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道教养生_宗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完美结合
中医药学报2006年第34卷第1期学术探讨道教养生:宗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完美结合温茂兴(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湖北襄樊441021)摘要:道教哲学特色鲜明,对中医养生学影响深刻O道教“无为而治”、“虚而无形”、“精、气、神调和”的哲学思想,既构成了道教养生的理论基础,又融通于中医养生学之中,中医养生的“不妄作劳”、“精神内守99、Ig形恃神而立”的思想和原则与道教哲学一脉相承。关键词:中医养生;道教;哲学;融合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392(2006)01—0001—02中医学是现今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载体。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富含古代哲学思想的道教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十分深刻,其中,又以对中医养生学的启发和推动最为突出。道教对中医养生思想的影响之所以深刻,是因为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教。道教教义的核心是道,所谓得道,就是人们经过修炼获得的长生不死之道。道教的经书《道藏》就是一本养生的百科全一书⋯。而且,中医“养生”一词,最早也是在道家经典《庄子》的《内篇·养生主》中提出的。道教是信奉阴阳哲学的,道教养生一直把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周易》所阐述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交感则万物生生不息”作为自家养生理论的基础。不过,阴阳哲学并不是道教最富特色的哲学。这里只探讨道教最经典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学尤其是中医养生思想的影响。1“无为而治”与中医养生之“不妄作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道教的经世哲言。道教一直把“返朴归真”、“清静无为”作为最高追求。“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肇端于老庄哲学,而老庄哲学就是道教教义的起源。《老子》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这就是说,人的行为应该仿效自然、服从自然、顺应自然而动,而不应违背自然、破坏自然,人与自然应处于和谐协调的关系之中,这样人在与自然的交往中,才可保持自然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也才能使自己“久视长生”,颐养天年。同样,在其《道德经》中,提出为人处事、修心养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如此才能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他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二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道德经·三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四十八章》)。老子论“无为而治”,不仅谈养生,也谈治国,他说:“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西汉道学名家严君平亦谓:“有为之为有废无功;无为之为成遂无穷——览天地之变动,观万物之自然,以睹有为乱之首也,无为治之无也”(《道德真经指归·卷八》)。总之,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齐家治国如此,修身养性(命)亦是如此。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结果只会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中医养生汲取“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以“不妄作劳”作为养生的准则,主张人应该根据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来保养身体,从而形成了完整系统且有科学意义的养生理论。《内经》日:“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在此把“不妄作劳”作为“尽终天年”的必备条件之一,可见其在养生学中的重要地位。中医养生“不妄作劳”的主要思想和方法,一是强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能逆自然规律而动。二是不能恣情纵欲,房劳过度。《千金方》日:“恣情纵欲,命同朝露”。三是饮食有节,《内经》忠告:“饮食自备,肠胃乃伤”,“内伤脾胃,百病皆生。”四是注意劳逸适度。《内经》反对“过劳”,它告诫人们“劳则气耗”(《素问,举痛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灵枢·九针论》),认为过劳是健康的大敌。2“虚而无形”与中医养生之“精神内守”恬淡清静、至虚无为是道教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道教养生修身的基本要求。著名道家及养生家管仲在《管子心术上》中说:“虚而无形之谓道”,“动则失位,静乃自得”。与管仲同一时期形成的道教宋尹学派也主张以虚、静方式来修心,认为只有“虚”才能够得“道”,要“虚”,就必须去“欲”、去“知”,认为将“得道”的含义解释为“爱身”、“命乃长久”,这就是现今的“养生”的含义【2J。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告诫世人对待功名利禄时要“不为物役”、“不为物累”,在其《庄子·山木》中说“物物而不物于物”,即让入主宰“物”,而不让“物”支配人,要追求“无功”、“无名”的恬淡虚无境界(不是不追求功和名)。在《庄子·在有》中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这一虚静养神的理论与中医“精神内守”的养生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道教经典之一《黄庭经》的养生修道观也认为,不论采取什么养生之术,都必须保持恬淡虚无,并把恬淡虚无解释为两个方面,一是要居于安静虚寂之地,能免除外界干扰,二是要保持平静的心境,做到恬淡无为无私无欲,抛去一切私心杂念和主观妄想。