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走进“学习故事”来自新西兰幼教课程改革的启示
学指南|走进“学习故事”——来自新西兰幼教课程改革的启示时间:2015-3-5作者:周菁温迪?李来源:《学前教育》2014年第3期在新西兰幼儿园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叙事性评价方式——学习故事(Carr,2001),近年来在国际幼教界评价颇高,并在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很多幼儿园中推广。随着新西兰和中国幼教界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学习故事”也受到了中国幼教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为了能让更多的中国幼儿教师了解新西兰的幼儿教育,笔者将从这期开始陆续撰文介绍“学习故事”、相关的新西兰幼教事业发展的经验,以及学习故事可能给中国幼教工作者带来的启示。“TeWhariki”:编织而成的草席“学习故事”是一种用叙事的形式对儿童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作为新西兰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学习故事”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新西兰幼教课程改革的大背景。20多年来,新西兰幼儿教育改革经历了两个重大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幼教机构管理一体化,也就是说,由原先不同政府部门分别管理不同类型的0一5岁的幼教机构,转变为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第二个转变是,从1988年开始推行统一的面向所有托儿中心和幼儿园教师的三年本科师范教育,这取代了原先面向幼儿园教师的两年大专文凭教育,以及面向托儿中心老师的一年培训课程。这两大转变从行政管理和师资素质上为新西兰幼儿教育改革提供了保障。1996年,新西兰正式颁布国家幼教课程大纲《TeWhariki》,它为新西兰的0一5岁幼教机构和教师们指明了幼儿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在研发国家幼教课程大纲的过程中,新西兰幼教工作者们、从业人员、专家学者和家长们围绕“儿童的形象”、“幼儿教育为谁办和怎么办”、“儿童需要什么样的课程”等核心话题展开了讨论,并在一个包容、合作、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达成共识。(一)儿童的形象坐落于大洋洲的新西兰是英联邦成员国之一,80%的人口为白种人(即英国或欧洲移民后裔),但是,第一个发现新西兰、并在新西兰定居的是毛利人。虽然毛利人只占新西兰总人口的10%左右,但毛利文化对新西兰国家幼教课程大纲《TeWhariki》(MinistryofEducation,1996)有着深远的影响,毛利文化的世界观和儿童观也影响了新西兰幼教工作者对幼儿以及幼儿教育本质的理解。毛利人视儿童为毛利世界中有价值的成员,是连接过去、未来、家庭、社会的纽带(Reedy,1995/2003)。儿童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教育儿童意味着要尽其所能和用各种可能的方法来赋予每一个儿童以力量。因此,教育不是要改造儿童,而是要赋予儿童力量。为了在课程大纲的字里行间都能体现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这一形象,新西兰幼教工作者就是否使用Preschooler(学龄前儿童)这个词来表述2.5—5岁的儿童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终,《TeWhdriki》使用了“YoungChnd”一词,而不是“Prescreschooler”,因为后者可能会给人带来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相较于小学生是弱小的、发展不够完善的这样一个形象,也可能暗示着幼教课程是小学课程预科版,是功利性的,是为小学做准备的。(二)幼儿教育为谁办、怎么办新西兰的幼教机构为0一5岁儿童和家庭提供教育服务和支持,它们服务的人群和管理模式各不相同,旨在让所有儿童和家庭都能找到适合他们需求的正规的幼教机构。新西兰幼教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1.私立的全日制托幼中心,为0一5岁儿童提供全日制的教育服务。2.专为3—5岁儿童提供教育的幼儿园,大多为半日制,即4—5岁儿童每天上午来园,而3—4岁儿童每周来园3个下午。3.由家长主导的社区型游戏中心,家长志愿者们需参加专业培训,并由家长组织和支持儿童在玩中学。4.毛利语幼教中心,旨在保护和传承毛利文化和语言。5.家庭式幼教机构,提供小规模、家庭式的幼教服务。6.远程函授学校,为边远和人口稀少地区的儿童和家庭提供远程的函授式幼儿教育支持和服务。不同类型的幼教机构可能坐落于某一民族聚居区或面向某些特定人群和家庭,如太平洋岛国文化社区或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儿童等;也可能采用某一种教学法,如蒙台梭利幼教中心和华德福幼教中心等。尽管各种幼教机构服务对象不同,教学法也存在差异,但它们都需要经过新西兰教育部的认证,并统一管理。新西兰政府对不同类型幼教机构的经费支持和评估标准是一视同仁的。每个幼教机构都能得到来自于政府的资金支持,资金数量视每个机构中儿童的人数、每位儿童每周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以及每个幼教机构中注册教师的比例而定。由教育部指派的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教育评估办公室承担定期评估和督导幼教机构管理和教育实践的工作,每个幼教机构的评估报告都会在教育部网站上公示。(三)儿童需要什么样的课程《TeWhariki》是新西兰一系列幼儿教育改革和社会大讨论的产物,它是世界上首部双语(英语和毛利语)和双文化(bicultural,这里指毛利文化和非毛利文化)国家幼教课程大纲,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新西兰国家幼教课程框架是开放的。“TeWhariki”这个词来自毛利语,意为“编织而成的草席”——一种传统的毛利手工艺制品。草席是毛利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供站立坐卧,甚至披挂身上当做独特服饰。每一张草席都有自己独特的纹样,它有着开放式的边缘,大小长短和用途都各不相同。把新西兰国家幼教大纲比喻成“编织而成的草席”,喻示着,它是为所有儿童、家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而存在的,它可供所有人“站立坐卧”。作为“草席编织者”——教师们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和创造草席图案。“编织的过程”——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可长可短,没有完结、没有固定的边缘。因此,选择“TeWhariki”这个词作为国家幼儿教育课程框架的名称,既体现了课程的新西兰身份以及对毛利文化的尊重,又暗示着虽然国家幼教课程具有统一性,但又不失其多样性和开放性。同时,在《TeWhariki》中,课程这一概念被定义为:“在一个专为支持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环境中,所有直接或间接经验、活动和事件的总和。”(MinistryofEducation,1996)因此,《TeWhariki》为幼儿教师们勾画的日常教育教学状态也是开放和广义的。第二,新西兰国家幼教课程大纲颠覆了过去的儿童观、幼教观。《TeWhariki》正文的第一段明确提出了新西兰幼教工作者的理想宣言。