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资本论题目电子版答案
1一、概念辨析:1、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其是由物品本身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凝结在上品种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生产力三个要素与生产力三个源泉生产力是任何生产形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力三要素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的对象,关系:劳动者是基本要素,劳动资料是工具设备等。劳动对象是加工改造对象物(五章--劳动过程)生产力三要素和生产力三个源泉的关系(P8)劳动力人化在劳动者身上,自然力物化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科学技术的渗透在三要素的每一要素之中。3、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生产使用价值不是资本家的目的,其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用具体劳动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生产出商品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同时,劳动者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形成商品的新价值。如果形成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则商品价值中就没有剩余价值,这时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如果形成的新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则产生了剩余价值,这时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过程。4、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5、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指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二重属性,前者是人类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它创造使用价值;后者是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这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即劳动的二重性,是商品二重性的根源。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6、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技术构成: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即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力的数量之间的比率。这种比率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价值构成:资本在价值形态方面的构成,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公式为C:V。7、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8、国债券与股票9、剩余价值规律与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占有剩余价值。即资本家用绝对或相对地延长工人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由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以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趋势。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2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10、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形式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履行相应职能,实现了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形式的全部运动过程,就叫做产业资本的循环。资本周转是指资本要不断增殖就必须周而复始地反复循环。当资本不是当作孤立的一次行为,而是当作周而复始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就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的核心问题是加快资本周转速度。1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即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完全由他个人决定,劳动的产品也归私人所有。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即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为他人、为社会的劳动。这种劳动所生产的商品通过交换用于满足社会的需要。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个别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统一。12、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就不能再按生产成本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必须以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为基础定价销售。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叫做商品的生产价格。13、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维持原有规模基础的再生产,其获得的剩余价值没有变为追加资本(即扣除维持原有生产规模后,其余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14、物的人格化与人格的物化物的人格化:商品是物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价值与人的关系属性,形成物的人格化;人格的物化:商品具有价值与人的关系属性,又是物具有使用价值,形成人格的物化;对立统一关系: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是物,作为价值又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对立的,这种物的属性和人的属性总是纠缠在一起,对立统一在商品中;如果对商品见物不见人就会出现商品拜物教15.生息资本与职能资本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贷放给他人使用的货币资本。其运动公式是G-G′(G+△G),即货币—更多的货币。这一公式表明:货币资本G贷放出去,到一定时期,它连同一个新增加的贷币额(△G)一起收回来。职能资本: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实际发挥了职能作用的资本。在内容上职能资本主要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产业资本生产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实现剩余价值。职能资本所获得的利润,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二、难句理解:1、如何理解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个观点并不深刻,能够提供剩余产品的生产构成一切分工基础,而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农业生产上。(1)历史上,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能够较之其前的经济活动,提高到超过个人需要的水平。(2)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出现剩余产品提供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是提供剩余产品最早的产业,随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提供农产品越来越多。