中医养生沿用道教恬淡虚无的哲学思想,强调养生必须做到“精神内守”,强调内心虚静作为内因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上古天真论》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内经》在论述精神内守养生之法时还说,要“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三国时期养生家嵇康在其《养生论》中说:“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又说:“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庶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这些论述,都强调了保持心境恬淡,则身心安康。中医学历来都认为清静是养神之大法,只有清静,神气方可内守。如果心神过于浮躁,神不内守,动而不定,必然扰乱脏腑,耗元伤精,易招致疾病,甚至促人衰老,减短寿命。3内丹术与中医养生之调神内丹修炼是道教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道教养生的最高成就,是道教养生区别于医学保健和其他各家养生术的根本标志。道家在修炼内丹过程中,以丹田为炉鼎,以精、气、神为药物,以调息与用意为火候;重视精、气、神对维持生命的重要作用,重视三者的调和。道学内丹是哲学,是文化,更是--I'-J性命兼修的高深艺术。内丹术对精气神的调养不仅对中医养生学的精神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现代身心医学的发展也有积极影响。中医学认为,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依附予形体而存在,随形体发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神合一即谓之人;认为人体由精构成,先天之精以生,后天之精以养,共同作用,化生功能,表现为神明,即精神状态。只有精充、气足、神全,才能健康长寿。故精气神的调和是中医养生的根本。道教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勿庸置疑。但是,道教哲学中也有一些消极思想。现代养生医学若对道教哲学及道教养生思想进行扬弃,就一定能汲取其精华,促进养生医学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张建中,金芷君.中医与文化漫谈[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1.49.[2]廖世群.道家思想与养生学的关系【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5):41.中西医理论结合探讨心痹心痛的证治方药张丽娜,郑雅芳,杨旭(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本文通过中、西医理论对比分析,认为中医学的心痹心痛与现代医学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相符,认为心痹心痛属于虚实同见的疾病,提出活血化瘀、益气温阳法是治疗该病的根本方法,并根据心痹心痛发病机理与中医传统辨证用药理论及现代药理研究拟定治疗方剂,加减用药。关键词:心痹;、心痛;冠心病;中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25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392(2006)01—0002—02心痹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记中医学的心痹心痛是各种病因导致心包络之脉拘急收载了心痹发生的病因、病机、病证及临床特点。《灵枢·引,脉中气血凝涩进而引起心的气血亏损,发生以胸闷厥病》强1记载了真。tl,痛与厥心痛,二者的共同证候是心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根据病理特点与临床表现认痛,同时表明二者病情有轻重的不同。《灵枢·邪客》为《内经》中的心痹心痛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日:“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据此可以认为心肌梗死相符。l中西医理论结合认识心痹心痛发生的实质与治法收稿日期:2005一07一19根据传统的中医理论,《素问·举痛论》的“人之五作者简介:张丽娜(1974一),女,主治医师,20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脏卒痛,何气使然⋯⋯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向为中西医理论结合治疗冠心病的研究。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万方数据道教养生:宗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完美结合作者:温茂兴作者单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湖北,襄樊,441021刊名:中医药学报英文刊名:ACTACHINESEMEDICINEANDPHARMACOLOGY年,卷(期):2006,34(1)被引用次数:1次1.廖世群道家思想与养生学的关系1993(05)2.张建中;金芷君中医与文化漫谈20011.张明.ZHANGMing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2.温茂兴论道教文化对中医调神养生思想的影响[期刊论文]-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6,28(4)参考文献(2条)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3.侯兵中医学术与道教文化的关系探微[期刊论文]-新疆中医药2002,20(3)4.程雅群.程雅君.CHENGYa-qun.CHENGYa-jun道教医学与中医学关系刍议[期刊论文]-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林存奇.李晓红.臧知明.蒋应时道教养生思想释要[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6)6.吴福星道教对中医学的影响[期刊论文]-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1)7.于璞道教养生原则略述[期刊论文]-中国道教2008(2)8.程雅君道教禁戒中的养生智慧--以行为医学析之[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4)9.李宗贤.LiZongxian谈道教养生的三条原则[期刊论文]-中国道教2009(2)10.谢清果文化技术语境中的道教养生哲学[期刊论文]-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2)1.杨裕华.王际莘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2008(10)本文链接:引证文献(1条)
本文标题:道教养生_宗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完美结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08774 .html