师获得了尊重和信任?这是因为其他老师没有真正理解“惩罚”和“体罚”的异同。“体罚”是一种“诉诸武力,损伤肉体,侮辱人格,摧残心灵”[3](P335)的非人道的处罚学生的方法。惩罚与体罚的共同目的都在于使受教育者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然而二者却有很大差别,教育中的惩罚出于对学生的关爱而注重教育性,体罚只是带给学生身体、心理的痛苦;惩罚能使学生从内心认识并改正过失,身心获得进一步发展,体罚则只是在外力迫使下被动地改正错误,客观上却导致其身心受损。(二)以爱为名的教育惩罚对学生实施教育惩罚,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过失,但这一过程却需要充满对学生的关爱、对其人格的尊重,是一种以爱为名的教育。马修老师多次为学生犯错打“掩护”。面对莫杭治的敌意和挑衅,马修老师多次宽容并因势利导,让极具音乐天赋的他当合唱团的领唱,最终成就了他音乐指挥家的辉煌。古尔班领头唱“光头、光头、死光头”的歌攻击马修,偷走学校20万法郎导致蒙丹被带走的结果。当知道他偷钱只是想圆自己驾驶热气球这个小小的梦想时,马修用爱和包容掩盖了一切。马修老师对学生的宽容、对孩子犯错误的理解,使他和学生逐渐建立起了尊重和信任。提着行李走出校门的马修老师和因禁止送行而把自己反锁在教室里的孩子们,通过向窗户外的天空中用力掷出的一只只签了名的纸飞机达到了心灵的沉醉与震憾。[4]由于学生受身心发展规律的客观限制,很多时候所犯错误并无清醒的自我意识。作为教育者一定要用爱来感化和包容他们,幼小的心灵也就会在饱含爱意的温室中融化。(三)以教育为目的的惩罚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他不希望“学校充满呼号与鞭鞑的声音”,同时又明确指出:“我们可以从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开始,就是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5](P198)亲历了马桑大叔病痛和善良的盖贺克与马桑大叔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惩罚”使盖贺克悔过自责,并试图努力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惩罚由此从被动的承受转变为积极的行动。假如对盖贺克只是关禁闭、罚苦役或是痛打一顿,其结果甚至会导致他走上孟丹那样的不归路。二、教育惩罚的巧妙运用(一)教师应该学会包容和智慧的“惩罚”包容是爱的体现。马修帮学生“掩盖”错误,包容学生过失,但他却不是一味的纵容。每每富有人性化的惩罚方式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在一次次富含责任的教育惩罚中茁壮成长。这不露痕迹饱含智慧的教育春风化雨般吹醒了孩子们沉睡的心,唤起了他们对生活的激情。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他们不可避免会犯各种错误。老师的惩罚方式会决定学生的人生轨迹。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充满包容和智慧的“惩罚”,才能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三)惩罚的目的是为了预防马卡连柯说过:“我对最好的学生也是连一点点小事情也不放松的。请大家惩罚学生的时候,不要为了最厉害的过失,而是为了最小的过失。”[6](P125)惩罚应从小处着笔,教育学生“不以恶小而为之”。其目的是规范学生的行为,形成良好品质,确切说是一种预防教育。绝不是等到学生犯了重大错误时,进行报复性惩罚。惩罚应从细微处着笔,把不良因素早早扼杀在摇篮中。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惩罚手段,才能够有效、及时的修正、制止一系列不良行为的发生。品味马修老师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仍觉意犹未尽。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运用教育惩罚更得巧妙。其实质不是方法好坏,而是其所持的对学生充满爱的教育理念。目前学校普遍强调对学生以正面引导为主,提倡赏识教育,反对教育惩罚。但是,对学生充满爱并巧妙运用惩罚,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并促进其心理的成长。影片中马修老师对教育惩罚的巧妙运用,恰好说明了惩罚不仅能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还能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握教育普遍规律并对惩罚加以巧妙运用,才能展现出教育惩罚的独特魅力。参考文献:[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152[3]杭州大学教育系.教育辞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4]郭爱芳.惩罚需要艺术---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意蕴[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9):139--141[5]夸美纽斯.傅任敢.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6](苏)马可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吴式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本文标题:透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巧妙教育惩罚的运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59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