“此课程是建立在以下理想宣言上的:儿童是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的,身体、心理、精神健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他们能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这段话是《TeWhariki》的心脏,也是所有新西兰幼教工作者的理想,不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一线实践者。他们认为,儿童从一出生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状态应该是积极的,有着蓬勃生命力的,是为终生发展做准备的,而不是狭义地为进入小学而准备。理想宣言中所描述的是新西兰幼教工作者们认为幼儿教育课程需要为儿童成长提供的理想状态,而非培养目标,同时也肯定了幼儿是“能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有价值的社会成员。第三,新西兰国家幼教课程倡导蛛网式课程模式。世界范围内,小学课程基本是进阶式的,传统的幼教课程重视的是为儿童进入小学学习做准备。新西兰幼教工作者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宣言,颠覆了这些传统理念,在《TeWhariki》中提出了四大教育原理和五大发展线索交织的新课程模式,类似蛛网的编织结构。《TeWhariki》重视儿童成为终生学习者所需要的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并把课程发展视为一个倾听和尊重每一个人的声音的过程,一个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参与讨论以及“编织草席”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每一个人”不仅包括专家,也包括所有的幼儿教师、家长、儿童,还有社会各阶层、各类群体。《TeWhariki》提出了四大教育原理赋予力量(Empowerment/Whakamana):幼儿教育课程赋予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力量。整体发展(HolisticDevelopment/Kotahitanga):幼儿教育课程体现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整体性。家庭和社区(FamilyandCommunity/WhanauTangata):家庭和社区是幼儿教育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关系(Relationships/NgaHononga):儿童在与他人、所处环境和事物间建立的互动和互惠关系中学习。这四大教育原理被视为“编织草席”必需的材料,它们需要和儿童发展的五大线索以及相应的各领域发展目标编织在一起,这样才能织成一张可供所有人站立的草席。在《TeWhariki》中,儿童发展的五大线索主要描述的是儿童的学习、发展的状态和感受,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健康(Welling—being/ManaAtua):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保护和促进。归属感(Belonging/ManaWhenua):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有归属感。贡献(Contribution/ManaTangata):学习机会是公平的,每个儿童的贡献都受到重视。沟通(Communication/ManaReo):儿童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中的语言和符号系统得到促进和保护。探索(Exploration/ManaAoturoa):儿童在主动探索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学习。《TeWhariki》期待着教师们将四大教育原理与五大发展线索和目标编织到幼儿机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允许幼教机构和教师们在实践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如果说《TeWharirki》是一张供所有新西兰儿童、家长和教师站立的“草席”的话,那么,每一个幼教机构每天所编织的就是一张符合自己机构、所在社区和家庭、所有儿童和教师群体特点的“草席”,一张有独特图案、供自己机构中所有成员(儿童、家长、教师)站立的“草席”。换句话说,《TeWhdriki》不是一种对具体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和规定的课程。它是一个课程框架,期待每个幼教机构创造出符合当地社会文化特点的课程(Lee,Carr,Soutar,&Mitchell,2013)。总之,《TeWhariki》是一套文化特色鲜明、教育理念清晰、评价体系完善的幼教课程框架,视每个儿童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和有助于儿童学习的心智倾向,帮助儿童建构自己的关于人、地方和事物的理论。政府的统一管理让《TeWhariki》能够在各类幼教机构中实践成为可能。从1996年正式颁布至今,不同类型的幼教机构都在新西兰国家幼儿教育课程框架《TeWhariki》的指导下组织、实施自己的课程。不同类型的幼教机构的教师们都在如何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如何提供丰富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如何支持和评价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TeWhariki》也成了教育部和教育评估办公室管理和评价每个幼教机构教育质量的依据。学习故事:发现“魔法时刻”《TeWhariki》颁布之初,新西兰政府就意识到,对儿童学习的评价方式是《TeWhariki》能否真正在幼教机构中实施的关键。新西兰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们也认识到,评价不是测试,而是与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密切相关的。他们认为,教师需要改变已有的建立在对儿童进行“客观”观察基础上的评价方式。教师需要做的是去倾听,倾听儿童的心声。于是,以《TeWhariki》编纂者之一MargaretCarr教授为首的团队开始寻找一种对儿童进行学习评价的方式,一种能体现《TeWhariki》的四大教育原理(赋予力量、整体发展、家庭和社区、关系)的评价方式。“学习故事”作为一种叙事性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就是MargaretCarr教授在课程研发过程中的灵感(Carr,2001)。《TeWhariki》的核心教育理念受到了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社会一文化发展理论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的影响,强调儿童是在与周围的人、环境和事件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的,认为学习是复杂的,也是情境性的。MargaretCarr教授研究后发现,故事可以捕捉学习的复杂性,包括对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动力等内容的捕捉;它可以体现学习的情境性,能将学习的社会性特征与认知、学习效果结合在一起;还能融人儿童的声音,能强调儿童
本文标题:走进“学习故事”来自新西兰幼教课程改革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73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