首先是构成农业产生发展的基础,然后是社会组织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剩余产品提供了社会分工可能性,进而提供更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国家产生的基础条件。(3)即便是在现代社会,农业的发展,也是基础性的。可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的不断增多,构成一切社会的基础。2、如何理解缩短循环时间和节约循环费用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根本途径。(1)马克思指出,生产逐年扩大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由于投入资本不断增长,第二由于资本使用效率的提高,生产逐步扩大,(见《资本论》四卷IIP598)3(2)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方面要节约资金的耗用量,即节约商品在生产中、流通中所消耗的各种费用,也就是用于生产和流通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节约,这种节约意味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减少资金的占用量,为此又要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即缩短资金在生产和流通中所经历的多种时间,这些时间的缩短也是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3)总之,生产同样规模的产品,如果资金的耗用量,占用量减少了,就意味着单位资金效率的提高,也意味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3、如何理解平均利润分割实现资本的两权(*)(1)当着职能资本家缺乏自由资本,而向货币资本家借入资本经营时,资本就两权分离,产生了近代的生息资本即借贷资本。它是作为货币资本所有权的资本,而职能资本家资本家因借入货币资本,又成为使用权的资本,这样就出现了资本的两权分离。资本两权的实现要通过资本的进一步运动。(2)生息资本不是职能资本,它要经过贷放才转化为职能资本。同一资本在生息资本家手里,它是作为所有权的资本。它转到职能资本家手里便作为使用权的资本,它只有在使用时才能按照资本主义经济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生产价格,从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职能资本使用时才带来平均利润。资本的产权要求,作为所有权有权分割市场利润,于是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生息资本凭资本所有权获得利息,职能资本凭资本使用权获取企业利润,从而,资本的两权得以实现。4、如何理解生产资本具有一种不以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1)生产资本所具有的扩张能力,首先是在于它充分利用生产力的三个要素,“资本一旦合并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即劳动力和土地便获得了资本扩张能力。”所以这些情况都可以扩大再生产,而不必扩大资本预付量。(2)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运用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或者是用协作的方法提高劳动的社会生产力,都会使生产扩大,也不需要追加资本支出。(3)缩短资本周转期间,只要缩短周转期间,就会让同量的货币资本推动较多的生产资本,从而扩大再生产。(4)总之,这一切表明,预付货币资本在转化为生产资本后,生产资本的物质要素包含着生产的潜力。这个潜力的界限,不是由这个预付货币资本的价值界限规定的,这些潜力表现为一定量生产资本在生产上的伸张力。还要注意提高资本效率,发挥企业潜力,主要是进行内含的扩大再生产方法,但也能用于外延的扩大再生产。5、如何理解一个商品的价值量,与现实中实现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例,而与其中实现的劳动的出产力成反比例。(1)马克思在《资本论》1卷1章中这句话揭示了商品价值量的规定性原理,它构成价值规律主要内容。(2)在社会生产力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若如此就是懒惰经济了。商品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含有等量社会必劳动时间或能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各种商品有同样大价值,不同商品因其包含的必要时间不同而价值不同。因之,一个商品的价值量与其中实现的劳动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成正比例,可以说它构成价值规律基本规定性。(3)在社会生产变动情况下,商品生产上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力而变化。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个物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它的价值就会越小;反之,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的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它的价值也就越大。这是价值规律的根本规定性,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大大促进生产力发展,就是赖于这种规定性。因此,商品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例。46、如何理解股票仍然是虚拟资本。(*)(1)虚拟资本实质上是收入的资本化,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观念的资本实物化在直接转移的形式上,即物化在国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上面。(2)股票之所以是虚拟资本,是因为投放在股票上的资本被股份企业用于生产和流通,股票代表资本,但是它不能有双重存在:一次是做为所有权证书的股票资本价值,另一次是作为这些企业中实际投入或招入的资本。“这个资本所实现剩余价值的相应部分的所有权证书”(此点不全,应含资本的产权证书)。(3)因此,股票虽然代表现实资本,但又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复本,它本身仍是虚拟资本。7、如何理解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资本效率的提高,通过P’综合地表现出(*)(1)根据P’=M’·V/C+V=M/C+V=M’·V·N/C+V,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加速资本K的周转次数,也可以促进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这些都会使公式中的分子增大,使利润率P’提高。但是为了提高生产力,须要增添生产技术设备,从而增加预付资本量,这又使得分母增大,使利润率下降。不过另一些因素,更高效能设备的使用,劳动素质提高转化为劳动的节约,从而生产力的提高,又可以使预付资本减少,从而使分母减少,使利润率提高。(2)在企业内部,节约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这样提高的生产力,会使利润率的分母C+V的物质要素使用经济量上减少,从而使C+V减小。另一方面,如果生产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产值不变,资本价值C会随之减少;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产值可变资本价值V会随之减少。在这些情况下,分母C+V就会减小,利润率也会随之提高。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资本效率的提高,从而通过P’综合的表现出来。8、如何理解“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的论述(1)《资本论》在分析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的历史过程中,对上述Pm/A①叙述A经过简单协作,分工协作,使用机器的协作,创造和发展了单个劳动力不能达到的社会劳动生产力。②叙述Pm的规模扩大与效能增加,既是生产过程社会结合结果,又融入这结合之中,与社会化的A共同提高社会生产力,(一卷,11章协作(协作亦称协力,一卷P34(4)可完成加倍工作量P34(5),12章分工手工业,13章机器和大工业)---三卷5章不变资本的经济---循环经济思想---(2)农业生产力分析,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是土地,只有在大块土地机械化设备,进行规模经营,才会有高的生产力,(第一卷13章未节,第三卷P916所叙)
本文标题:资本论题目电子版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64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